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二

首頁
    與暢疏并與州郡書求内典》共卷 《法門贊》一卷《講淨住記》一卷《受維摩注名》一卷《與僚佐書并教誡左右》一卷 《拜揚州刺史發願》一卷《與何祭酒書贊去滋味》一卷《贊梵呗偈文》一卷《開優婆塞經題》一卷 右第十五帙《大司馬舍身并施天保二衆》一卷《佛牙記》一卷《答疑惑書并稚珪書》一卷 《教宣約受戒人》一卷《八日禅靈寺齋并頌》一卷《龍華會并道林齋》一卷《布薩并天保講》一卷 《淨住子次門》一卷《梵呗序》一卷《轉讀法并釋滞》一卷《示諸朝貴法制啟》二卷 《示諸朝貴釋滞啟答》二卷《寶塔頌并石像記》一卷《受戒并弘法式》一卷右第十六帙(十六帙合一百十六卷) 自書經目錄《大字維摩經》一部十四卷《細字維摩經》一部六卷《妙法蓮華經》一部十四卷 《般舟三昧經》一部二卷《無量壽經》一部四卷《十地經》一部十卷《華嚴經》一部六卷 《大泥洹經》五卷《虛空藏經》二卷《泥洹受持品》一卷《護身經》一卷 《觀世音經》一卷《普賢經》一卷《金剛般若經》一卷《八吉祥神咒經》一卷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 《呵色欲經》一卷 ○齊竟陵王世子撫軍巴陵王法集序 蓋聞民谛善論,法海所總,嚴飾文辭,初位是攝。

    自大化東漸,沿世詠歌,魏來雜制,間出群集。

    至于才中含章,思入精理,固法門之羽毒,梵聲之金石也。

    齊竟陵文宣王世子故撫軍巴陵王,禀璿華于昆峰,敏明玑于珠海,慧發觿辰,識表绮歲,孝友淳至,機穎朗徹。

    故幼無弱弄,夙有老成,甫在志學,固已總括墳典矣。

    雅好辭賦,允登高之才;藉章隸書,均臨池之敏。

    業盈竹素,慮滿風月。

    是時齊方有德,文宣翼贊,《康衢》既熙,慧教傍遠。

    世子以枝葉之慶,藩守浙河,下車風舉,升席治立,含靜台以禦己,垂蘭蕙以振俗。

    郡富名山,岩多靈寺,故勝業愈高,清心彌往。

    每遊踐心訓,思若淵泉,信足以揄揚至道,炳發玄極。

    觀其摛賦《經聲》,述頌繡像,《千佛願》文,《舍身》弘誓,《四城》、《九相》之詩,釋迦十聖之贊,并英華自凝,新聲間出。

    故仆射範雲笃賞文會,雅相嗟重,以為後進之佳才也。

     至隆昌之時,始兆無妄,永無之末,運屬道消。

    葛藟失庇,磐石傾翦,虎兕出柙,宗室緻猜。

    而樂天知命,夷憂味道,在艱不虧其貞,處約無改其節。

    鏡因果而靡晦,洞真俗其如曉,專精于大覺之門,懔烈于經典之奧。

    于是下帷瑾戶,注解《百論》,拔出幽旨,妙盡纖典。

    乃躬算缣素,手寫方等。

    所書大經,凡有十部,鋒刃勁削,風趣妍靡。

    論其思理所徹,業藝所貫,有逾箕裘之能,克副青藍之敏矣。

     夫深宮寡識,着自格言;粱肉多驕,聞之前記。

    而能拔類獨立,超然高舉,豈非内鑄堅芳之性,外瑩過庭之風哉!以法而說,譬金龍之嗣信相;由俗而議,邁允恭之紹陳思。

    可謂開士宿因,栴檀眷屬,無忝堂構,克勝負荷者也。

    餘昔緣法事,亟觌清徽,及律集稽川,屢延供禮。

    惜乎早世,文制未廣。

    今撰錄法詠,以繼文宣内集。

    使千祀之外,知蘭菊之無絕焉。

     巴陵雜集目錄《造千佛願》《繡佛頌》《舍身序并願》 右上卷《釋迦贊》《十弟子贊》十首《為會稽西方寺作禅圖九相詠》十首 《四城門詩》四首《法詠歎德》二首《佛牙贊》《經聲賦》 《會稽寶林寺禅房閑居頌》右下卷自寫經目錄并注《法華經》一部七卷 《維摩經》一部三卷《無量壽》經二部四卷《金剛般若經》三部三卷《請觀世音經》一部一卷 《八吉祥經》一部一卷《波若神咒》一部一卷右十部 《注百論》一部 ○釋僧佑法集總目錄序第三 嘗聞瀝泣助河之談,捧土埤岱之論,雖诮發于古,而愧集于今矣。

    僧佑漂随前因,報生閻浮,幼齡染服,早備僧數。

    而慧解弗融,禅味無紀,刹那之息徒積,锱毫之勤未基。

    是以懼結香朝,慚動鐘夕,茫茫塵劫,空閱斬籌。

    然竊有堅誓,志是大乘,頂受方等,遊心《四含》。

    加以山房寂遠,泉松清密,以講席間時,僧事馀日,廣訊衆典,披覽為業。

    或專日遺餐,或通夜繼燭,短力共尺波争馳,淺識與寸陰竟{曰昝}。

    雖複管窺迷天,蠡測惑海,然遊目積心,頗有微悟。

    遂綴其聞,誡言法寶,仰禀群經,傍采記傳,事以類合,義以例分。

    顯明覺應,故序釋迦之譜;區辯六趣,故述《世界》之記;訂正經譯,故編《三藏》之錄;尊崇律本,故铨《師資》之傳;彌綸福源,故撰《法苑》之篇;護持正化,故集《弘明》之論。

    且少受律學,刻意毗尼,旦夕諷持,四十許載,春秋講說,七十馀遍。

    既禀義先師,弗敢墜失,标括章條,為《律記》十卷,并雜碑記撰為一帙。

    總其所集,凡有八部。

    冀微啟于今業,庶有藉于來津,豈曰善述,庶非妄作。

    但理遠識近,多有未周。

    明哲傥覽,取諸其心,使道場之果,異迹同臻焉。

     《釋迦譜》五卷右一部第一帙《世界記》五卷右一部第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