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钞卷下

首頁
    家者有二業焉。

    一即習定。

    二乃誦經。

    而今衰耄無所進取。

    濫迹清流徒知飽食。

    時脅尊者聞諸譏謗周謝時人而自誓曰。

    我若不通三藏理。

    不斷三界欲。

    不得六神通。

    不具(ンハ)八解脫。

    終不以脅而望于席。

    自爾之後經行·宴坐·住立·思惟。

    晝即研習理教。

    夜乃[靑*爭]慮凝神綿曆三藏。

    學通三藏。

    斷三界欲。

    得三明智。

    時人敬仰因号脅尊者焉(文)。

     善見毗婆沙等者。

    開元錄雲。

    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

    或雲毗婆沙律。

    直雲善見律。

    蕭齊外國沙門僧伽陀羅譯(文)師雲。

    于戒律有緣起戒本廣解三門。

    善見律則是廣解也(雲雲)。

     智度論雲十八部律等者。

    古雲。

    準法華玄論說八十(ヲハ)須言十八。

    恐是寫倒欤。

    略述曰。

    十八部婆沙等(文)小乘諸部各有三藏。

    末代論師為解釋故各造婆沙。

    今通舉耳。

    此處隻舉律毗婆沙(雲雲)私雲。

    此義八十律有本據。

    八十婆沙如何有。

    師雲。

    古義準例華嚴改為十八。

    而如南山等釋者一大毗尼藏(ヲ)名八十誦律。

    安居八十日誦出故為名。

    今八十律者是欤。

    十八部義(ナラハ)二十部(ノ)支流(ノ)十八部。

     善見律等者。

    略述雲。

    師雲。

    上善見毗婆沙同也。

     佛九分毗昙者。

    略述雲。

    言九分者。

    十二部中九部。

    謂除[訁*巳]别·自說·方廣。

    其[?*餘]九部是小乘教。

    方便品雲。

    我此九部法随順衆生說。

    入大乘為本(文)舍利弗毗昙釋佛九部經也”。

     問中論既通釋大小等者。

    文義要舉此一問答竟雲。

    問。

    若爾者但是大乘論。

    應如攝論等但名大乘通論。

    何以攝論等雖大乘通論而名别論。

    以中論獨為通論乎。

    答。

    實唯是大乘。

    以大乘是寬廣故。

    亦通申小乘。

    以大容小故。

    且對攝論等唯申(ルニ)大乘。

    以中論為大小通論也(雲雲)(意雲。

    約大乘小乘分部唯是大乘通論也。

    然約大乘中。

    為細分别故。

    且立大小通論耳)又一義雲。

    上且顯通釋大小名通論。

    非名大小通論。

    以是大乘論故也(此義非也。

    雖是大乘論亦名大小通論何咎已上且對攝論等唯申大乘論故也)。

     初分明大等者。

    中論二十七品中。

    初二十品中明大。

    終兩品(十二因緣品。

    邪見品)明小。

    邪見品終二偈還亦明大也(雲雲)(一切法空故。

    世間常等見。

    何處于何時。

    誰起是諸見。

    瞿昙大聖主。

    憐愍說此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問十二門論等者。

    文義要雲。

    十二門論是大乘通論。

    百論如中論是大小通論而屬大小通論也(文)師雲。

    十二門論攝論等一例也(雲雲)。

     問百論等者。

    師雲。

    此論具申五乘教也(雲雲)。

     如明應說不應說等者。

    昔一乘不應說。

    今應說也(雲雲)。

     而龍樹開大品為二道等者。

    大品遊意雲波若六十六品辨于實惠。

    無盡已去二十四品明方便惠也(文)。

     具如二智中說等者。

    大乘玄第四二智義(ニ)見。

    委如彼。

     璎珞經佛母品等者。

    彼經下曰。

    佛子二谛義等。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而二相即聖智無二。

    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文)師雲。

    淨名經二智為衆生父母。

    二谛為祖父母雲。

    此經直二谛為母。

    二智則為佛菩薩體故。

    又不開父母偏雲母。

    取能生義邊故也。

    應知(雲雲)。

     第三人(乃至)或二谛一體等者。

    師雲。

    二谛一體開善所立。

    二谛異體龍光所立也。

    此等直成實論師也。

     具如疏初等者。

    指中論疏也。

     青目序論意等者。

    中論第一因緣品初長行見。

     三者關内昙影等者。

    此序非當世流行序。

    今序則僧睿所造故(雲雲)(關内昙影疏有上下是上初序之文也)答即二谛是中道等者。

    師雲。

    一家二谛有離門合門二種。

    空(ハ)真有(ハ)俗者離門。

    空有(ハ)俗。

    非空有(ハ)真等(ハ)合門也。

    若約離門者。

    中道寬。

    二谛狹第二谛二谛所表故。

    若據合門者有二谛中道。

    更無有寬狹(雲雲)思之。

     答此有兩義者。

    問。

    見下解釋總有五複次。

    爾者标兩義者何乎。

    答。

    先五複次者何乎(トハ)問(ニ)。

    依古料簡複當出。

    又佛法漸深(レハ)下(ヲハ)總為一義。

    已前有四釋故合之雲五複次也。

    故二谛義私[訁*巳]雲。

    問。

    佛何故不增減而必說二谛乎。

    答。

    嘉祥中論玄(此三論玄亦雲中論玄)有兩義。

    一欲示佛法是中道故。

    二欲顯佛法漸深(雲雲)準知此私[訁*巳]。

    汝問所舉五複次中。

    初四義總為第一義。

    又佛法漸深下可為第二義者也。

    應知耳。

    問。

    念佛三昧經正觀品第十雲。

    不空見(廿名分二)若諸菩薩摩诃薩欲得成就諸佛所說○當遠離斷常二邊。

    當念一心進勇猛。

    除去懈怠。

    發廣大心(文)佛明中道有多種。

    何今必明不斷不常中乎。

    答。

    準知[?*餘]所解釋。

    諸外道多随斷常見。

    此過最甚。

    為對治彼見。

    如來說經多明不斷不常中道為言。

    今亦可爾(雲雲)”。

     又有二谛故佛語皆實等者。

    宗家明教谛義凡有五義。

    所依實能依亦實。

    一義今意同也。

     又佛法漸深等者。

    古雲。

    上明四義已。

    今是第五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