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言教故也。
菩薩亦同之随佛發生二智論佛所說之二智言教。
所以可雲二智為能說二谛為所說也。
然何翻之雲以二谛為能論以二智為所論。
若如所釋者。
背助佛揚化之旨非師資相成之儀。
如何耶。
答。
玄雲。
好體佛以二智為能說二谛為所說。
論主亦以二智為能說言教為所說。
就論主無别智。
悟佛教生智。
論主無别說。
還說佛所說。
論主無别論。
還論佛所說。
故佛若佛若所并是所論。
論主若所若能并是能論○論主禀二谛教發生二智。
谛智不二。
以谛成智故通受谛名。
佛以二智說于二谛。
谛智不二。
以智成谛故通受智名○故論主以二谛為能論以二智為所論(雲雲)。
問。
付中觀論題。
且所對緣有幾種耶。
答。
緣乃無量。
大略為言不出三種。
一者即是禀教失旨之緣。
二者即是邪見推獲之緣。
三者流俗泛爾之緣(雲雲)問。
雖得教旨然猶未究竟者有。
謂如四依弟子淺位菩薩也。
今何不列之耶。
問。
引毗昙說雲。
分别無所舍是名第一義。
玄解雲。
十一種色共成色陰(雲雲)爾者能成所成共雲第一義欤。
為當所成色陰是世谛攝耶。
答(雲雲)問。
兩方若雲所成色陰是世谛者。
上解世谛雲我責不得。
我名空施(雲雲)今十一種色共成色陰實錄如此(雲雲)上下二文相望此文但說第一義也。
若言所成亦是第一義者。
毗昙意五陰以聚集為義。
若以十一種色分别之者。
無别色陰體。
如瓶衣等又如假我可是世谛乎。
答。
且見文相。
能成所成俱是第一義也。
以十一種色分别之。
一一色猶有色集。
故色隐義猶亦不失欤(乃至)極微其義猶不失體。
可聚集故。
色陰義猶亦不失欤。
問。
于迦毗羅等外道宗解中道義耶。
答。
解釋也。
問。
中是正義亦是實義也。
于外道邪僻之宗何能解中義。
所計虛妄也。
何為中實義耶。
答。
玄雲。
家家盡言忠理。
解解并謂忠文。
是故釋中其計非一(雲雲)忠者直也。
如迦毗羅解中雲。
泥團非瓶非非瓶。
優樓迦雲。
聲非大非小。
勒沙婆雲。
光非明非暗也。
付彼計雲正義。
又似佛法之中道也。
問。
有人意解山門之中道義雲。
非有非無為中。
而有而無為假(雲雲)大師許此義耶。
答。
此義不可(等文)問。
案四谛品文雲。
衆緣具足和合而物生。
是物屬衆因緣故無自性。
無自性故空。
空亦複空。
但為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
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文)此文明說有空為假名。
以離有無為中道(文)有人所言既葉論文。
何不許之耶。
答。
玄雲。
今難。
大經言。
非内非外亦内亦外。
故名中道。
若爾非有非無亦有亦無。
故名中道。
那得偏用非有非有為中而有而無為假(等文)。
問。
經中欲令深識世谛故說第一者。
以俗為真谛家義欤。
答。
以真為俗義(取意)問。
為欲深識世谛故說第一義。
故知說真谛時須深知世谛。
即以所深識之世谛可為其義也。
何雲以真為俗之義耶。
答。
玄雲。
何故說第一。
隻為欲令識世谛。
是不是俗以真為義。
真是俗家之所以。
故俗以真為義也(雲雲)問。
若爾而豎論表理之義有何異。
彼雲。
如俗表不俗。
不俗是俗家之所以。
故俗以不俗為義(雲雲)今雲。
俗以真為義。
真是俗家所以(等文)其義全同。
何今雲橫論顯發彼雲豎論表理耶。
答。
此真俗兩假互顯發。
彼說世谛假表世谛中。
說真谛假表真谛中。
故橫豎義别也(文)故橫論顯發之文雲。
今明。
何故說世谛。
隻為欲令識第一。
豈不是真以俗為義。
俗是真家之所以。
故真以俗為義。
何故說第一。
隻為欲令識世谛。
豈不是俗以真為義。
真是俗家之所以。
故俗以真為義(文)言橫論顯發者互相釋義。
隻雲因緣釋義也。
豎論表理者顯道釋義也。
問。
龍樹菩薩弘佛法作幾部論耶。
答。
作百部論(文)問。
考唐和諸師相傳。
多龍樹造千部論(雲雲)如何。
答。
相傳不同不可奇。
玄雲。
龍樹菩薩作百部論大行閻浮提(文)教迹雲。
造大乘百部論(雲雲)法相了義燈雲。
龍樹菩薩作千部論(雲雲)(非溜州燈也。
得壹雲雲可考之)四論玄雲。
龍樹千部論(未考之)二教論雲。
龍樹造千部論(文)。
以上論迹義問答畢。
大乘玄問答第十二
永正十一年(甲戊)八月下旬之比書寫畢。
遁蟲鼠水火之難遙傳萬代學徒遠及龍花說法之慧場(矣)。
末學英訓(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