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第一道安法師大品經序第二長安睿法師注解大品序第三大梁皇帝小品經序第四長安睿法師
大小品對比要抄序第五支道林作正法華經記第六出經後記正法華經後記第七未詳作者法華宗要序第八慧觀法師
法華經後序第九長安睿法師持心經後記第十出經後記思益經序第十一長安睿法師維摩诘經序第十二僧肇法師
合維摩诘經序第十三敏度法師毗摩羅诘提經義疏序第十四長安睿法師自在王經後序第十五長安睿法師大涅槃經序第十六涼州朗法師
大涅槃經記序第十七未詳作者六卷泥洹經記第十八出經後記
二十卷泥洹經記第十九出智猛傳
○摩诃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第一△道安法師
昔在漢陰十有五載,講《放光經》歲常再遍。
及至京師,漸四年矣,亦恒歲二,未敢堕息。
然每至滞句,首尾隐沒,釋卷深思,恨不見護公、叉羅等。
會建元十八年,正車師前部王名彌第來朝,其國師字鸠摩羅跋提,獻胡《大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首戶。
首戶三十二字,胡人數經法也。
即審數之,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戶,殘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萬二千四百七十五字。
天竺沙門昙摩蜱執本,佛護為譯,對而檢之,慧進筆愛。
與《放光》、《光贊》同者,無所更出也。
其二經譯人所漏者,随其失處,稱而正焉。
其義異不知孰是者,辄并而兩存之,往往為訓其下,凡四卷。
其一紙二紙異者,出别為一卷,合五卷也。
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衆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經委悉,至于歎詠,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煩。
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義說,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
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後說。
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聖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時,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聖人叵階,乃欲以千歲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者大迦葉令五百六通疊察疊書。
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裁。
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豈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涉茲五失,經三不易,譯胡為秦,讵可不慎乎!正當以不聞異言,傳令知會通耳,何複嫌大匠之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
前人出經,支謙、世高,審得胡本難系者也。
叉羅、支越,鬥鑿之巧者也。
巧則巧矣,懼竅成而混沌終矣。
若夫以《詩》為煩重,以《尚書》為質樸,而删令合今,則馬、鄭所深恨者也。
近出此撮,欲使不雜,推經言旨,唯懼失實也。
其有方言古辭,自為解其下也。
于常首尾相違句不通者,則冥如合符,厭如複折,乃見前人之深謬,欣通外域之嘉會也。
于九十章蕩然無措疑處,毫芒之間,泯然無微疹。
已矣乎!
南摸一切佛,過去、未來、現在佛,如諸法明。
(天竺禮般若辭也。
明,智也。
外國禮有四種:一罽耶,二波羅南,三婆南,四南摸。
南摸,屈體也,跪也。
此四拜,拜佛、外道、國主、父母通拜耳。
禮父母雲南無薩迦,薩迦,供養也。
)
《摩诃(大也。
)缽羅若(智也。
)波羅(度也。
)密(無極。
)經抄》(天竺經無前題,前題皆雲吉法。
吉法竟是也。
道安為此首目題也。
)
○大品經序第二△長安釋僧睿
摩诃般若波羅蜜者,出八地之由路,平十階之龍津也。
夫淵府不足以盡其深美,故寄大以目之。
水鏡未可以喻其澄朗,故假慧以稱之。
造盡不足以得其涯極,故借度以明之。
然則功托有無,度名所以立;照本靜末,慧日以之生;曠兼無外,大稱由以起。
斯三名者,雖義涉有流,而詣得非心;迹寄有用,而功實非待。
非心故以不住為宗,非待故以無照為本。
本以無照,則凝知于化始;宗以非心,則忘功于行地。
故啟章玄門,以不住為始;妙歸三慧,以無得為終。
假号照其真,應行顯其明,無生沖其用,功德于其深。
大明要終以驗始,漚和即始以悟終。
蕩蕩焉,真可謂大業者之通塗,畢佛乘者之要軌也。
夫實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廣。
囑累之所以殷勤,功德之所以屢增,良有以也。
而經來茲土,乃以秦言譯之,典谟乖于殊制,名實喪于不謹。
緻使求之彌至,而失之彌遠;頓辔重關,而窮路轉廣。
不遇淵匠,殆将墜矣。
亡師安和尚鑿荒塗以開轍,标玄指于性空,落乖蹤而直達,殆不以廖文為閡也。
亹之功,思過其半,邁之遠矣。
鸠摩羅什法師慧心夙悟,超拔特詣,天魔幹而不能回,淵識難而不能屈。
扇龍樹之遺風,震慧響于此世。
秦王感其來儀,時運開其凝滞。
以弘始三年,歲次星紀,冬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
秦王扣其虛關,匠伯陶其淵緻。
虛關既開,乃正此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