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有銀子花,還讨債讨得高興,這樣的朋友哪裡找?
《鹿鼎記》雖然有諷世味道,畢竟諷刺得不是很尖刻,仍是溫情為主,是本快樂的小說,因此多隆這個人也不是個勢利貪财的人,他喜歡韋小寶,并不是見錢開眼,而是的确氣味相投,韋小寶的不學無術、好賭、說話粗俗,正合多隆脾性,使他感到完全沒有拘束,皇帝跟前的紅人把他視作自家兄弟,又教他怎能不生感激之心?
韋小寶對多隆是真心的,他雖然殺多隆以求脫身,畢竟是逼不得已,而且殺死多隆,的确令他十分難過。
韋小寶的幸運,最大的證明就是見于多隆原來身體構造特異,他是&ldquo偏心的人&rdquo,韋小寶一匕首刺下去刺昏了他,他卻沒有死掉。
這樣,韋小寶連&ldquo不做對不起朋友之事&rdquo的紀錄也得到保全。
而且,若多隆死了,韋小寶又焉能臨刑掉包,救出茅十八?偏是多隆監斬,而多隆既信任韋小寶,又頭腦簡單,韋小寶在緊要時刻拿出精繡春宮,多隆看得意亂情迷,茅十八便救出來了。
多隆的存在,對韋小寶重義氣的名譽,實在關系重大。
索額圖
除了多隆之外,韋小寶最幸運就是結識了索額圖,事實上,他得日後成為貪污刮龍及官場應對高手,索額圖就是啟蒙老師。
索額圖給韋小寶上的第一課是抄鳌拜的家。
他教授的第一個原則是貪贓之道,在于理直氣壯。
他跟韋小寶說:&ldquo這次皇恩浩蕩,皇上派了咱哥兒倆這個差使,原是挑咱們發一筆橫财來着。
&rdquo
把責任輕輕往皇帝身上一堆,自己便顯得全無私心,理直氣壯了。
第二個原則是貪污越大,風險越小,量小非君子。
鳌拜二百三十五萬三千四百一十八兩銀子的家産,大可抹去個&ldquo一&rdquo字,輕輕巧巧變成一百三十五萬三千四百一十八兩。
&ldquo多貪&rdquo的原則,道理在于貪來之财不可獨享,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大家一同分享,遭人舉報的機會自然減少,獲得的支持自然增加。
第三個原則是必須強調貪污是沒有受害人(除了那個罪大惡極的被刮之人之外)
、隻有得益者的行為。
康熙本來吩咐,鳌拜霸占了蘇克薩哈的家産,要撿出來還他的子孫,韋小寶跟索額圖私下取去一百萬兩,豈非使蘇家受損?索額圖強調不然;他指出,對蘇家來說,這根本是意外之賜,給他們六七萬兩,他們己感激零涕了,又何必多給?
再說,&ldquo要是給蘇家銀子太多,倒顯得蘇克薩哈生前是個贓官,他子孫的臉面也不光采,是不是?&rdquo給他們少些,反而是對他們好!
索額圖教韋小寶怎樣認識發财機會、用什麼言詞、什麼手法、該貪多少,才是貪得漂亮,财到手之後要分給什麼人、分多少、用什麼藉口,才分得漂亮,韋小寶舉一反三,将索額圖的傳授發揚光大。
不過,我說他認識索額圖是幸運,倒不是指索額圖帶他發财,而是,一般來說,貪了污的人總要依行賄之人之意做一兩件虧心事,鳳姐才拿了人家三千兩,已弄出了兩條人命,索額圖一味提供财路,并無别的要求,從來沒有叫他做什麼傷人害理的事,使讀者充分相信韋小寶的貪贓&ldquo無傷大雅&rdquo,這樣理想的&ldquo教父&rdquo、這樣幹淨的貪污何處尋?韋小寶不是幸運是什麼?
顧炎武
《鹿鼎記》的主角韋小寶是個粗俗的小無賴,《鹿鼎記》的絕大部分人物也是粗鄙無文之輩,但是引出整個故事的楔子,則是以最文雅俊逸的幾位當世大儒為中心。
&ldquo反清複明&rdquo,随着故事發展下去而堕落風塵,但在開宗明義之時,卻是重氣節的讀書人,不惜犧牲一切而争取的理想抱負。
呂留良、黃宗義等在楔子中出現的大儒,在全書中不時再現,但不過是偶然點綴,唯一不同的是顧炎武。
在金庸筆下,他練過武功,是活躍推動反清複明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主動擔任了許多聯絡江湖人物的工作,廣交武林人物,而且深受這些草莽英雄的敬重。
但敬重歸敬重,顧炎武對反清複明所起的實際作用不大,而反清複明運動,最後也沒有多大成就。
或者,金庸想說,讀書人不過會做文章,空有節烈精神、空有理想,到底不是革命家、政治家的材料。
需要做文章的時候,顧炎武等人的确是駕輕就熟的,例如韋小寶要僞造一封書信,謊稱好官吳之榮是吳三桂的侄子,預聞吳三桂的造反計謀,這幾位便維肖維妙地造了出來,過程令人蕪爾,完全是些文人逸事式的妙聞風格。
顧炎武最大的表現是在&ldquo殺龜大會&rdquo上,參加協助四方八面來的英雄好漢組成大聯盟,他的才智見于他對群雄的心理的了解,知道若隻推選一位盟主,必然引起紛争分裂,于是他憑着聲望和口才,說服了衆人每省推選一名盟主作聯絡人,成功地組成了&ldquo鋤奸盟&rdquo。
&ldquo鋤奸盟&rdquo雅俗共賞的嘉名,自然是他的文才了。
但是,鋤奸盟結果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吳三桂最後還是讓康熙平了。
在《鹿鼎記》的天地中,顧炎武式的懦雅文士是沒有希望得勝的,做群衆運動的精神領袖,其實比鏡花水月真實不了多少。
可能顧炎武自己終于也明白了,所以他請韋小寶自己做皇帝,因為福氣比什麼都重要,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箫遠山
蕭峰是&ldquo峰&rdquo,父親是&ldquo遠山&rdquo,名字改得甚妙。
有其子必有其父,箫峰魁梧神勇,蕭遠山亦然,但比起蕭峰,蕭遠山多了一股狠勁蠻橫,又更加兇猛。
他自聚賢莊救走蕭峰,聲勢奪人,恰似飛将軍從天而降,他扮馬大元的鬼魂,扼死白世鏡,揭破馬夫人康敏的殺夫嫁禍陰謀,兩次都是黑衣蒙面。
一直至少林寺内,他才露出本來面目,這時讀者才知道他是蕭峰的父親,知道他并沒有在雁門關外自殺身亡。
蕭遠山是忠是奸,不是個易答的問題。
他未現身之前,隻聽到他的故事,令人感到他是慘被奸謀所害的一條好漢,他在雁門關外,奮力保護妻兒,終于寡不敵衆,悲憤留言題壁之後,抱着妻兒屍首投崖,慘劇在三十年後由目擊者智光大師叙述出來,使人感到恻然不忍,又複駭然。
他既已湧身下跳,半途發現兒子活看,不忍要他同死,奮力将他回擲崖上,這個動作,表露了他的愛子情深,也表現出他的過人武功和機智。
這樣的一個人物無端被害,怎不令人感到不平!更何況他自殺的部分原因,是自愧破了不殺南朝漢人的誓言?
但是意外生還的蕭遠山,心态卻完全改變。
他以為自己一家三口要一同死去,是又悲又愧,但發現兒子活着,自己也活着,反而變成充滿仇恨,因為他發現了原來慘劇是有人策劃出來的。
蕭遠山的報仇手段可謂既兇且蠻,他故意潛入少林,把武功典籍偷看了個遍,查出真相之後,殺不成主謀的慕容複,便一連殺死譚公、譚婆、玄苦,甚至連不懂武功、無辜的喬三槐夫婦也死在他掌下。
他不急于與蕭峰團聚,卻恣意殺害蕭峰追尋的人,使他蒙冤,竟是基于一種&ldquo你冤枉了我,我偏做給你看&rdquo的偏激,制造原因使蕭案蒙冤,似乎旨在證明南朝漢人很會冤枉人。
蕭峰的悲劇,事實上有一半是蕭遠山所造成的,蕭峰不能怪責父親,他的冤枉,才真真正正的是有冤無路訴。
慕容博
&ldquo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rdquo這兩句說話,大概可以用作慕容博的寫照。
這個亡國的鮮卑帝王後裔,一心想着複國,運用毒辣手段及發動陰謀而不計原則,藉口就是:為了國家大事,沒有什麼手段是不可以用的。
從某個角度看,慕容博值得佩服,因為他把國家大事放在第一位,私人的恩怨及幸福放在第二位,能夠為長遠的目的而忍受暫時的屈辱。
慕容複因被段謄擊敗,羞憤之下橫劍自刎,慕容博喝止他,森然問道:&ldquo你有兒子沒有?&rdquo慕容複答道未有,他又續問:&ldquo你有祖宗沒有?&rdquo随即責罵他:&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