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是一種藝術,别人的訴說或回憶更是一種藝術。
同時,我們在現實中也是用現實的眼光去打量人事、世界;而在想象、期待、回憶、傾訴或傾聽時恰恰是用審美的眼光去打量人事或世界。
要想生活像藝術那樣美滿,就必須懂得生活的真實,同時具有藝術的(審美的)秉賦,才能在此基礎上把生活變成藝術,或者說藝術地生活。
生活和愛情,顯然都不是憑着人的本能就能達到藝術美滿的境地的。
必須學習和努力,這才能領會生活的藝術、愛的藝術(奧妙及其方法),進而才能達到創造生活與愛情的較高的藝術境界。
此情可待成追憶,
隻是當時已惘然。
..
這一本談論金庸小說的情愛世界的書,就要結束了。
在這裡,我想要告訴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朋友們的是,不要輕易地相信愛情故事及言情小說一類的東西。
當然也不要相信愛的哲學或定義一類的東西。
隻有生活才是真正的大百科。
隻有生活才是真正的常青樹。
我們不必過于依賴“定義”,因為生活與愛情是千變萬化的,因為人的個性及其境遇各不相同,還因為生活與愛情(尤其是愛情)本身就是一種感覺,一闆一眼的追根究底,隻能是刻舟求劍,而按照确定的定義及模式去生活,則更是緣木求魚。
相比之下,那些定義比起我們的具體、生動而又豐富的生活體驗,是多麼蒼白無力,是多麼的淺薄單調!
言情小說的愛的說教也大多不足為憑。
那種故事大多帶有明顯的幻想,明顯的(作者的)自我欣賞和自我辯解,那些大多是些理想化的、被裝璜過的愛。
那些故事正是為了要投你的胃口:你不是期待美妙的愛情夢境麼?好吧,那麼,你聽我說..
在這一意義上,金庸的小說,金庸小說的言情故事,也是不足為憑的。
它将楊過與小龍女之間的有着明顯的缺陷或殘疾的愛情裝點得過于神奇、這種愛在現實中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是蒼白無力的,但在小說裡同樣是那樣的吸引人,那樣的神乎其神。
在這一意義上,我寫的這一本書就更是不足為憑了。
我們隻是在談論金庸的小說,談論金庸小說中愛情故事,而根本談不上是什麼愛的哲學,也沒多少愛的藝術。
我之所以要寫這樣的一部書,那是因為,相對而言,金庸小說的情愛世界,比我所看到過的幾乎所有的“專業言情”的作家作品都要美妙得多而又真實得多,都比它們更富有個性、富有變化,而且有更深刻的意義。
相對而言,金庸在他的小說中,在講述一個又一個愛情故事的時候,比那些專言情愛的作家作品提供了更豐富、更真實的人生信息。
因為金庸是一位對人生有着獨特而深切的感受的作家,他對人性的認識,把握和表現,達到了一種相當驚人的深度。
金庸小說的情愛世界不僅僅是在談情說愛而是——主要是——在揭示人性及人類情愛心理的奧秘。
是揭示人生與社會(如韋小寶的故事等)的深刻的奧秘。
對于金庸小說的言情,僅僅當成一些故事來讀,當成一些傳奇和神話—
—或童話——來讀是不夠的。
因為其中許許多多的故事,同時又是一些十分深刻的寓言。
而我的這一本書,就是對這些深刻的寓言的一些體味,并努力做些切實的、但可能是粗淺或偏頗的讀解。
金庸沒有騙我們。
至少,他是認真地、努力地通過這些形形色色,顯然帶有極富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愛情的傳奇和神話,來表達他對人性與人生的認識和感受。
最後,我們看到,金庸小說的情愛世界是一個充滿矛盾而又雜亂無章的“無序”的世界。
而我的這本書,雖然努力地整理出它的秩序和規則,但仍然是成效不大的。
之所以會如此,除了作者的水平所限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原因,是我對金庸的“無序”的體會——即對愛情世界的體會,它本身就是一種充滿矛盾、幻像、沖突和個性、随意性和偶然性的世界。
——“無序”正是愛情世界的真正的特征。
“無序”的形式恰好是一種真實的藝術形式。
這是一個無頭又無尾,無邊也無際的巨大的開放體系,一種不知頭尾也沒有驿道的漫長的曆程。
雖每一個人的愛情故事都可能是完整的,但這一“世界”卻是永遠開放着的;随時會有人加入,也随時會有人退出;随時有人跌倒又随時有人爬起;随時有人宣揚各種各樣的“主義”講述各種各樣的故事(你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人類生活就是如此。
人類的情愛世界就是如此。
你活着,你死了,都隻是你個人的事;你愛了,你失戀了,那也隻是你個人的歡欣與苦痛..這個世界依然會由你的、我的、他的、我們的、你們的、他們的..故事、願望、期待、沖突和回憶組成一個矛盾重重又傷痕累累的開放的樂園——是天堂也是地獄,是平凡的世界卻又充滿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