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讀者的眼睛實在是追不上巴金的筆的。
然而,回到我方才的觀察。
吳仁民在《電》裡成為一個長者。
他有了經驗;經驗增進他的同情;絕望作成他的和平。
直到如今,我們還聽得見關于革命與戀愛的可笑的言論。
沒有比這再可笑的現象了:把一個理想的要求和一個本能的要求混在一起。
戀愛含有精神的活動,然而即令雪萊再世,也不能否認戀愛屬于本能的需要。
如果革命是高貴的,戀愛至少也是自然的。
我們應當聽其自然。
那麼,革命者應當戀愛——和别人一樣。
明臨死吐出他一向的疑問道:"我們有沒有這——權利?"義務的觀念磨難着他。
吳仁民安慰他而且解釋道:"為什麼你要疑惑呢?個人的幸福不一定是跟集體的幸福沖突的。
愛并不是犯罪。
在這一點我們跟别的人不能夠有大的差别。
"
在理論的發展上,這《愛情的三部曲》實際在這裡得到了它最後的答案。
答案的一個例子是戀愛至上主義者的慧,永久唱着她的歌:"我知道我活着的時候不多了,我就應該活它一個痛快。
"
另一個更其圓滿——更其理想的例子,便是吳仁民與李佩珠的結合。
我得請讀者多看一眼《電》的第六章,這一章寫的那樣真實,而又那樣自然。
這裡是兩個有同一信仰的男女攏在一起,我幾乎要說兩位領袖攜手前行。
戀愛增加他們的勇氣,讓他們忘記四周的危險。
他們有的是希望:"明天的太陽一定會照常升起來的。
"即使對于他們明天一切全不存在,他們的信仰也不會因而動遙"我不怕……我有信仰。
"
這不正同作者在另一篇序裡說的:"我是一個有了信仰的人,"不謀而合嗎?我不曉得他們的信仰是否相同,然而全有信仰,不是嗎?幸福的人們,幸福的巴金。
雙十節轉錄天津《大公報》文藝欄)
《愛情的三部曲》作者的自由
——答劉西渭先生朋友:
我不知道應該怎樣稱呼你。
我稱你做朋友,你應當知道這并不是一個疏遠的稱呼。
除了我的《愛情的三部曲》外,你也許還讀過我的散文或雜文,你也許還認識我的一兩個朋友,從這裡你應該明白"朋友"兩個字在人的生活裡的意義。
我說過我有許多慷慨的朋友,我說過我就靠朋友生活。
這并不是虛僞的話。
我沒有家,沒有财産,沒有一切人們可以稱做是自己的東西。
我有信仰,信仰支配我的理智;我有朋友,朋友鼓舞我的感情。
除了這二者我就一無所有。
沒有信仰,我不能夠生活;沒有朋友,我的生活裡就沒有快樂。
靠了這二者我才能夠活到現在。
你說我是幸福的人,你還把我比作一個窮人,要來為同類争取幸福(我佩服你這比喻作得好。
)。
對你這些話,我不知道應該說什麼才好。
我剛剛寫好《愛情的三部曲》的總序,在這将近三萬字的文章裡(我從來沒有寫過這樣長的序),我第一次打開了我的靈魂的一隅:我說明我為什麼要寫那三本書;我說明我怎樣寫成它們;我說明為什麼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特别喜歡它們。
你如果讀到那篇文章,你可以多少了解我一點,你也會知道對于你的批評我應該給一個什麼樣的答複。
但是那篇文章到現在還不曾排印出來,所以我不得不先給你寫這封信。
這一年來我說過要沉默,别人也說我沉默了。
但是當熱情在我的身體内燃燒起來的時候,隻要咽住一個字也會縮短我一天的生命。
倘使我不願意閉上眼睛等候滅亡的到臨,我就得張開嘴大聲說出我所要說的話,我甚至反複地說着那些話。
朋友,你不要以為我隻是拿着一管"萬年筆"在紙上寫字,事實上我卻是一邊寫一邊念的。
這時候我住在一個朋友的"家"裡,這個"家"據那位朋友自己說,"為了那灰暗的顔色,一個友人說過住不到兩月就會發瘋,另一個則說隻要三天就可以成為狂人。
"朋友的話也許可靠。
現在他到天津去了,留下我和一個廚子看守這南北兩面的七間屋子。
廚子在門房裡靜悄悄地睡了。
南房在黑暗中關住了它的秘密。
我一個人坐在寬敞的北屋裡,周圍是灰暗的顔色。
在鋪了席子的書桌上,一隻舊表一秒鐘一秒鐘單調地響着。
火爐裡燃過的煤的餘燼穿過爐橋的縫隙無力地落了下來。
在一排四間屋子裡就隻有這一點聲音。
正如我在《雨》裡面所說,一切都死了:愛死了,恨也死了,悲哀和歡樂都死了。
這時候我也想閉着眼睛在床上躺下來。
然而我不能夠。
我并不曾死。
甚至這個墳墓一般的房間也不能窒息我的呼吸。
我不能夠忍受這沉寂。
我聽不見一點人的聲音。
但是我自己還能夠說話。
所以縱然隻有自己一個人,我也要大聲念出我所寫的那些句子。
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的整個存在都可以用這個來解釋。
做一個在暗夜裡叫号的人——我的力量,我的悲劇就全在這裡了。
我說到悲劇,你也許不會相信,作為批評家的你不是說過"幸福的巴金"嗎?幸福,那的确是我一生所努力追求的東西,但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