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序第一長安僧睿中論序第二昙影法師百論序第三僧肇法師十二門論序第四長安僧睿
成實論記第五出論後記略成實論記第六新撰抄成實論序第七周颙诃梨跋摩傳第八江陵玄暢作
菩薩波羅提木叉後記第九未詳作者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第十出戒前記比丘大戒序第十一釋道安作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序第十二竺昙無蘭
關中近出尼二種壇文夏坐雜十二事并雜事共卷前中後三記第十三摩得勒伽後記第十四出經後記善見律毗婆沙記第十五出律前記
千律名号序第十六出賢劫經竺昙無蘭
○中論序第一△釋僧睿
《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
以中為名者,昭其實也,以論為稱者,盡其言也。
實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釋不盡,故假論以明之。
其實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薩之行,道場之照,朗然懸解矣。
夫滞惑生于倒見,三界以之而淪溺;偏悟起于厭智,耿介以之而緻乖。
故知大覺在乎曠照,小智纏乎隘心。
照之不曠,則不足以夷有無,一道俗;知之不盡,則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際。
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
是以龍樹大士,折之以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變;括之以即化,令玄悟之賓,喪谘詢于朝徹。
蕩蕩焉,真可謂坦夷路于沖階,敞玄門于宇内,扇慧風于陳枚,流甘露于枯悴者矣。
夫柏梁之構興,則鄙茅茨之側陋。
睹斯論之宏曠,則知偏悟之鄙倍。
幸哉!此區區赤縣,忽得移靈鹫以作鎮,譣诐之邊情,乃蒙流光之馀惠。
而今而後,談道之賢,故可與論實矣。
雲天竺諸國,敢豫學者之流,無不玩味斯論,以為喉衿,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
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羅伽,秦言青目,之所釋也。
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不雅中。
其中乖阙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于經通之理盡矣。
文或左右,未盡善也。
《百論》治外以閑雅,斯文祛内以流滞,《大智釋論》之淵博,《十二門觀》之精詣。
尋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懷,無不朗然鑒徹矣。
予玩之味之,不能釋手,遂複忘其鄙拙,托悟懷于一序,并目口義題之于首,豈期能釋耶,蓋是欣自同之懷耳!
○中論序第二△昙影法師
夫萬化非無宗,而宗之者無相;虛宗非無契,而契之者無心。
故至人以無心之妙慧,而契彼無相之虛宗。
内外并冥,緣智俱寂,豈容名數于其間哉!但以悕玄之質,趣必有由,非名無以領數,非數無以拟宗,故遂設名而召之,立數而辨之。
然則名數之生,生于累者,可以造極而非其極。
苟曰非極,複何常之有耶!是故如來始逮真覺,應物接粗,啟之以有,後為大乘,乃說空法,化适當時,所悟不二。
流至末葉,像教之中,人根膚淺,道識不明,遂廢魚守筌,存指忘月,睹空教便謂罪福俱泯,聞說相則謂之為真。
是使有無交興,生滅疊争,斷常諸邊,紛然競起。
時有大士,厥号龍樹,爰托海宮,逮無生忍。
意在傍宗,載隆遺教,故作論以折中。
其立意也,則無言不窮,無法不荊然統其要歸,則會通二谛,以真谛故無有,俗谛故無無。
真故無有,則雖無而有;俗故無無,則雖有而無。
雖有而無,則不累于有;雖無而有,則不滞于無。
不滞于無,則斷滅見息;不存于有,則常等冰消。
寂此諸邊,故名曰中;問答析微,所以為論。
是作者之大意也。
亦雲中觀,直以觀辯于心,論宣于口耳。
羅什法師以秦弘始十一年于大寺出。
○百論序第三△釋僧肇
《百論》者,蓋是通聖心之津塗,開真谛之要論也。
佛泥洹後八百馀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玄心獨悟,俊氣高朗,道映當時,神超世表。
故能辟三藏之重關,坦十二之幽路,擅步迦夷,為法城塹。
于時外道紛然,異端競起,邪辯逼真,殆亂正道。
乃仰慨聖教之淩遲,俯悼群迷之縱惑,将遠拯沉淪,故作斯論,所以防正閑邪,大明于宗極者矣。
是以正化以之而隆,邪道以之而替。
非夫領括衆妙,孰能若斯?論有百偈,故以百為名。
理緻淵玄,統群籍之要;文義婉約,窮制作之美。
然至趣幽簡,尠得其門。
有婆薮開士者,明慧内融,妙思奇拔,遠契玄蹤,為之訓釋。
使沉隐之義,彰于徽翰,諷味宣流,被于來葉。
文藻煥然,宗塗易曉。
其為論也,言而無黨,破而無執。
傥然靡據,而事不失真;蕭焉無寄,而理自玄會。
返本之道,着乎茲矣。
有天竺沙門鸠摩羅什,器量淵弘,俊神超邈,鑽仰累年,轉不可測,常味詠斯論,以為心要。
行急風暴雨親譯,而方言未融,緻令思尋者躊躇于謬文,标位者乖迕于歸緻。
大秦司隸校尉安城侯姚嵩,風韻清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