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节在杭州和成都

首頁
    寫出來交卷,同時還要主持一個歡迎以野間宏為首的日本文學家代表團的大會,這樣就耽擱下來。

    現在他寫信給沙汀,決定在九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動身去四川,但上海的統戰部長周而複臨時卻又把他留了下來,要他參加一個有關統戰工作的座談會。

    這樣,他在十月初,才又回到闊别了四年多的故鄉成都。

     李宗林見到巴金,非常高興,他也是全國人大代表,四年前曾陪同巴金在成都進行過訪問,還陪巴金一起去正通順街看他的舊居,拍了不少照片。

    巴金是多麼關心着故鄉的建設,懷念着故鄉的朋友和親人!這次李宗林把他安排住在成都學道街一座小樓上。

    他知道巴金這次來成都與上次不同,必須 有個清靜的環境,讓他專心從事創作。

     巴金在成都住了四個多月,在那裡度過了一九六一年的新年;到二月中旬才返回上海過春節。

    他在那座幽靜的小樓上,接着《副指導員》以後,又陸續寫了以朝鮮戰争為題材的四個短篇小說《回家》、《軍長的心》、《無畏戰士李大海》、《再見》和一個中篇小說《三同志》。

    同時,他還為他的不朽之作——長篇小說《寒夜》作了精心的修改。

    這一年他五十七歲,已年近花甲,但他幾乎仍保持着中青年時那樣旺盛的創作精力。

     從朝鮮戰場回來将近十年,巴金還不曾忘記他在戰場上與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們二起生活的日子。

    雖然當初他也寫過很多篇作品,也有如《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堅強戰士》、《黃文元同志》這類曾被多次收入各種選本之作,但其他都寫得比較倉促,藝術上不夠完美;這次寫的幾篇小說,卻比較動人。

    不論描寫一個身負重傷還抓了個敵人回“家”的志願軍戰士, 還是記述一個與志願軍戰士共患難同生死的長征幹部,或者刻畫一個“隻手生擒六十三個敵人”的志願軍英雄,巴金都顯示了自己在戰場上與志願軍戰士親如兄弟般的感情,以及由此而産生的藝術魅力。

     有一位在志願軍某團陣地當過通訊員的戰士,當年曾陪同巴金在前線采訪過,據他說,那時巴金臉色紅潤,寬闊的前額下有一雙智慧明亮的大眼睛。

    他身着草綠色的軍裝,腳穿一雙發給志願軍團級以上幹部的紅牛皮馬靴。

    巴金曾熱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紹過祖國學生的參軍、淮河的疏浚、寶成鐵路的通車,也談到志願軍歸國代表在上海做報告時廣大聽衆在大雨滂沱中巍然不動一直堅持的動人場面。

    當同志們向他介紹志願軍的英雄事迹時,巴金總是一邊深思,一邊摘下那頂被涔涔汗水浸透了的軍帽,把它放在桌上,又從軍裝口袋裡取出一個本子,快速地記錄着。

    有時戰士們晚上越過封鎖線護送巴金回駐地,巴金還沿途向大家詢問部隊的一些情況,談得高興時,巴金還曾向戰士背誦過西蒙諾夫的詩歌《等着我吧》和《戰鬥後的夜晚》。

    他一邊背,一邊微笑着點頭。

    有一個夜晚,這個通訊員戰士曾把巴金送到臨津江邊某團團部指揮所,在巴金住的一間草屋裡,窗戶、門子都用綠色的雨布密封起來,雖然天已經很晚,巴金還讓團長和政委圍着一支燭燈,向他介紹了一個連隊堅守佛岡山七天七夜,斃敵五千名的事迹。

    巴金邊聽邊記錄,還詢問了戰士們的一些日常生活細節和戰時心理狀态。

    當同志們離開巴金的住處後,巴金仍在暗淡的燈光下整理記錄稿,陪同他的通訊員戰士在裡屋和衣而睡,第二天早上一覺醒來,隻見巴金還坐在桌邊不斷寫着…… 雖然在朝鮮戰場的七個月訪問,早已成了過去的事情;但當時接觸到的各種印象,巴金到一九六○年冬天和一九六一年春天,并沒有淡忘。

    相反,現在有了這一段不受煩瑣事務的幹擾,集中精力的時間,他的寫作比前一時期順利多了。

    這幾個短篇在藝術上都是比較完整的。

    至于那部十六萬字左右的中篇小說《三同志》,則是以一個新來的連隊年輕通訊員楊林,和他的兩個夥伴為主體,寫他們在朝鮮戰場上的生活。

    楊林出生在四川農村,自幼喪父,由寡孀的母親把他養大;因為貧困,沒有很好進過學校。

    入伍後,他由一個不識幾個字的文盲,變成能學了寫快闆詩和決心書的戰士,後來犧牲在一次激烈的戰鬥裡。

    故事的中心,是寫這個戰士的成長。

    他性格純樸,思想積極,勤于學習,又熱情勞動。

    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特别是受同志們的獻身精神所感染,逐漸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作品中有不少地方寫到他從别人嘴裡聽到的英雄故事,特别是從指導員身邊聽到這個指導員當通訊員時,他怎樣受教育,有許多生動的描述。

    這本小說在一九六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