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淨滅度不懷望想。
所謂識者,随其本乘而為分别。
所謂義者,入一法慧。
所謂識者,一切所有皆能布施無所愛惜。
所謂義者,淨三道場歸一大道。
所謂識者,護身口意普學禁戒。
歎譽止足功德之行。
所謂義者,護身口意解不可得悉無所作。
是謂禁戒能為清淨。
所謂識者見諸貢高自大憍慢放恣懷瞋含毒之士。
為演安庠忍辱之德。
所謂義者行能自緻無所從生法忍。
所謂識者,殷勤精進。
分别一切德本之義。
所謂義者,無應不應無雙無隻。
所行精進而無所祝所謂識者解脫禅思脫門安庠三昧正受。
所謂義者,曉了滅盡定意正受。
所謂識者,一切所聞辄能受持智慧道原。
所謂義者,觀於智慧無有處所亦不可得。
所謂識者,頒宣於斯三十七品道義之訓。
所謂義者,奉行遵修諸佛道法。
因諸報應緻道果證。
所謂識者,剖判苦谛及習盡道。
所謂義者,至於滅寂證明澹泊。
所謂識者,因其所生悉由無明至老病死。
所謂義者,以滅無明及老病死亦無永除所謂識者,講說所觀寂然之本根原所歸。
所謂義者,因其慧明而得解脫至微妙智。
所謂識者,解淫怒癡分數適等本不可别。
所謂義者,以得永消衆惡諸想不念懷恨。
所謂識者,解脫一切諸陰蓋法罣礙之難。
所謂義者,遊無蔽礙解脫慧門。
所謂識者,咨嗟三寶功德無量。
所謂義者,以離於貪不與欲合奉宣功勳。
所謂識者,若有菩薩從初發意常歎開士一切禁戒名稱之美。
所謂義者,一心念頃皆能曉了。
尋得成就一切敏慧。
取要言之悉能講宣八萬四千諸品法藏。
是謂為識。
於諸文字諸所識著。
解無所得義無處所。
是謂為義。
何謂為慧何謂為識。
住於識者則有四事。
一曰識在於色心處其中。
二曰而懷妄想處在縛著。
三曰遊於生死識在周旋。
四曰迷惑識著不能自拔。
是謂為四。
何謂為慧。
其識不處住五陰地。
斷諸陰蓋色痛想行識。
是謂為慧。
複次所謂識者,曉了四大地水火風。
假使識行不住四種。
識不馳騁不壞法界是謂為慧。
複次所雲識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法。
所識之著是謂為識。
設使消除外不遊逸。
慧之所導於一切法無所悕望是謂為慧。
有所猗著則生識矣。
亦從想念悕望多求而生識矣。
是謂為識。
若無所受亦無悕望。
心不懷念無所慕樂。
志不望報是謂為慧。
有為行法則住於識。
修無為行識無所祝奉無為明乃謂為慧。
若住起分名謂為識。
不起不滅識無所住乃謂為慧。
何謂為取經義。
何謂為齲殷勤元元求諸經典是謂為齲若於經典緻入道果是謂取義。
若於諸經成就衆行是謂為齲若能分别諸經本末是謂取義。
若在諸經入造行業是謂為齲若於諸經滅盡罪福。
永除塵勞是謂取義。
若於諸經采取要慧。
而為他人說塵勞業是謂為齲若於諸經了了分别清淨章句是謂取義。
若於諸經厭生死難。
愁慼不樂是謂為齲其於諸經觀察生死及與滅度不以為二是謂取義。
若於諸經但宣雜句嚴飾之教是謂為齲若於諸經愛樂深義鈎奧緻遠坦然無為是謂取義。
若於諸經想識無數心念衆生是謂為齲若於諸經喜於識知。
心無所生是謂取義。
若於正經計吾我人及與壽命。
含血之類懷可不可造立悕望。
所可說者悉無有主。
強立本末君長之主是謂為齲其於諸經解空無想無願之法。
不起不生悉無所行。
不計吾我及與壽命。
講三脫門是謂取義。
何謂為法何謂為人。
若著人者何從修法是謂為人。
若在於人不舍諸法。
而住境界是謂取法。
複次所謂人者,雲諸凡夫凡庶性行乃謂為人。
若於凡夫奉真人義。
修於笃信執持經典合八等。
人道迹人往來人。
不還人無著人。
緣覺人菩薩人。
複有一人出現於世。
多所愍傷多諸安隐。
慈哀三界諸天世人及三惡趣莫不蒙濟。
名曰如來。
如來正真普安一切。
顯示徑路化於黎庶使入道義。
假使有人依猗著求則無有護。
因欲開化此等迷惑。
故為說是當歸於法莫取於人。
計於法者無所造作。
無有同像無作不作。
住無所住亦無根本。
普行平等等於正真。
亦等邪業以邪等正以正等邪。
邪正無二無所悕望悉無所行。
於一切法逮緻自然。
其相究竟猶如虛空是謂為法。
所開導法亦不思念以為恩德。
若入於此法門義者觀一切法皆為道法。
悉禦諸法不以勞惓。
是諸菩薩四歸之義而不可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