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六

首頁
    法混然廢沒,于是令迦葉集結,阿難所傳,凡三藏焉。

    該羅幽廓,難度難測也。

    世雄授藥,必因本病,病不能均,是故衆經相侍乃備。

    非彥非聖,罔能綜練。

    自茲以後,神通高士各為訓釋,或攬撰諸經以為行式。

    譬璎玑欤,擇彼珠珍,以色相發,佩之冠之,為光為飾。

    喻繪事欤,調别衆彩,以圖晖烈。

    諸明睿者,所撰亦然。

    此經則是其數也。

     有舍家開士,出自安息,字世高。

    大慈流洽,播化斯土,譯梵為晉,微顯闡幽。

    其所敷宣,專務禅觀,醇玄道數,深矣遠矣,是經其所出也。

    陰入之弊,人莫知苦,是故先聖照以止觀,陰結日損,成泥洹品。

    自非知機,其孰能與于此乎!從首至于九絕,都是四十五藥也。

    以慧斷知,入三部者,成四谛也。

    十二因緣訖淨法部者,成四信也。

    其為行也,唯神矣,故不言而成;唯妙矣,故不行而至。

    統斯行者,則明白四達,立根得眼,成十力子,紹胄法王,奮澤大千。

    若取證則拔三結,住壽成道,徑至應真。

    此乃大乘之舟檝,泥洹之關路。

    于斯晉土,祥觀廢,學徒雖興,蔑有盡漏。

    何者?禅思守玄,練微入寂,在取何道,猶觇于掌。

    堕替斯要,而希見證,不亦難乎! 安來近積罪,生逢百罹,戎狄孔棘,世乏聖導。

    潛遯晉山,孤居離衆,幽處窮壑。

    竊覽篇目,淺識獨見,滞而不達,夙宵抱疑,谘诹靡質。

    會太陽比丘竺法濟,并州道人支昙講,陟岨冒寂,重爾遠集。

    此二學士高朗博通,誨而不倦者也。

    遂與析槃暢礙,造茲注解。

    世不值佛,又處邊國,音殊俗異,規矩不同,又以愚量聖,難以逮也。

    冀未踐緒者,少有微補,非敢自必,析究經旨。

     ○人本欲生經序第六△釋道安 《人本欲生經》者,照乎十二因緣而成四谛也。

    本者,癡也;欲者,愛也;生者,生死也。

    略舉十二之三以為目也。

    人在生死,莫不浪滞于三世,飄萦于九止,綢缪于八縛者也。

    十二因緣于九止,則第一人亦天也。

    四谛所鑒,鑒乎九止;八解所正,正乎八邪。

    邪正則無往而不恬,止鑒則無往而不愉。

    無往而不愉,故能洞照傍通;無往而不恬,故能神變應會。

    神變應會,則不疾而速;洞照傍通,則不言而化。

    不言而化,故無棄人;不疾而速,故無遺物。

    物之不遺,人之不棄,斯禅智這由也。

    故經曰:“道從禅智,得近泥洌”豈虛也哉!誠近歸之要也。

     斯經似安世高譯為晉言也。

    言古文悉,義妙理婉。

    睹其幽堂之美,阙庭之富者或寡矣。

    安每覽其文,欲疲不能,所樂而玩者,三觀之妙也;所思而存者,想滅之辭也。

    敢以馀暇,為之撮注。

    其義同而文别者,無所加訓焉。

     ○了本生死經序第七△釋道安 夫四信妙輿者,衆佑之寶軒也,以運連縛倒見衆生。

    凡在三界,罔弗冠癡佩行嬰,舞生死而趨陰堂,揖讓色味,骖惑載疑,驅馳九止者也。

    既則狎賢侮聖,縱其奸慝,貪劍恚,枭截玄路,群诽上要,殃禍備嘗矣。

    世雄顧愍,深圖變謀,法旍曜于重霓,道鼓震于雷吼,寂幹障乎八纮,慧戈陷乎三有。

    于是碎癡冠,決嬰佩,升信車,入谛軌,則因緣息成四喜矣。

    故曰了本生死也。

    了,猶解也;本,則癡也,元也。

    如來指舉一隅,身子伸敷高旨,引興幽贊,美矣盛矣。

     夫計身有命,則随緣縛,謗佛毀信,若彌綸于幽室矣。

    夫解空無命,則成四谛,昭然立信,若日殿之麗乾矣。

    斯乃五十六藥之崇基,淵乎蓋衆行之宗也。

    開微成務,孰先者乎!佛始得道,隆建大哀,此經則十六之一也。

    其在天竺,三藏聖師莫不以為教首而研幾也。

     漢之季世,此經始降茲土,雅邃奧邈,少達旨歸者也。

    魏代之初,有高士河南支恭明為作注解,探玄暢滞,真可謂入室者矣。

    俊哲先人,足以折中也。

    然童蒙之倫,猶有未悟,故仍前迹,附釋未訓,非苟穿鑿,以紫亂朱也。

    傥孤居始進者,可以辯惑焉。

     ○十二門經序第八△釋道安 十二門者,要定之目号,六雙之關徑也。

    定有三義焉:禅也,等也,空也。

    用療三毒,綢缪重玻嬰斯幽厄,其日深矣,貪囹恚圄,癡城至固,世人遊此,猶春登台,甘處欣欣,如居華展,嬉樂自娛,莫知為苦,嘗酸速禍,困憊五道。

    夫唯正覺,乃識其謬耳。

    哀倒見之苦,傷蓬流之痛,為設方便,防萌塞漸,辟茲慧定,令自澣滌,挫銳解紛,返神玄路。

    苟非至德,其道不凝也。

     夫邪僻之心,必有微着,是故禅法以四為差焉。

    貪淫囹者,荒色悖蒸,不别尊卑,渾心耽愐,習以成狂,亡國傾身,莫不由之。

    虛迷空醉,不知為幻,故以死屍散落自悟,漸斷微想,以至于寂,味乎無味,故曰四禅也。

    瞋恚圄者,争纖芥之虛聲,結瀝血之重咎,恩親絕于快心,交友腐于縱忿,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