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觀其志性。
明識審谛苦無處所。
於諸所習而無所造。
其滅盡者自然之相曉入徑路。
分别諸法句義所趣。
通入諸根暢達五力建立寂然。
明察所觀一切所有。
如幻芭蕉野馬形影夢中所見山中之響水中之月。
悉虛無實。
以若幹相了為一相。
知合會者必當别離。
今欣欣者後會憂慼。
曉聲聞乘因音而解。
知緣覺乘從十二緣寂靜歸一。
暢大乘學。
積累無量一切德本。
乃成大道是謂義辯。
複次其義辯者唯歸仰義。
一切諸法皆趣於義亦無所歸。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所歸趣者悉皆空空是謂為義。
一切諸法悉無有想。
其解無想是謂為義。
一切諸法悉無有願。
其無有願是謂為義。
一切諸法悉歸澹泊。
其澹泊者是謂為義。
一切諸法悉無有人無壽無命。
其無壽命是謂為義。
若曉諸法分别如此。
是謂義辯。
其講說法無所處當言有處所。
彼土所講則不可荊所演辯才無能障翳。
諸佛世尊之所言教。
悉遙勸助所宣聖慧。
真谛無異無有罪釁是謂義辯何謂法辯。
若了諸法随時而入。
善惡禍福興德罪釁。
有漏無漏在世度世。
苦樂危害塵勞瞋恨。
各有品類。
入於生死若處泥洌分别法界方俗之業。
是謂法辯。
複次其法辯者,曉諸貪欲心所戀慕某人好色知當何藥而療治之。
某淫泆盛某貪欲強或有少欲。
某可除欲某不可除。
或從往本欲應欲來。
或當來世習貪欲相。
或於現世習貪欲相。
或複有人内懷貪欲外無恩愛。
或複有人外抱貪欲内無恩愛。
或複有人内外有欲。
或複有人睹其顔色。
而發情欲聞聲不動。
或複有人聞其音聲。
而興貪欲不以色動。
或複有人因其聲像而興色欲。
或複因香諸味細滑。
由心諸法而起貪欲。
或複有人無色聲香味細滑之念。
是為貪欲衆生所行。
當作是入其貪欲門所習。
或欲二萬一千。
其瞋恚行亦二萬一千。
其愚癡行亦二萬一千。
其等分行亦二萬一千。
若能解了於此諸行八萬四千。
便能随時而開化之無有損耗。
其不入慧誘進令前。
不失其節解知應器。
殊特下劣有所頒宣無所侵抂。
是謂法辯。
何謂應辯。
若能普入一切音詞。
諸天之聲。
世間人聲。
諸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所有音聲。
悉能得聞五趣衆生所說之響。
随其音響而為黎庶講說經法。
是謂應辯。
如是随順而為演法。
是則應辯。
曉了經典知其文字觀所入義。
如是品類解一種言十種百種。
了男女言大小嬰孩。
亦知過去當來現在文字所趣。
亦解一字。
又了二字之所入處。
亦知一字獨而無侶。
亦知二字而無有伴。
是謂應辯。
應於真谛言無缺漏。
了了分明而無誤失。
讷隧之言義理備悉。
所在衆人皆悅其辭無怨望者,頒宣深義文辭至質合宜文飾。
自察其心從佛之教。
觀於衆生志性所趣。
而為應義使心開解。
歡然踴躍各得其所。
是謂應辯。
何謂辭辯。
所說應時辭不亂錯。
言不中止無能制者,所可說義無能障塞。
卒問尋對應機飄疾。
答不遲晚如所問報。
不失應節不違問者,辯才無诤所說辯才。
應真谛法立忍辱力。
所宣深妙演若幹義。
辯才次第不越來意。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分别一切章句義理。
講說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意。
發心成道觀察寂然。
解暢一切禅思脫門三昧正受。
入于聖慧剖判三乘。
悅可一切衆生所念。
言詞和雅語無瑕穢亦無粗言:不合義者,口不卒暴舌不迷荒惡言之教。
所語柔軟清淨無玻言語徐詳無不實詞。
随時事義所傳辄正。
不卒不暴方便随意。
無有異詞亦無細言竊微盜語。
所語列露無屏處言:極高舉聲言詞安隐。
有所說者無能得短。
諸賢聖衆所共咨嗟。
所稱揚者通流他國。
其音微妙亦如梵聲聞者悉達。
口所言詞不違法教。
皆見一切衆生根本應其心念而為說法。
其聞法者,辄随平等斷苦惱患。
是為菩薩詞辯無荊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
菩薩辯才複有四事而不可荊何謂為四。
一曰取義不取識。
二曰歸慧不取所識。
三曰歸於要經而不迷惑。
四曰自歸於法而不取人。
何謂為義何謂為識。
入於世法是謂識著。
度世之法乃謂為義。
所謂識者布施調意明智安庠。
所謂義者化於調定寂寞澹泊歸于聖慧。
所謂識者,咨嗟生死而不患厭。
所謂義者,雖在生死不處颠倒。
悉能越度終始之患。
所謂識者,咨嗟泥洹功德之勳。
所謂義者,一切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