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蓋離疑經》一卷《太子智止經》一卷《大五濁經》一卷(《舊錄》雲,《大五濁世經》。
)
《道德章經》一卷《苦相經》一卷《須佛得度經》一卷《由經》一卷
《須菩提品經》七卷(一本雲法護出《道行經》,同本異出。
)《三慧經》一卷《菩薩等行經》一卷《分然洹國迦羅越經》一卷
《四無畏經》一卷《五陰事經》一卷(今有此經。
)《義決法事經》一卷
《權變經》一卷(《舊錄》雲,《文殊師利權變三昧經》,或雲《權變三昧經》。
)《十漚惒經》一卷《賢劫五百佛名經》一卷
《七言禅利經》一卷(《舊錄》雲,《漚惒七言禅利經》。
)《菩薩十漚惒經》一卷《十思惟經》一卷《分别六情經》一卷
《三失蓋經》一卷《佛寶三昧經》一卷《法志女經》一卷《文殊師利示現寶藏經》二卷
右五十九部,凡七十九卷,是涼土異經。
新集安公關中異經錄第四
《阿難為蠱道咒經》一卷(《舊錄》雲,《阿難為蠱道所咒經》。
)《堕落優披塞經》一卷(今有此經。
)《薩惒薩王經》一卷《菩薩本行經》一卷
《藍達王經》一卷(一名《目連因緣功德經》,或雲《目連功德經》。
今有此經。
)
《王舍城靈鹫山經》一卷(《舊錄》雲,《王舍城靈鹫山要直經》。
)《阿多三昧經》一卷《思道經》一卷《人民求願經》一卷(今有此經。
)
《大珍寶積惟日經》一卷《陀賢王經》一卷《佛在竹園經》一卷《法為人經》一卷
《道意經》一卷《堕迦羅問菩薩經》一卷(今有此經。
)《阿夷比丘經》一卷《颰陀悔過經》一卷
《太子辟羅經》一卷(《舊錄》雲,《天王太子辟羅經》。
)《沙彌羅經》一卷《八德經》一卷《善德經》一卷
《方等決經》一卷
《摩诃揵陀惟衛羅盡信比丘等度經》一卷(《舊錄》雲,《盡信比丘經》。
)《比丘三事經》一卷
右二十四部,凡二十四卷,是關中異經。
○新集律分為五部記錄第五△出《毗婆沙》
佛泥洹後,大迦葉集諸羅漢于王舍城安居,命優波離出律,八萬法藏,有八十誦。
初大迦葉任持,第二阿難,第三末田地,第四舍那波提,第五優波掘,至百一十馀年,傳授不異。
一百一十馀年後,阿育王出世,初大邪見,毀壞佛法,焚燒經書,僧衆星散,故八十誦灰滅。
後值羅漢,更生信心,忏悔除罪,甚有神圖片,為鐵輪王,王閻浮提。
能役鬼神,一日一夜壞舍利八塔,造八萬四千塔,還興顯佛法,請諸羅漢誦出經律。
時有五大羅漢,各領徒衆弘通佛法,見解不同,或執開随制,共相傳習,遂有五部出焉。
十六大國随用并行,競各進業,皆獲道證。
自非聖道玄通,孰能使之然乎。
後時五部異執,紛然競起。
阿育王言:“皆誦佛語,我今何以測其是非?”問僧:“佛法斷事雲何?”諸僧皆言:“法應從多。
”阿育王即集五部僧共行籌。
當爾時衆取婆粗富羅部籌多,遂改此一部為摩诃僧祇。
摩诃僧祇者,大衆名也。
若就今時此土行籌,便此《十誦律》名《摩诃僧祇》也。
《大集經》,佛記未來世當有此等律出世,與今事相應,立名不異也。
又有《因緣經》說佛在世時,有一長者夢見一張白氎,忽然自為五段。
驚詣佛所,請問其故。
佛言:“此乃我滅度後,律藏當分為五部耳。
”
○新集律分為十八部記錄第六
佛滅度二百年後,薩波多部分出婆蹉部。
婆蹉部分又出三部:一者法盛,二者名賢,三者六成。
彌沙塞部分出中間見。
迦葉維部分出二部:一者僧伽提,二者式摩。
(一本三摩提。
)摩诃僧祇部,四百年時分出六部:一者維迹,二者多聞,三者施設,四者毗陀,五者施羅,六者上施羅。
又一本昙無德部。
(此十八部見有同異,文煩,不複備寫。
)
○新集律來漢地四部記錄第七
昔甘露初開,經法是先,因事結戒,律教方盛。
及氎夢表其五分,而毱多當其異部。
故知道運推移,化緣不台矣。
至于中夏聞法,亦先經而後律。
律藏稍廣,始自晉末。
而迦葉維部猶未東被。
既總集五家,故存其名錄。
若乃梵文至止之歲,胡漢宣譯之人,大衆講集之處,名德書翰之文,并具舉遺事,交相為證。
使覽者昭然,究其始末雲爾。
薩婆多部《十誦律》六十一卷
薩婆多部者,梁言一切有也。
所說諸法,一切有相,學内外典,好破異道,所集經書,說無有我所,受難能答,以此為号。
昔大迦葉具持法藏,次傳阿難,至于第五師優波掘。
本有八十誦,優波掘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删為十誦。
以誦為名,謂法應誦持也。
自茲已下,師資相傳五十馀人。
至秦弘始之中,有罽賓沙門弗若多羅,誦此《十誦》胡本,來遊關右。
羅什法師于長安逍遙國,三千僧中共譯出之。
始得二分,馀未及竟而多羅亡。
俄而有外國沙門昙摩流支,續至長安。
于是廬山遠法師慨律藏未備,思在究竟。
聞其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