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而已,經之文質,所不敢易也。
又有懸數懸事,皆訪其人,為注其下。
時複以意消息者為章。
章注修妒路者,其人注解,别經本也。
其有直言修妒路者,引經證,非注解也。
○優婆塞戒經記第十一△出經後記
太歲在丙寅,夏四月二十三日,河西王世子、撫軍将軍、錄尚書事大沮渠興國,與諸優婆塞等五百馀人,共于都城之内,諸天竺法師昙摩谶譯此在家菩薩戒,至秋七月二十三日都訖,秦沙門道養筆受。
願此功德,令國祚無窮,将來之世,值遇彌勒,初聞悟解,逮無生忍。
十方有識,鹹同斯誓。
○菩薩經注序第十二△釋僧馥
夫萬法無相而有二谛,聖人無知而有二名。
二谛者,俗也、道也。
二名者,權也、智也。
二名以語默為稱,二谛以緣性為言,緣性兩陳而其實不乖,語默誠異而幽旨莫二。
故《般若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見緣起為見法也。
《菩提經》者,諸佛之要藏,十住之營統。
其文雖約,而義貫衆典;其旨雖玄,而曉然易覽。
猶日月麗天,則群像自朗;示之一隅,則三方自釋也。
經之為體,論緣性則以二谛為宗,語玄會則以權智為主,言菩提則以無得為玄,明發意則以冥期為妙。
婉約而弘深,莫不備矣。
耆婆法師入室之秘說也。
親承者寡,故罕行于世。
家師順得之于始會,餘雖不敏,謬聞于第五十。
性疏多漏,故事語而書紳。
豈曰注解,自贻來哂,庶同乎我者,領之文外耳。
○關中出禅經序第十三△僧睿法師
禅法者,向道之初門,泥洹之津徑也。
此土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門》、《大小安般》,雖是其事,既不根悉,又無受法,學者之戒,蓋阙如也。
鸠摩羅法師以辛醜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長安。
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從受禅法。
既蒙啟授,乃知學有成準,法有成修。
《首楞嚴經》雲:“人在山中學道,無師道終不成。
”是其事也。
尋蒙抄撰衆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羅羅陀法師所造,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
其中五門,是《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羅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
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
初觀淫、恚、癡相及其三門,皆僧伽羅叉之所撰也。
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
菩薩習禅法中,後更依《持世經》,益《十二因緣》一卷,《要解》二卷,别時撰出。
夫馳心縱想,則情愈滞而惑愈深;系意念明,則澄鑒朗照而造極彌密。
心如水火,擁之聚之,則其用彌全;決之散之,則其勢彌保故論雲:“質微則勢重;質重則勢微。
”如地質重故勢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風,風不如心。
心無形故力無上,神通變化,八不思議,心之力也。
心力既全,乃能轉昏入明,明雖愈于不明,而明未全也。
明全在于忘照,照忘然後無明非明,無明非明,爾乃幾乎息矣。
幾乎息矣,慧之功也。
故經雲:“無禅不智,無智不禅。
”然則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
大哉禅智之業,可不務乎!
出此經後,至弘始九年閏月五日,重求檢校,懼初受之不審,差之一毫,将有千裡之降。
詳而定之,辄複多有所正,既正既備,無間然矣。
○廬山出修行方便禅經統序第十四△釋慧道
夫三業之興,以禅智為宗,雖精粗異分,而階藉有方。
是故發轸分逵,作塗無亂轍,革俗成務,功不待積。
靜複所由,則幽緒告微,淵博難究;然理不雲昧,庶旨統可尋。
試略而言,禅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禅無以深其照。
然則禅智之要,照寂之謂。
其相濟也,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感則俱遊,應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養于萬法。
其妙物也,運群動以至壹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無,無思無為,而無不為。
是故洗心靜亂者以之研慮,悟徹入微者以之窮神也。
若乃将入其門,機在攝會,理玄數廣,道隐于文,則是阿難曲承音诏。
遇非其人,必藏之靈府。
何者?心無常規,其變多方;數無定像,待感而應。
是故化行天竺,緘之有匠,幽關莫開,罕闚其庭。
從此而觀,理有行藏,道不虛授,良有以矣。
如來泥曰未久,阿難傳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
此三應真,鹹乘至願,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經所不辨。
必闇軌元匠,孱焉無差。
其後有優波崛,弱而超悟,智絕世表,才高應寡,觸理從簡。
八萬法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
因斯而推,固知形運以廢興自兆,神用則幽步無迹,妙動難尋,涉粗生異,可不慎乎!可不察乎!
自茲已來,感于事變,懷其舊典者,五部之學,并有其人。
鹹懼大法将頹,理深共慨,遂各述贊禅經,以隆盛業。
其為教也,無數方便,以求寂然,寂乎唯寂,其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