恚惡心增長熾盛。
耽著種族增長熾盛。
貪著飲食積聚衆味。
愛樂衣服映蔽心故置之箧笥。
專行此事以為常業。
於沙門法空無所獲。
亦不發生沙門證道。
聞是等經當堕四處。
何等為四。
謂堕謗法。
佛所不許而反說之。
獨為女人宣說法要。
毀謗如來别解脫戒。
聞是等經轉加壞法。
而堕生長惡業之中。
迦葉。
譬如惡狗以苦膽灌鼻。
於意雲何。
彼狗倍生兇惡心不。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佛告迦葉。
彼等惡人猶如惡狗及毗舍遮。
見有比丘住淨意樂。
持是法者,說是法者,住於真實少欲之者,歎少欲者,於是人所不生歡喜而起厭背。
心懷怯劣複生熱惱。
以其瞋恚障蔽心故。
作是念言:我等住在非時非處。
於非時中而為他人輕毀我等。
是故聞說如是等經。
起於诽謗面加毀辱。
瞋恚粗言此非佛教。
此輩受用多欲因緣。
非少欲者,迦葉。
我種種名。
贊歎少欲及以喜足。
名為易養。
亦名易滿。
名淨除者,行頭陀者,極端嚴者,我亦贊歎住阿蘭若者,發精進者,遍淨命者,汝等不應多修貯聚箱箧等法。
何以故?應當修習如是法故。
汝等不應猶如銅钹空有其聲。
應順如來修行此法。
又亦不應起重瞋恚。
亦複不應攝取事物。
應當住於無事無物。
勿於處所生住著心。
應無所祝不應自贊。
亦不應畜牛驢等類。
不應成就住懈怠處。
應當發起殊勝精進。
舍離不善攝受善法。
迦葉。
我種種名贊歎寂靜。
住阿蘭若不處愦鬧。
今於是中。
種種名說極淨除行。
若有不住極淨除者,具大欲者,成罪惡者,即當诽謗諸有安住極淨除者,迦葉。
譬如愚夫於四月中。
服蘇患渴。
尋詣池所求水而飲。
他人謂曰:汝已服蘇勿複飲水而緻命終。
是時愚夫瞋蔽心故。
毀呰罵詈不順他言:飲水而死。
迦葉。
如是如是,未來比丘。
貪著有見住不善行。
有持法者,作是教言:此是應作。
此不應作。
彼惡比丘瞋蔽心故。
毀呰罵詈謗是經典。
迦葉。
今時尚有於如來所多興诤競。
何況未來。
汝且觀是賢護比丘。
如來制戒。
令諸比丘受一坐食。
瞋蔽心故。
於夏三月不至我所。
迦葉。
今於我前。
尚有如是輕梵行者,況佛滅後。
貪著飲食衣缽病藥。
睡眠所覆瞋恚猛利。
如是比丘聞是法已,尚不恭敬如來大師。
豈能敬彼持法比丘。
迦葉。
名為不善。
亦名極惡。
如是法寶即當隐沒。
於中若有求大利益。
善男子善女人。
信我教者,後滓濁世極覆藏時。
善人難得。
時聞如是等甚深法已,應為如理者說。
不為不如理者,為信者說。
非不信者,我今亦為如理者說。
非不如理者,為信者說。
非不信者,迦葉。
譬如惡馬不受被甲。
若同良馬為被甲者反生驚怖。
何況更聞螺貝鼓聲。
能堪受者無有是處。
如是如是,破戒比丘。
無有時分堪能忍受善丈夫法,猶如惡馬反生驚怖。
迦葉。
破戒比丘。
乃至聞說一言諸法無我。
執我想故。
於中便生怖畏诤競。
何況聞說被善甲耶。
若被甲已,即能降伏百億魔軍。
而令畢竟不生鬥诤。
諸善比丘被精進甲。
不破根本頭陀功德。
淨除根本。
無貪恚癡根本。
無嫉妒根本。
離欲根本。
獨處性根本[W097]寤根本。
於一切時一切種中。
不應發起恚貪之心。
於種種物無所希求。
如是被甲名無根本。
若被如是種種甲已,應發無上菩提之心。
於一切處不應執著。
況起我想。
是故不應起於我想。
衆生想壽者想。
數取趣想。
女想男想。
地水火風想。
欲界色界無色界想。
持戒想破戒想。
空性想。
取要言之。
一切諸想皆不應起。
以一切想無所得故。
迦葉。
貪若實有則應了知。
近之令滅貪愛之心。
非住一處無住可得。
唯除妄語。
是故如來名實語者,如來說之諸所有貪皆為非我。
如是諸法是沙門法。
諸沙門法皆無所得。
若複有人著此想者,是人則為著我想等。
如須彌山。
退失聖教諸沙門法少不可生。
亦複不能住沙門法。
如是廣大最勝之法。
於彼愚夫癡所衰損。
少不應說。
何以故?若執少法,則當攝受極怖畏處。
大地獄中住之一劫。
迦葉。
汝觀俱迦利比丘(唐言惡時者)。
提婆達多比丘(唐言天授)。
骞荼達羅比丘(唐言鈌财)。
迦盧底輸比丘(唐言器鬼宿)。
母達羅多比丘(唐言海授)。
阿濕繁比丘(唐言馬騰)。
布那婆蘇比丘(唐言柳宿)。
蘇氣怛羅比丘(唐言善星)。
是我給侍。
親對我前。
聞我說法見我經行。
見我端坐。
見我神足遊處虛空。
見我降伏多千外道於大衆中摧彼邪法。
如是等人。
尚於我所不生信樂。
於步步間恒欲毀我。
由是步步漸增其惡。
複次,若說佛名信為實者,應持上器如須彌山盛栴檀末而散其上。
應作繖蓋猶如三千大千世界。
持在空中而覆其上。
何以故?為信佛故。
何況信已舍欲出家。
無所依倚修諸靜慮。
迦葉。
如是衆生。
於中忍可極為希有。
能善護持佛所制戒,則能了知彼甘露法。
如大衆中。
以其皮革及馀臭穢。
共制人像。
或造種種諸雜面相。
彩畫莊飾令極端嚴。
有人持之置於面上。
或以衣物纏裹遊行。
豈以相貌謂為好耶。
審知穢惡便生厭離。
如是如是,諸惡比丘。
以如來威德容儀嚴整審谛觀察。
方知極惡由自他我想而生貪愛。
若人了知我想非實。
聞是等經不生瞋恚。
何以故?由為他人毀呰違逆。
聞此等經倍增厭離。
若有衆生心懷執著。
當知即是邪見之人。
若起邪見。
於是等經如實教誨。
即生瞋恚。
何以故?有我想者有瞋恚故。
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