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好,是一流水準的話,那麼,不僅同行受不了,社會也會對他起反感,畢竟中國人認為謙虛是應該的。
說老實話,我以為我的武俠小說是第一流的,但說是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不夠資格了,這是真心話。
一陣哈哈大笑之後,話題開始從金庸的武俠小說轉到中國武俠小說評價的整體問題上來了。
杜:那麼,你對中國武俠小說,特别是近代這些年來的發展,有些怎樣的看法和評價呢?
金:關于評價的問題,我看我們暫且不管水準好壞的問題,不過有一點我認為值得注意的,就是武俠小說是真正的群衆小說。
不管是左派或右派的文藝觀,都有一個共通點,前者說要為工農兵服務,後者也表示文藝應該大衆化、普及化。
武俠小說在這方面大緻上是能達到的。
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很難說是中國小說,無論是巴金、茅盾或魯迅所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
實際上,真正流傳下來的中國藝術傳統,就好像國畫那樣,是根據唐、宋、元、明、清一個系統流傳下來,和外國畫完全不同。
戲劇也是如此,無論是京劇、越劇、粵劇等等,和西方的歌劇都完全不同。
甚至像詩,也是從古詩樂府一直延續下來,直到新詩才出現完全不同的形式風貌。
中國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像音樂,中國的五聲音階和西洋的七聲音階聽起來就完全不同,一聽就可以分辨得出來。
在中國小說方面,自五四以來的小說都不是傳統的中國小說。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這麼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東西。
杜:您說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那是指在精神方面還是文字形式方面呢?
全:我覺得最主要還是在形式方面,因為精神可以有現代的想法,現代的主題,不過,實際上精神這回事也不容易劃分是現代還是古代的。
可是形式就不同,中國的藝術有它獨特的形式,不論音樂、圖畫、服裝、戲劇、舞蹈,你一看就可以感覺得出來。
實際上這是文化上的特色,像日本、印度或其他文化的藝術,你一下就可以分辨得很清楚。
特别是有着悠久傳統的文化,它的藝術表現一定有其獨特的個性。
武俠小說所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形式,就内容而言,武俠小說和《水浒傳》差不了多少,當然寫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是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
自五四以來,知識分子似乎出現了一種觀念,以為隻有外國的形式才是小說,中國的形式不是小說。
杜:我覺得,自五四迄今,武俠小說一路來都很受到一般民衆的歡迎,甚至在高級知識分子之間也非常流行。
可是,在正式的評價方面,例如一般人編寫的文學史或小說史,都很少把武俠小說列入其中,或是給予任何肯定,這是一種很奇怪和矛盾的現象……
金:我想這和武俠小本身寫得不好也有關,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過,我想一般知識分子排斥像張恨水那樣的章回小說,而把巴金、魯迅那些小說奉為正統,這個問題主要是基於政治的因素甚於藝術因素。
因為這些人都是大知識分子,他們在政治上有地位或影響力,而且整個中國文壇主要也是由這些人組成的。
而用中國傳統方式來寫小說的人,就比較不受整個中國文化界的重視,甚至受到歧視。
武俠小說雖然出現的時間不算短,但寫得比較好的卻還是近代的事。
從前的武俠作品雖然多,佳作卻少見,像清末的《七俠五義》,已算寫得不錯的了。
當然,要評定一部作品的成就,就不單是形式問題,而涉及内容,如果作品具有文學價值的話,那麼經過一段時間後,必然會得到應當的評價和地位。
就好像《七俠五義》這部書,魯迅所寫的《中國小說史》也有提到它,《兒女英雄傳》也一樣,所以這主要要從小說本身的價值來判斷。
杜:那麼,以您的看法,武俠小說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金:我很同意倪匡曾經說過的一段話,就是不管是武俠小說,愛情小說,偵探小說或什麼小說,隻要是好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它是用什麼形式來表現那完全沒有關系。
武俠小說寫得好的,有文學意義的,就是好的小說,其他任何小說也如此。
畢竟,武俠小說中的武俠,隻是它的形式而已。
武俠小說也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有好的,也有不少壞的作品。
我們不能很籠統地、一概而論地說武俠小說好還是不好,或是說愛情小說好還是不好,隻能說某一部小說寫得好不好。
倪匡那段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