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节迁居以后

首頁
    朋友們為巴金找房子,終于找到。

    地點在西區武康路上,線索是作家協會提供的。

    屋子模式屬于上海人習慣稱作的“花園洋房”。

    它原為一個法國僑民租用,後來業主退租回國,曾由中共上海市委教衛部使用,恰好這時中共中央為改善知識分子居住條件,請上海市委撥出一部分房屋給各有關單位,這座房子也就騰了出來,交給作家協會讓巴金考慮。

    巴金先讓蕭珊去看了一下,蕭珊覺得這房子占地面積雖寬,卻不大實用,并嫌它每月房租一百四十五元太貴,而且屋子光線不足,心裡猶豫,決定不下來,最後還是請巴金忙中偷閑,親自跑去定局。

    巴金對房子本來要求不高,覺得隻要不是高層公寓,能把全家七八個人容納下來就基本可以;到了那邊一看,屋前有個較大的草坪,還有幾棵樹,很有些綠意,便感到滿意了。

    這 樣,在一九五五年國慶前幾天,全家就從淮海坊搬了過去。

     那時巴金與蕭珊為已逝的朋友馬宗融夫婦照顧的兩個孩子已經長大,女孩馬小彌早由靳以介紹到革命學校學習,男孩馬少彌進了中學後,也已考人北京鋼鐵學院學習;巴金和蕭珊把住在采臣家的九妹李瓊如接了來生活在一起,讓她住在新屋三樓上,這三樓的另一間房是巴金的藏書室。

    繼母那時已快七十了,為了她行走方便,蕭珊讓她住在樓下,客廳就在隔壁。

    和她同住的仍是繼母的親生女、被大家尊稱為“十二姑”的李瑞钰。

    巴金與蕭珊帶着兩個孩子住在二樓左邊房間裡,右室則是巴金的書房,但是他更多的時候是在二樓陽台上搭建的房間裡寫稿,因為這裡光線比正房充足得多。

     搬家的時候,繁重的工作是大批書籍的遷移。

    人們不難想象,那天淮海坊的鄰居們,幾乎沒有一個人不目瞪口呆,驚奇于五十九号門裡,原住着巴金夫婦和他們的子女,竟有數量如此驚人的古今中外各種版本的藏書,一車一車的運往新居。

    主持這項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巴金的小弟弟(十七弟)李濟生,他比巴金小十三歲,當時還隻有三十八歲,算得上年輕力壯。

    巴金把這些書籍安頓在新居的三樓藏書室中,但仍容納不下,最後又不得不利用樓下的汽車間,把剩餘的書籍放進去。

     這時小林已進小學讀書,小棠也已送幼兒園。

    幼兒園在茂名路,每天晨晚由小保姆丁香送接。

    丁香非常歡喜小棠,蕭珊叫小棠稱丁香做“姐姐”。

    “姐姐”從紹興農村來,她雖然很能幹,卻不會講故事。

    而眼前最吸引小林和小棠的,卻正是生活在故事裡的那些人們的生動事迹。

    這樣,蕭珊的朋友蕭荀就成了他們日常最歡迎的人。

    她不但給他們講好孩子的故事,也給他們講《三國演義》和《西遊記》。

    小棠特别愛聽《西遊記》裡孫悟空怎樣與天兵天将打仗;當然,《三國演義》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與關、張、趙、馬、黃這些英雄人物,也給他在幼年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居的屋前草坪,由于主人的更換變得更有生氣。

    勤勞而富有建設才能的蕭珊,不但因居住環境的改善,使她有可能在繼續從事屠格涅夫作品英譯本的翻譯工作之外,還有時間進修俄文;而且在閑暇時還能把花園打扮得更加美麗。

    她知道巴金歡喜櫻花,還愛玉蘭樹,因為玉蘭樹與櫻花都是成都老家有過的東西,他看到這些樹木,就會想起故鄉和故鄉的人。

    所以蕭珊在為這個花園種上月季花、珠珠花和牡丹花時,也為它栽上櫻花與玉蘭。

    隻有茶花比較難養,她幾次種植,都在炎暑和嚴寒中枯萎。

     當時社會上經過“三反”、“五反”運動,家具價格都比較便宜,買的人也少,特别是一些紅木家具,在市場上很多,蕭珊為布置客廳和幾個房間,也添置了一些。

    特别是客廳,為了接待朋友和外賓的來訪,便于有較多的客人一起聚談,就買了兩套沙發。

    同時,她也希望小林能從童年起有點音樂修養,為她購置了一架鋼琴。

    已金的朋友們至今該還記得,在那個時候去巴金家中,常常有機會可以看到十歲左右的小林坐在鋼琴旁邊,用她的小手指試彈動聽的樂曲。

     現在,巴金有個較大的客廳可以接待朋友了。

    第一次在這裡受到接待的外賓是法國作家薩特和德。

    波伏瓦。

    薩特是法國戰後重要流派存在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惡心》中的主人公羅康丹是個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

    薩特主張文學作品應該寫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