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法論》第十一帙(《業報集》六卷)《神木論》(支昙谛。
)《命源論》(釋慧靜。
)《識三本論》(謝慶緒。
)
《支道人書與謝論三識并答》《戴安道書與謝論三識并答》往反三首《四執論》《問精神心意識》(王稚遠,什答。
)
《問十數法》(王稚遠,什法師答。
)《辯心意識》(釋慧遠。
)《釋神名》(釋慧遠。
)《驗寄名》(釋慧遠。
)
《問論神》(釋慧遠。
)《問釋道安神》(竺法汰。
)《問神識》(王稚遠,什答。
)《五陰三達釋》(郗嘉賓。
)
《問後識追憶前識》(釋慧遠,什答。
)《神不更受形論》(庾仲初。
)《更生論》(羅君章。
孫安國難,羅答。
)《習鑿齒難》。
《神不滅論》(鄭道子。
)《桓君山新論論形神》《書與何彥德論感果生滅》五往反(顔延年。
)《山巨源問》
《摯元禮谘》《顔答山摯二難》右《法論》第十二帙(《色心集》九卷)《問四相》(釋慧遠。
)
《物不遷論》(釋僧肇。
)《申無生論》(釋昙無成。
)右《法論》第十三帙(《物理集》三卷)《牟子》(一雲蒼梧太守牟子博傳。
)
《舊首楞嚴經後序》《支法護像贊》(支道林。
)《答孔文舉書》魏武帝。
《與釋道安書》(習鑿齒。
)
《與釋道安書》(伏玄度。
)《與高句骊國道人書》(支道林。
)右《法論》第十四帙(《緣序集》二卷)《難沙門于法龍》(釋道彥,法龍答。
)
《答謝宣明難佛理》(範伯倫。
)《論檢》(顔延年。
)《答或人間》(顔延年。
)《關中法濟道人與涼州同學書》
《達性論》(何承天。
)《顔延年釋何》五往反(道人問,顔答。
)《均善論》(釋慧琳。
)《何承天與宗少文書》五往反(演《均善論》。
)
《斷家養論》(何彥德。
)《釋慧琳難》《廣何》(顔延年。
)《顔重與何書》
右《法論》第十五帙(《新論集》六卷)《辯教論》桓敬道。
《婚農無傷論》(釋慧琳。
)《照極明化論》(顧長康。
)
《問難》(釋慧琳。
)
右《法論》第十六帙(《邪論集》三卷)
○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錄序第二
夫五時九部之契,三請四答之機,玄哉邈乎,奧不可議已。
然法海無涯,航而知大;慧藏不極,采而得寶。
是以弘誓之士,随時斟酌,馬鳴抽其幽宗,龍樹振其絕緒,提婆析其名數,诃梨總其條理。
并翼贊妙典,俘翦外學,迷津見衢,長夜逢曉。
故智慧之日,名飛于摧邪;功德之月,績翔于闡化,亦已盛矣。
但群萌殊業,根力異品,運季道澆,信淡識淺。
至于披瞽發聾,事資懇勵,藥愚針惑,宜務切近。
是以後代敷訓,顯晦不一,或飏言以泛解,或提耳而指授。
所以卷舍教義,抑揚風軌,豈滞恒方,期于悟俗而已。
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淨刹萌因,忍土現果,慧自天成,道為期出。
孝忠淳和之深,仕智博愛之厚,率由而極,因心則至。
若乃栖神二谛,宅業三寶,瞻前卓爾,望後不群。
用能降帝子之尊,灼淨土之操,屏朱觀之貴,下白屋之禮。
磨踵以拯俗,刻髓以徇道。
望億劫以長駈,淩千載而獨上。
若乃闡經律,弘福施,濟蒼黎,毓動,未嘗不慮積昏明,慈洽巨細。
感靈瑞于顯徵,通覺應于宵夢,固已葳蕤民譽,昭皙神聽矣。
至于苞括儒訓,洞鏡釋典,空有雙該,内外感照。
常欲廣彼洲渚,熾此法燈,駐四生之風波,燭九居之霾霧,指來際以為期,總大千以為任。
故恻隐垂教,殷勤敷道。
于是銳臨雲之思,壯談天之文,網羅字輪,儀形法櫻是以《淨追命氏,啟入道之門;《華嚴纓珞》,标出世之術;《決定要行》,進趣乎金剛;《戒果莊嚴》,克成乎甘露。
爾其衆經注義,法塔贊頌,《僧制藥記》之流,導文願疏之屬。
莫不誠在言前,理出辭表,大者鈎深測幽,小者馳辯感俗,森成條章,郁為卷帙。
可謂開士住心,道場初迹,冠一代之妙化,垂千祀之勝範者也。
佑昔以道緣,預屬嘉會,律任法使,謬荷其寄,齋堂梵席,時枉其請。
哲人徂謝,而道心不亡,靜尋遺篇,僾乎如在。
遂序茲集錄,以贻來世雲爾。
《淨住了》十卷
右第一帙(上)《淨住子》十卷右第二帙(下)《華嚴璎珞》二卷
右第三帙《諸佛名》十卷右第四帙《諸菩薩名》二卷
右第五帙《菩薩決定要行》十卷右第六帙《注優婆塞戒》三卷
右第七帙《戒果莊嚴》一卷《注遺教經》一卷右第八帙
《維摩義略》五卷右第九帙《雜義記》十卷右第十帙(上)
《雜義記》十卷右第十一帙(下)《僧制》一卷《清信士女法制》三卷
右第十二帙《禮佛文》二卷右第十三帙《西州法雲小莊嚴普弘寺講并述羊常弘廣齋》共卷
《抄成實論序并上定林講》共卷《華嚴齋記》一卷《施藥記》一卷《舍身記》一卷
《妃舍身記》一卷《發願疏》一卷《會稽荊雍江郢講記》一卷《内典序并贊》一卷
《述放生東宮齋述受戒》共卷《僧得施三業施食法》共卷右第十四帙《宣白僧尼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