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而尋條求根者衆,統本運末者寡,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變。
是故經稱滿願之德,高普事之風。
原夫聖旨非徒全其長,亦所以救其短。
若然,五部殊業,存乎其人。
人不繼世,道或隆替,廢興有時,則互相升降,小大之目,其可定乎。
又達節善變,出處無際,晦名寄迹,無聞無示。
若斯人者,複不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别有宗明矣。
每慨大教東流,禅數尤寡,三業無統,斯道殆廢。
頃鸠摩耆婆宣馬鳴所述,乃有此業。
雖其道未融,蓋是為山于一篑。
欣時來之有遇,感寄趣于若人,舍夫制勝之論,而順不言之辯。
遂誓被僧那,以至寂為己任,懷德未忘,故遺訓在茲。
其為要也,圖大成于未象,開微言而崇體。
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門以寝患,達忿競之傷性,齊彼我以宅心。
于是異族同氣,幻形告疏,入深緣起,見生死際。
爾乃辟九關于龍津,超三忍以登位。
垢習凝于無生,形累畢于神化。
故曰:“無所從生,靡所不生,于諸所生,而無不生。
”
今之所譯,出自達磨多羅與佛大先。
其人西域之俊,禅訓之宗,搜集經要,勸發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詳略之異。
達磨多羅阖衆篇于同道,開一色為恒沙。
其為觀也,明起不以生,滅不以盡,雖往複無際,而未始出于如。
故曰:“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則是如,如則是色。
”佛大先以為澄源引流,固宜有漸。
是以始自二道,開甘露門,釋四義以反迷,啟歸塗以領會。
分别陰界,導以止觀,暢散緣起,使優劣自辨。
然後令原始反終,妙尋其極,其極非盡,亦非所盡,乃曰無盡,入于如來無盡法門。
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歸宗一于無相,靜無遺照,動不離寂者哉!
○禅要秘密治病經記第十五△出經後記
河西王從弟大沮渠安陽侯于于阗國衢摩帝大寺,從天竺比丘大乘沙門佛陀斯那。
其人天才特拔,諸國獨步。
誦半億偈,兼明禅法,内外綜博,無籍不練,故世人鹹曰人中師子。
沮渠親面禀受,憶誦地滞。
以宋孝建二年九月八日,于竹園精舍書出此經,至其月二十五日訖。
尼慧濬為檀越。
○修行地不淨觀經序第十六△慧觀法師
夫禅典之妙,蓋是三乘之所遊,反迷悟惑者,托幽途以啟真城。
漸三業之固宅,廣六度以澄神,散結賊于曠野,研四變以遊心。
焰三慧為炬明,浪沖源以殊分,金剛戟以練魔,定慧相和以測真如。
是智依定則癡妄虧而宵落,定由智則七淵湛然而淳清。
清融九服則玄庭有階,階級相乘則爐冶成妙。
義之有本,本之有方,尋根傳訓,則冥一俱當。
雖利鈍有殊,濟若一量,若契會同趣,則聖性同照。
聖性同照,則累患永遼。
故知禅智為出世之妙術,實際之義标也。
夫禅智之為道,言約理備,究析中道,對治萬法,善惡相乘,疊轉孰止,互有廢興。
館闚匠徹,略位其宗,以揆大方,異世同文。
上聖為慈悲之主,留法藏于千載,示三乘之軌轍,知會通之至階,汰粗蜯于曩劫,曲成衆豔之靈蠙。
密典相傳以至今,接有緣以八背,未始失其會,随機猶掌回。
所謂澹智常寂而不失,照雖萬機,寂化一用。
故能窮諸法寶,拟想玄扉,遊志妙極,蹑神光于無間者哉。
禅典要密,宜對之有宗。
若漏失根原,則枝尋不全;群盲失旨,則上慢幽昏,可不懼乎!若能審其本根,冥訓道成,實觀會古,則萬境齊明,沖途豁爾而融,體玄象于無形。
然後知凡聖異流,心行無邊。
然棄本尋條之士,各以升降小異,俱會其宗,遂迷穴見。
偶變其津塗,昏遊長夜,永興理隔,不亦哀哉!
自頃來禅訓實少,尠得其中。
每以殊形難保,遷動不常,便啟誠三寶,搜求玄要,依四百論扣其關旨。
會遇西來宗匠,綜習大法,尋本至終,冥隅一開,千載之下,優昙再隆,可不欣乎!遂乃推究高宗承嗣之範,雲佛涅槃後,阿難曲奉聖旨,流行千載,先與同行弟子摩田地,摩田地傳與舍那婆斯。
此三應真,大願弘覆,冥構于昔,神超事外,慈在甯濟,潛行救物,偶會無差。
佛在世時,有外學五通仙人,往至佛所,請求出家,乘俗高勝,志存遠寄,便言:“若我入道,智慧辯才與身子等者,爾乃當于至尊法中修習梵行。
”佛知其本根,于後百年當弘大事,便答仙人:“汝今出家,智慧淺薄,不及身子。
”仙人即退。
後百年中,其人出世,奇識博達,遇物開悟,遂出家學道,尋得應真。
三明内照,六通遠振,辯才無礙,摧諸異論,所度人衆,其量無邊。
于諸法藏,開托教文,諸賢遂見,乃有五部之異。
是化運有方,開徹有期。
五部既舉,則深淺殊風,遂有支派之别。
既有其别,可不究本,詳而後學耶?
此一部典,名為《具足清淨法撤。
傳此法至于罽賓,轉至富若蜜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