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師貞海和尚
呵大執第四等者。
問。
破小乘計開毗昙成實二宗。
呵大執何隻一重乎。
答。
師雲。
小乘二執淺深遙隔故開二。
今意諸大乘淺深無異。
故總為一階也(雲雲)。
自方等纮宗等者。
古雲。
纮宗謂大宗。
歎于大乘為大宗。
故纮字恐作宏字。
宏胡萌反廣大也。
纮冠飾。
故纮字不符合(雲雲)一義雲。
洪字可作也(雲雲)問。
自訓時其義如何。
答。
私雲。
外道小乘可破。
自方等不可破雲意欤。
可思之。
教稱滿字等者。
槃經雲。
半字者。
皆是煩惱言說之本。
滿字者。
乃是一切善法之根本(文)槃論雲。
半字者漸教。
滿字者槃滿足教。
攝佛教果海功德盡故名滿。
聲聞緣覺教不滿足故名半也(文)。
理曰無[?*餘]者。
金剛般若疏。
釋四生衆生我皆令入無[?*餘]槃文雲。
此雲無[?*餘]者。
非灰身滅智小乘無[?*餘]。
斯乃無累不盡。
無複[?*餘]累。
無德不圓。
無複[?*餘]德。
故雲無[?*餘]也(文)理雲。
無[?*餘]者。
可準知之。
但伏膺甘露等者。
古雲。
槃喻甘露。
即上無[?*餘]理也。
大教稱法橋。
即上滿字教也。
所言伏膺者。
伏謂扶腹反匿也。
膺謂於陵反胸也。
言(心ハ)承匿甘露于胸心也。
問必是夜光等者。
古雲。
千字文雲。
劍号巨阙。
珠稱夜光(文)夜光珠名也。
昔隋侯出行路。
見傷蛇。
哀之附以神膏(吉藥也)蛇即遁去。
迳數月此蛇銜一明珠來。
珠徑七寸。
于陰闇之夜。
造隋侯門喚隋侯。
謂巨盜按劍出應之。
蛇以明珠報恩而去。
故号為夜光珠(雲雲)。
僞寶者。
古雲。
僞寶謂僞珠魚目等也(雲雲)”。
一者頓教等者。
師雲。
判頓漸二教。
有衆師異義。
淨影等意。
花嚴則名頓。
最初頓大故。
從小轉入大乘稱名漸教。
不從小入大。
不入大小。
不名頓漸。
則是頓漸二教(ニ)不攝盡教也。
今師意。
頓漸有二。
并攝盡諸教。
一者偏教菩薩雲頓。
謂華嚴·勝鬘·法鼓等經也。
自[?*餘]諸教并名漸教。
是常途處釋也。
二者别依槃論。
頓漸二藏判教。
是小乘名漸。
大乘一切雲頓。
今此惠觀法師所建立漸頓。
則盡諸教欤(雲雲)問。
花嚴之流者。
更籠何經乎。
答。
師雲。
指梵網等經欤(雲雲)”。
于漸教内開為五時等者。
師雲。
惠觀立五時者。
依槃經五味相生也。
五味次第。
彼經第十四見。
可引見。
今師意。
五味次第(ニハ)約教理行果四法寶釋。
他大異也(雲雲)。
行因各别得果不同者。
師雲。
所言得果不同者。
且約有[?*餘]位也(雲雲)。
自五時巳後雖複改易等者。
準古抄。
成實師一師三時(ニ)判諸教。
一頓教。
華嚴等。
二不定教。
勝鬘等。
三漸教。
阿含等(雲雲)濟法師。
四時判教。
雲五時有六家。
大亮劉虬委細繁故不具舉(雲雲)。
教雖五時不出二谛者。
問。
五時最初三乘别教(ニモ)明三假(三假者。
因成假。
相續假。
相待假也)四忘(四忘者。
四教句也。
是有義)二谛可雲耶。
答。
有雲。
五時不出二谛者。
實約四時。
可除初教。
五時言總也(雲雲)”。
問既有五時等者。
古雲。
于前責五時亦二。
初責大小見。
二責五時見。
初亦有二。
初立宗。
二破斥。
初一問答即是立宗。
次問道理之下是破斥。
破斥中亦二。
初定開。
二破斥。
五時者。
三乘教。
三乘通教。
抑揚教。
同歸教。
常住教。
如其有大則是有見等者。
第二正破斥。
于中有五破。
一堕有無見破。
二堕一異二見破。
三非佛弟子破。
四非大乘破。
五堕斷常破。
如文可見(文)。
大品雲等者。
彼經遍學品文也。
述義雲。
無道者。
無菩提因。
金剛以還名為道。
無果者。
無槃果(文)。
槃雲明與無明等者。
彼經如來性品取意文也。
次下經文雲。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文)述義雲。
明者解也(雲雲)。
又有所得者不動不出等者。
師雲。
依智論。
動順忍。
出無生忍也。
花玄四釋(雲雲)。
次[?*隹]五時等者。
師雲。
[?*隹]五時中。
上束五時為大小破之也。
下直[?*隹]五時。
故雲次[?*隹]等也(雲雲)。
大品經雲等者。
彼經第十九卷見。
問。
如是大品等三經文。
何必二藏判教明據乎。
答。
師雲。
三經同對昔小乘歎今大乘無對簡大歎大。
則知佛法隻有大小二階。
若如五時教有淺深重位者。
何必不對大歎大。
所以是二藏判教明證也(雲雲)。
法華經雲等者。
譬喻品見。
槃經雲等者。
第十三卷見。
智度論雲等者。
第一百卷取意文也。
地持論雲等者。
彼論第三雲。
十二部經唯方廣部。
是菩薩藏。
[?*餘]十一部是聲聞藏(文)又見智度論六十五卷。
經十三卷。
見第二法輪文。
論釋意雲。
顯大品五雲。
用方便力。
以三乘法。
度脫衆生(文)示教初轉法輪時。
八萬天人得無生忍。
秘密教時。
初轉法輪時。
得大乘益也。
對彼大益。
今大乘雲第二法輪(為言)爾者今釋意大異也。
能能可思之也。
古料簡地持文。
大乘十二為明方廣之理。
從所诠之理為名。
故十二部悉名方廣。
小乘十二部。
不為明方廣之理。
故存十二部名。
沒方廣之稱也(雲雲)又雲。
大乘理正曰方。
義富稱廣。
文诠方廣之理名為方廣經(文)又雲。
小乘語正曰方。
文多稱廣也(文)。
正觀論雲等者。
中論第一長行文也。
唯有二藏等者。
淨名玄第七雲。
二藏義有三雙。
一聲聞藏·菩薩藏·此從人立名。
二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