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梦》原本是多少回?

首頁
    全身,字字靈,筆筆到。

    在《甲戌本》開卷不久,叙至“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蹑迹、不敢……失其真傳者”,一條脂硯眉批曾說: 事則實事。

    然亦叙得有間架,有曲折,有順逆,有映帶,有隐有現,有正有閏,以至草蛇灰線,空谷傳聲,一擊兩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雲龍霧雨,兩山對峙,烘雲托月,背面傅粉,千皴萬染,諸奇書中之秘法,亦複不少。

    餘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釋,以待高明再批示謬誤。

     這是脂硯的“眼界”,已曆二百年之久了。

    可惜的是時至今日還沒有人以自己的“眼界”來對《紅樓夢》的總體結構、細節、技巧作出研究。

    因初步提出這個一百零八回的課題,故而乘便在此附說斯義。

    倘能引起研論,也是快事幸事。

    在指明以“九”為基數時,并非說“九”已不可再分,實際上,以九回為一大段落之内,必然還有段落脈絡可尋。

    為避繁碎,此處不想逐一再作剖析了,“閱者當自得之”。

     看來,也許有一個可能,即雪芹當日創作,其所落筆草成的,是“長回”——約有現在的兩回或者三回左右的篇幅,這時“文思旋律”即在節奏上達到一個“調度點”,約略構成一個“基本段落”;而這樣的段落又組成了前文所述的大段落;當他最後“纂成目錄,分出章回”時,才又将“回”往細處裡劃分,并調節成為九回的篇幅。

    ——當然這種“創作過程”隻是我們的一個揣測,亦不知畢竟能得其實否。

     一百零八回,這個發現原是出于張加倫同志的提示,深可感謝,因為從某一意義講,這一發現将使《紅樓夢》的研究得以向前推進一步。

     丁巳小雪節初稿訖 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點定 ~~~~~~~~~~~~~~~~~~~~~~~~~~~~~~ [附記] 全書既為百零八回,那應該以九回為一冊,分裝十二冊才是;為何現傳舊抄本卻是多以十回為“卷”為冊呢?又,為何現傳本不是到八十一回為止,而是八十回呢?答案是,十回為卷為冊的,是最晚的形式了,如《戚序本》、《甲戌本》,皆以四回為冊,《甲戌本》又并不分卷。

    以四回為一冊的分裝法,恐怕還不是最早的形式,張加倫同志認為,最早是兩回分裝一冊,因為那時每頁行數字數都略如《甲戌》、《戚本》,所以本頭很厚,而回數卻少。

    此說最是。

    一百零八回正好分釘五十四冊,雪芹在世時,隻傳出四十分冊,就成了“八十回”,第八十一回因為分裝到下一冊内去了,所以當第四十一冊以下全數散佚後,外間就無法見到這個第八十一回;傳出的四十冊既然成了八十回,就給人造成了“整數”的印象、概念。

    于是後來傳抄者為了圖其方便,減少分冊,将原行款也改了,每頁行數字數皆大大加多,最後合并為十回一冊的通常形式,“九”的痕迹就再也不易為人發覺了。

     ~~~~~~~~~~~~~~~~~~~~~~~~~~~~ [注]《閑筆》的最難解處,即裕瑞的最不通處,莫過于硬說有“諸家所藏抄本八十回書及八十回書後之目錄,率大同小異者,……”然而又說:“餘曾于程、高二人未刻《紅樓夢》版之前見抄本一部,……八十回書後唯有目錄,未有書文,目錄有‘大觀園抄家’諸條,與刻本後四十回‘四美釣魚’等目錄迥然不同。

    ”這怪極了!裕瑞獨不曾說他所見抄本及“諸家所藏”各抄本的“八十回書後目錄”的數目與程、高本有何“不同”,這适足證明他意中的“書後目錄”還是“四十回”。

    假使如此,則他說“曹雪芹有志于作百二十回”豈不是對了?無奈脂批中很多證據徹底否定了芹書原為“百二十回”的任何可能性。

    那末,“四十回”的“目錄”哪裡來的?如果解釋為:此項曾經流傳的目錄即是程、高本之目錄,也講不通,因為裕瑞已說二者“迥然不同”。

    如果說他真的目見了這種“四十回”的與程、高本“不同”的芹書真目錄,那他印象應當極為深刻,為什麼他除了“大觀園抄家諸條”這句極不通順的話以外連一點滴八十回後的真本情節也舉不出?況且他是力辯程、高後四十回非真的,費了極大的力氣,——而他隻要略舉一下雪芹原目錄都是何等重大情節,程、高之僞不就昭然若揭了嗎?他為什麼不如此做?再說,除了裕瑞以外,清代諸家記載誰也再沒有半個字真正說明曾有誰見此種真目錄之存在,此又何也?因此,我對裕瑞不敢盡信的心情,是至今如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