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五

首頁
    。

    於空三昧而坐不動。

    覺了諸法而坐不動。

    於八正道而坐不動。

    於真實際而坐不動。

    於如如中而坐不動。

    於一切智而坐不動。

    所言一坐唯是法座。

    是故名為一坐食也。

    善男子,如是菩薩見是十法唯一坐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持不再食。

    何者為十。

    所謂一食之後無所希望。

    無所染著。

    勸食不食。

    是時非時悉皆不受。

    脫能治身種種湯藥所可食者,所謂若蘇若油若石蜜若白蜜若砂糖若根若果。

    設見他食亦不生瞋。

    亦不貪樂亦不吝惜。

    若菩薩中後不食而病困苦。

    若以病故恐失壽命恐廢行道。

    以無疑心審知是藥能治是病許為受用。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持不再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住阿蘭若。

    何者為十。

    所謂久習梵行。

    善解毗尼。

    諸根不缺。

    廣博多聞。

    持戒德業。

    離著我怖。

    譬如野鹿攝身威儀。

    修身輕利。

    趣向寂靜。

    心無愁悶。

    善男子,雲何菩薩久習梵行。

    乃至心無愁悶。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出家已來。

    於正法律具足戒品三輪清淨。

    善解法相威儀具足出入以時。

    凡是如來所示道法上中下品。

    皆悉通達不複求人。

    不易可動。

    不著邪論一切外典。

    於佛正法文義明了。

    犯與不犯忏悔方法無不具知。

    於所犯者皆悉遠離。

    恭敬正法數數忏悔。

    一切惡法發露改往。

    是罪源由莫不洞達而遠離之。

    上中下業上中下報亦悉了知。

    已信解故守護正法。

    眼耳等根具足身分無所殘缺。

    住阿蘭若。

    阿者言無。

    蘭若謂诤。

    住山林中不與世诤。

    於是林中無相觸惱。

    不近不遠便於乞食。

    是山林中有清淨水。

    無諸難事灌洗易得。

    樹木蔭映華果豐足無惡禽獸。

    自然石室不過峻阻登涉無難。

    寂靜閑居獨而無侶。

    曾所聞法而誦習之。

    日夜六時憶念不忘。

    聲不高下誦之勿廢。

    調伏諸根不令馳騁。

    攝心思惟勿生散亂。

    恬然自樂受持經典。

    取於三相謂止發舍。

    勿著睡眠。

    脫有國王大臣長者,及諸人民故來尋詣。

    應作是言:善來善來。

    若至住處。

    喚大王坐随宜坐處。

    王若能坐二人俱坐。

    王若不坐莫獨自坐。

    王若躁動不就鄙座。

    應作愛語。

    大王。

    此山林地甚有利益。

    持戒道德多聞沙門。

    是中安止。

    無怖無畏無劫盜賊。

    若是國王安隐寂靜。

    堪聽說法而為說之。

    其若不樂廣分别說。

    當為略說随順厭離。

    其若不樂聽厭離法。

    當說歎佛無上功德。

    若諸長者人民來至。

    随其所應為說法要。

    悉令得生信法之心。

    亦使受持三歸戒等。

    令諸人輩生歡喜心。

    自利利他。

    已生諸惡及諸煩惱令得滅故。

    而修多聞不著於我。

    不著我故住於山林無憂無畏。

    無怯弱想不生恐怖。

    趣向寂靜遠離喧雜。

    獨居如鹿少欲知足。

    善男子,菩薩居山不同於鹿怖畏馳走。

    不取其失。

    言如鹿者,遠離郭邑聚落居家。

    其作是念。

    近惡人故或失壽命。

    如是菩薩離於喧雜若男若女若小若大。

    而作是念。

    親近是等失我宿昔所習善根。

    勿生散亂。

    如是恒生怖畏心住故向寂靜。

    於世間中生厭離心。

    住山林中唯見功德。

    唯見寂靜。

    唯見畢竟。

    唯見安樂。

    無憂愁心。

    無迷悶心。

    不近惡友。

    不障山中寂定功德。

    受持修行一切善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住阿蘭若。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依止樹下。

    何等為十。

    所謂所依樹下。

    去於聚落不近不遠。

    無諸棘刺及毒草木穢雜之處。

    樹葉不彫。

    非猿猴處衆鳥巢處。

    非惡禽獸所居之樹。

    無有惡人危難之處。

    所依樹下身安樂處。

    心無悶處安心而止。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依止樹下。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

    具足十法坐於露地。

    何等為十。

    所謂冬時夏時春時。

    不得近於舂場之處。

    不近樹木非叢聚處。

    不約山險莫近江河。

    不遮寒不遮風亦不遮雨。

    亦不遮熱不遮霜露。

    唯除疾玻菩薩摩诃薩若坐露地身有疾病不堪行法。

    當住寺中而作是念。

    諸佛如來制頭陀法。

    但為斷除一切煩惱。

    如佛教法我當奉行。

    我雖住寺應學正勤。

    為斷煩惱不得懈怠散亂閑祝雖居寺舍不生貪著。

    複作是念。

    如是寺舍皆是檀越之所起造。

    利益一切修道之人。

    是故我今不應於寺生我所心。

    雖住寺中恒不離於露地之想。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坐於露地。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住屍陀林。

    何等為十。

    所謂若在中住多生厭離。

    恒作死想。

    作八萬戶蟲所唼食想。

    作赤血想。

    作青淤想。

    作臭穢想。

    作膖脹想。

    作血塗想。

    作膿爛想。

    作解離想。

    作骸骨想。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住屍陀林恒興慈悲憐愍衆生。

    持戒清淨具足威儀。

    恒習素食支持活命。

    所以者何。

    善男子,是屍陀林有諸非人。

    依止中住食人血肉。

    若見菩薩食魚肉者,而起惡心來相觸惱。

    善男子,住屍陀林菩薩。

    脫入寺舍前禮佛塔。

    次禮大德問訊上座。

    恭敬事畢一處而立。

    於衆僧座不得坐之。

    何以故?菩薩之法将護世間諸俗人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