返回

卷五

首頁
    菩薩摩诃薩。

    具足十法著糞掃衣。

    何等為十。

    所謂受持堅固。

    謙卑堪忍。

    無疲倦心。

    無染污心。

    不見其惡。

    唯見功德。

    亦不自高。

    不輕蔑人。

    具足淨戒。

    感諸天人之所供養恭敬禮拜。

    雲何菩薩受持堅固。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信根成就内懷清淨。

    随順如來所制法律。

    若喪身命終不故犯。

    所受持法堅固持已得謙卑心。

    謙卑心故憍慢不生。

    無憍慢故摭拾弊壞世間所棄。

    異於世俗所著之衣。

    摭拾得已浣濯練治。

    壞其本色縫納為衣。

    不生煩惱不辭劬勞。

    心無疲倦亦無污染。

    直為成就所作功德。

    於如是等糞掃衣中不見其惡。

    謂是糞掃大藍縷哉。

    過粗弊哉。

    聚多虱哉。

    迮我身哉。

    出垢污哉。

    以是義故。

    菩薩觀察於糞掃衣唯見功德。

    是糞掃衣一切仙聖所經受持。

    随於無欲順於聖種。

    一切諸佛之所稱歎。

    不以此緣生我慢心。

    亦不自高不輕蔑人。

    若離憍慢即不輕他。

    不輕他故戒品具足。

    戒具足已一切釋梵及諸天衆之所供養。

    稱歎禮拜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一切菩薩之所擁護。

    人非人等之所恭敬。

    國王豪族及諸臣民之所供養。

    一切同學之所勸進。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著糞掃衣。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一切菩薩心地廣大。

    何緣樂此下劣粗弊糞掃衣耶。

    佛言:善男子,一切菩薩欲使一切世間願力自在成就。

    然諸菩薩於願力中未成就者,為諸煩惱不得生故。

    對治法門而修習之。

    善男子,汝意雲何。

    如來世尊廣大心耶。

    弊陋意耶。

    鄙下心耶。

    對曰:世尊,我無此辯能答是言:所以者何。

    世尊,諸佛如來應現信解非我境界。

    何以故?唯是世尊了見是法。

    唯修伽陀了見是法。

    諸佛如來無有一法而不知見不可信者,佛言:善男子,汝意雲何。

    何因緣故如來世尊於閻浮提人非人等。

    種種根性種種信解。

    於衆生前現弊陋行。

    及諸天龍夜叉乾闼婆等於其前。

    說光揚稱歎頭陀功德。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又言:世尊,為是衆生所應化者而現是事。

    及諸無量新發心者,行菩提行煩惱未斷。

    如來為示對治法門。

    善男子,如是菩薩得誓願力。

    但為教導諸衆生故著糞掃衣。

    非鄙下心。

    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诃薩著糞掃衣。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受持三衣。

    何等為十。

    所謂其心知足而常少欲。

    遠離貪求遠離儲蓄。

    既無所蓄無去失憂。

    既無失憂離有失苦。

    離失苦故惡心不生。

    惡心無故無有愁毒。

    無愁毒故無所求齲無求取故能得修行盡諸有流。

    善男子,以知足故菩薩摩诃薩。

    随宜法服而為自足以自足故即得少欲。

    以少欲故遠離貪求。

    離貪求故無所儲蓄。

    無儲蓄故無有失憂。

    無失憂故不生苦惱。

    無苦惱故惡心不生。

    無惡心故不生愁毒。

    無愁毒故無所求齲無求取故能得修行盡諸有流。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受持三衣。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不低昂祝何者為十。

    所謂不随貪欲。

    不随瞋恚。

    不随愚癡。

    安隐而祝是名不低昂祝無怨恨祝無嫉妒祝無慳吝祝無憍慢祝不顯己德祝不求名聞祝不貪利養祝不輕蔑他祝不自高祝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是十法無低昂祝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行乞抟食。

    何等為十。

    所謂發心利益諸衆生故。

    次第行乞無渴愛求。

    已自知足性樂分施無貪婪想。

    於所乞食自知限量。

    趣向助道巧抟善根遠離抟想。

    善男子,雲何菩薩利益衆生乃至遠離抟想。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見諸衆生貧窮困苦。

    功德微薄不種善根。

    為利彼故行詣乞食。

    若入城郭若入聚落而行乞時。

    應善攝念内善思惟。

    於諸境界勿令馳騁。

    威儀庠序諸根不動。

    慎無於放逸。

    視地七尺低頭而行。

    於諸善法勿使心散。

    以如是法次第行乞。

    不長出手斂缽在胸。

    若入大富長者之家。

    亦不多求知量受之。

    充足是日一食而已,勿妨法事。

    若處多有惡狗惡牛惡馬惡象種種禽獸來相惱觸。

    若男若女若小若大惡口戲調。

    或相是非毀呰诽謗。

    如是等處悉皆遠離。

    修行乞法勿渴愛求。

    勿強逼求。

    於諸檀越勿起愛慕亦不瞋恨。

    既無渴樂随宜所得。

    已自知足持缽而還。

    至所住處安置衣缽而洗手足。

    若見佛像而前恭敬供養禮拜。

    然後入寺。

    於所食者分為四分。

    一分與同學。

    一分施貧窮。

    一分與畜生。

    一分而自食。

    如是取食無貪著心無希望心。

    随宜飲食但能持身。

    莫為過少莫為過多。

    於食多少籌量取足。

    所以者何。

    若食過少不能行道。

    若食過多睡眠身重。

    亦不堪任學問坐禅。

    夫求道者,皆應正勤而作是念。

    懈怠懶惰何由能得滿助道法。

    若能合集助道法已則不著我。

    若不著我能自割肉以饴衆生。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行乞抟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唯一坐食。

    何等為十。

    所謂坐於菩提道常一切魔兵為作恐怖而坐不動。

    於出世座而坐不動。

    於出世慧而坐不動。

    於出世智而坐不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