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祖法師傳第一(法祚衛士度)道安法師傳第二(法和)慧遠法師傳第三道生法師傳第四
佛念法師傳第五法顯法師傳第六智嚴法師傳第七寶雲法師傳第八
智猛法師傳第九
法勇法師傳第十
○法祖法師傳第一(法祚衛士度)
帛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内人也。
父威達,以儒雅知名,州府辟命皆不行。
祖少發道心,啟父出家,辭理切至,其父不能奪,遂改服從道。
祖才思俊徹,敏朗絕倫。
誦經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墳索,多所該貫。
乃于長安造築精舍,以講習為業。
白黑禀受,幾出千人。
晉惠之末,太宰河間王颙鎮關中,虛心敬重,待以師友之禮。
每至閑辰靜夜,辄談講道德。
于時西府初建,俊乂甚盛,能言之士,鹹服其遠緻。
祖見群雄交争,幹戈方始,志欲潛遁隴右,以保雅操。
會張輔為秦州刺史,鎮隴上,祖與之俱行。
輔以祖名德顯着,衆望所歸,欲令反服,為己僚佐。
祖固志不移,由是結憾。
先有州人管蕃與祖論議,屢屈于祖,蕃深銜恥恨,每加讒構。
祖行至汧縣,忽語諸道人及弟子曰:“我數日對當至。
”便辭别,作素書分布經像及資财都訖。
明晨詣輔共語,忽忤輔意,輔使收之行罰,衆鹹怪惋。
祖曰:“我來畢對。
此宿命久結,非今日事也。
”乃呼十方佛:“法祖前身罪緣,歡喜畢對。
願從此以後,與輔為善知識,無令受殺人之罪。
”遂鞭之五十,奄然命終。
輔後具聞其事,方大惋恨。
初,祖道化之聲被于關隴,崤函之右奉之若神。
戎晉嗟恸,行路流涕。
隴上羌胡率精騎五千,将欲迎祖西歸,中路聞其遇害,悲恨不及。
衆鹹憤激,欲複祖之雠,輔遣軍上隴,羌胡率輕騎逆戰,時天水故帳下督富整,遂因忿斬輔。
群胡既雪怨恥,稱善而還,共分祖屍,各起塔廟,輔字世偉,南陽人,張衡之後。
雖有才解,而酷不以理,橫殺天水太守封尚,百姓疑駭,因亂而斬焉。
管蕃亦卒以傾險緻敗。
後少時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蘇,雲:“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為王講《首楞嚴經》。
雲講竟應往忉利天。
又見祭酒王浮,一雲道士基公,次被鎖械,求祖忏悔。
”昔祖平素之日,與浮每争邪正,浮屢屈。
既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
殃有所歸,故死方思悔。
孫綽《道賢論》,以法祖疋嵇康。
論雲:“帛祖釁起于管蕃,中散禍作于鐘會。
二賢并以俊邁之氣,昧其圖身之慮,栖心事外,輕世招患,殆不異也。
”其見稱如此。
祖既博涉多閑,善通胡漢之語,嘗譯《惟逮》、《弟子本起》、《五部僧》等三部經,又注《首楞嚴經》。
又言别譯數部小經,值亂零失,不知其名。
祖弟法祚亦少有令譽,被博士徵,不就。
年二十五出家,深洞佛理,關隴知名。
時梁州刺史張光,以祚兄不肯反服,輔之所殺,光又逼祚令罷道。
祚執志堅貞,以死為誓,遂為光所害,春秋五十有七。
注《放光波若經》,及着《顯宗論》等。
光字景武,江夏人,後為武都氐楊難敵所圍,發憤而死。
時晉惠之世,又有優婆塞衛士度,譯出道行波若經二卷。
士度本司州汲郡汲人。
陸沈寒門,安貧樂道,常以佛法為心。
當其亡日,清淨澡漱,誦經千馀言,然後蓋衣屍卧,奄然而卒。
○道安法師傳第二法和
釋道安,本姓衛,常山扶柳人也。
年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至陋,不為師之所重。
驅使田舍,至于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
笃性精進,齋戒無阙,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
師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馀言。
安赍經入田,因息尋覽。
暮歸,以經還師,複求馀經。
師曰:“昨經不讀,今複求耶1對曰:“即已闇誦。
”師雖異之,而未信也。
複與《成具光明經》一卷,可減萬言,赍之如初,暮複還師。
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
師大驚嗟,敬而異之。
後為受具戒,恣其遊方。
至邺,入中寺,遇佛圖澄。
澄見而嗟歎,與語終日。
衆見其形望不稱,鹹共輕怪。
澄曰:“此人遠識,非爾俦也。
”
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謬,緻使深義隐沒未通。
每至講說,唯叙大意,轉讀而已。
安窮覽經典,钅句深緻遠。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諸經,并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
序緻淵富,妙盡玄旨。
條貫既叙,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也。
又自漢暨晉,經來稍多,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記。
後人追尋,莫測年代。
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铨品新舊,撰為經錄。
衆經有據,實由其功。
四方學士,競往師之,受業弟子法汰、慧遠等五百馀人。
及石氏之亂,乃謂其衆曰:“今天災旱蝗,寇賊縱橫,聚則不立,散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