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节作家缘

首頁
    幸福在他們心上也是非常具體的。

    他們今天感到的歡樂,是建築在對過去痛苦日子的回憶上:過去忍饑挨餓,受迫害,受淩辱,被壓在人家的腳底下,呻吟哀歎,大難來臨,各自逃命;而現在,有土地,有衣穿,受到關懷,受到尊重,被慰問,被鼓勵,有事共同商量,互相幫助,大家團結起來,同心協力,為革命建設而一起奮鬥。

    這樣的兩種現象一對比,今天是多麼幸福,生活在人民的大家庭中是多麼光榮!巴金覺得如果細細觀察,志願軍戰士們的深厚感情,他們對祖國的深切的愛,正是寄托在這些事實上面。

    在營教導員向他們傳達祖國幾年來的建設成就時,他們是多麼高興!因而巴金覺得自己也必須把在朝鮮前線的這些可愛的人所想的、所做的一切事情,帶回給祖國;同時也必須把自己在祖國的見聞,随時帶給志願軍戰士。

    這樣一想,他覺得自己責任重大,生活也十分充實。

    他曾多次給在國内的親友們寫信,說過“在這裡,生活多麼豐富!”或“在朝鮮的生活,對我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巴金先後兩次去朝鮮,留在他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志願軍戰士的愛國熱忱和“一人吃苦萬人享福”的犧牲精神。

    他作為作家,自己的要求也是通過人物的描寫,寫出這兩種高尚思想,實際上,他所寫的幾十篇散文、報告文學和幾個短篇小說,都環繞着這兩個中心。

    他不但自己寫,還鼓勵他那個訪問團的其他同志都來寫。

    同時,他還要求參加實際鬥争的志願軍指戰員也都能動筆寫出他們自己親身的經曆。

     這一年的國慶節期間,恰好是全國第二次文代大會在北京召開,巴金在朝鮮無法出席,便寫了一封信去緻“衷心的祝賀”,同時還在信中抒發了他自己的心情。

    他說:“去年我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中間生活了七個月。

    現在我又到了他們這裡。

    我的心始終忘不了這些人和這種生活。

    我想念這些人就像想念自己家裡人一樣。

    去年我離開志願軍的時候,一個兵團的政治委員對我說:”你不要忘記你是這個兵團的人啊!“這句簡單的話使我非常高興,我覺得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是莫大的幸福。

    ”在他叙述了自己在朝 鮮的生活情景後,又說:“我在志願軍部隊中間七個月的生活,對我一生有很大的影響,在生活上和在創作上都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我生活在新的人中間,我生活在英雄們中間。

    在我的周圍每天都在發生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我每天都受到那種深厚的愛和強烈的恨的感染。

    我自己的感情也逐漸在改變……可是……我沒有寫出我應該寫的文章,我沒有寫出堆積在我心中的愛……一直到現在我仍然因為我沒有寫出我應該寫的文章而感到苦惱……。

    ” 巴金的感情是真實的,他非常相信他所走的道路正确,但它并沒有能解決他在創作上的苦悶。

    這要等待在幾十年後,在人們為他與他的那些同時代的老作家們一起總結經驗的時候,才有可能得出經驗和教訓來。

     當然,他的勤奮,仍為他在朝鮮戰場的生活留下了三本小冊子,這就是一九五三年二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通訊報告集《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一九五三年九月平明出版社出版的小說散文集《英雄的故事》和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通訊報告集《保衛和平的人們》。

    幾年以後,他又根據這個時期的生活,寫了七個短篇小說和一個中篇。

    作家出版社把那七個短篇彙編成一本叫《李大海》的書。

     值得珍視的是當他第二次從朝鮮回來,忙于開會,忙于學習,忙于送往迎來,忙于參加各種活動,忙于趕寫朝鮮題材的作品之外,還把四十年代初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的舊譯俄羅斯作家和思想家赫爾岑的《一個家庭的戲劇》校閱一遍,重交平明出版社出版,改名為《家庭的戲劇》。

    這是赫爾岑的回憶錄《往事與随想)的一部分,屠格涅夫曾稱這本書“是用血和淚寫成的”。

    因為它是赫爾岑在歐洲流亡期間所寫的流亡者及其家庭的生活。

    他不僅寫他自己的家庭悲劇,還通過這個悲劇刻畫了當時名噪一時的那個寫政治詩的作家黑爾威格的卑鄙人格,及和黑爾威格臭味相投的黑爾威格夫人愛瑪可笑又可憐的行徑。

    巴金以非常流利的譯筆譯述了赫爾岑對這一對夫婦之間關系非常生動的描寫:“起初我(赫爾岑)跟他(黑爾威格)中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