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八

首頁
    目于道上。

    此迺惑行之常性,迷途之恒心。

    但好龍而觀畫,愛象而玩迹,荊出可為流恸,法水所以大悲。

    經譬兔馬,論喻鹿犀,俱以一象配成三獸,用渡河以測境,因圍箭以驗智,格得空之淺深,量相心之厚保懸鏡在前,無待耳識,離婁既睇,豈勞相者?若無不思誼之理,豈有不思誼之事。

    放瑞光于三千,集奇蓮于十方,變金色于大地,嚴華台于虛空。

    表舌相之不虛,證般若之真實。

    所以龍樹、道安、童壽、慧遠,或以大權應世,或以殆庶救時,莫不服膺上法,如說修行。

    況于細人,可離斯哉! 此經東漸,二百五十有八歲,始于魏甘露五年,至自于阗。

    叔蘭開源,彌天導江,鸠摩羅什澍以甘泉。

    三譯五校,可謂詳矣。

    龍樹菩薩着《大智論》訓解斯經,義旨周備。

    此實如意之寶藏,智慧之滄海,但其文遠曠,每怯近情。

    朕以聽覽馀日,集名僧二十人,與天保寺去寵等詳其去取;靈根寺慧令等兼以筆功,探采《釋論》,以注經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釋。

    此外或捃關河舊義,或依先達故語,時複間出,以相顯發。

    若章門未開,義勢深重,則參懷同事,廣其所見,使質而不簡,文而不繁,庶令學者有過半之思。

     講《般若經》者多說五時,一往聽受,似有條理,重更研求,多不相符。

    唯《仁王般若》具書名部,世既以為疑經,今則置而不論。

    僧睿《小品序》雲:“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适化之說,多者十萬偈,少者六百偈。

    ”略出四種而不列名。

    《釋論》言《般若》部黨有多有少;《光贊》、《放光》、《道行》止舉三名,複不滿四。

    此土别有一卷,謂為《金剛·般若》,欲以配數,可得為五。

    既不具得經名,複不悉時之前後,若以臆斷,易緻譏嫌。

    此非義要,請俟多聞。

     今注大品,自有五段,非彼所言五時般若。

    勸說以不住标其始,命說以無教通其道,願說以無得顯萁行,信說以甚深歎其法,廣說以不盡要其終。

    中品所以累教,末章所以三屬,義備後釋,不複詳言。

    設迺時曠正教,處無法名,猶且苦辛草澤,經曆崄遠,翹心逷聽,澍意希夷,冀遲玄應,想像空聲。

    輕生以重半偈,賣身以尊一言,甘渫血而不疑,欣出髓而無悋。

    況複龍宮神珠,寶台金鍱,難得之貨,難聞之法,遍布塔寺,充刃目前。

    豈可不伏心受持,虛懷鑽仰?使佛種相續,菩提不斷,知恩反複,更無他道。

    方以雪山,匹以香城,甯得同日語其優劣?率書所得,懼增來過,明達後進,幸依法行! ○小品經序第四△釋僧睿作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薩成佛之弘軌也。

    軌不弘則不足以冥群異,一指歸;性不盡則物何以登道場,成正覺。

    正覺之所以成,群異之所以一,何莫由斯道也!是以累教殷勤,三撫以之頻發;功德疊校,九增以之屢至。

    如《問相》标玄而玄其玄,《幻品》忘寄而忘其忘,《道行》坦其津,《難問》窮其源,《随喜》忘趣以要終,《照明》不化以即玄。

    章雖三十,貫之者道;言雖十萬,佩之者行。

    行凝然後無生,道足然後補處,及此而變一切智也。

    《法華》鏡本以凝照,《般若》冥末以解懸。

    解懸理趣,菩薩道也;凝照鏡本,告其終也。

    終而不泯,則歸途扶疏,有三實之迹;權應不夷,則亂緒紛綸,有惑趣之異。

    是以《法華》、《般若》,相待以期終;方便實化,冥一以俟荊論其窮理盡性,夷明萬行,則實不如照;取其大明真化,解本無三,則照不如實。

    是故歎深則《般若》之功重,美實則《法華》之用徵。

    此經之尊,三撫三囑,未足惑也。

     有秦太子者,寓迹儲宮,拟韻區外。

    玩味斯經,夢想增至。

    準悟《大品》,深知譯者之失。

    會聞鸠摩羅法師神授其文,真本猶存,以弘始十年二月六日請令出之,至四月三十日校正都訖。

    考之舊譯,真若荒田之稼,芸過其半,未讵多也。

    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适化廣略之說也。

    其多者雲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

    此之《大品》也,乃是天竺之中品也。

    随宜之言,複何必計其多少,議其煩簡耶?胡文雅質,案本譯之,于麗巧不足,樸正有馀矣。

    幸冀文悟之賢,略其華而幾其實也。

     ○大小品對比要抄序第五△支道林作 夫《般若波羅蜜》者,衆妙之淵府,群智之玄宗,神王之所由,如來之照功。

    其為經也,至無空豁,郭然無物者也。

    無物于物,故能齊于物;無智于智,故能運于智。

    是故夷三脫于重玄,齊萬物于空同,明諸佛之始有,盡群靈之本無,登十住之妙階,趣無生之徑路。

    何者?賴其至無,故能為用。

    夫無也者,豈能無哉?無不能自無,理亦不能為理。

    理不能為理,則理非理矣;無不能自無,則無非無矣。

    是故妙階則非階,無生則非生。

    妙由乎不妙,無生由乎生。

    是以十住之稱,興乎未足定号;般若之,生乎教迹之名。

    是故言之則名生,設教則智存。

    智存于物,實無迹也;名生于彼,理無言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