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问答第十一(教迹义下玄卷五中)

首頁
    ddot時節淨也。

    若就相論之者。

    唯可取所居之處為淨土體。

    何取化主徒衆亦為其體耶。

    答。

    相者廣論其清淨相。

    并是國土家之相也。

    謂化處是體相。

    其○化主等是标相也。

     問。

    報佛淨土以何為體耶。

    答。

    亦是報佛淨土。

    七珍為體(文)問。

    内應身佛亦名報身佛。

    此身與法身同土居中通第一義土。

    今何雲七珍為體耶。

    答。

    此可是外應身佛非内應身欤。

    即如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居處也。

     問。

    經中說。

    衆生見劫盡我淨土不毀者為是一質異見耶。

    答。

    羅什雲。

    是異質同處義(文)。

     問。

    螺髻身子見淨穢為一質二見也。

    既是同婆娑一國也。

    何彼此二說其義緻背耶。

    答。

    此望義别不相違也。

    玄雲。

    問。

    經雲一質異見。

    是何物一質耶。

    答。

    一質多種(雲雲)。

     問。

    人所見水于五塵境有幾塵耶。

    答。

    如人見水即有三塵(文)問。

    可雲四塵除何雲三塵耶。

    答。

    成實說雲。

    天雨無香(雲雲)若據此說欤。

     問。

    付異質同處義淨穢二質在一處不相障礙。

    有何故耶。

    答。

    玄雲。

    粗細不同故不相礙(雲雲)問。

    此故不可爾。

    夫衆生業行難思所見各不同。

    如恒河四見。

    彼鬼畜同是惡業所感。

    何必有粗細不同耶。

    如人畜貴賤異所受境界互相隔礙。

    泥梨同業所感百千衆生亦不違妨。

    豈以粗細不同不相礙雲耶。

    答。

    誠異如首真天子事及醍醐粗器譬成之耳。

    即以粗細不同顯業報各别也。

    故或有粗細差異。

    亦由業别不相妨也。

    玄雲。

    問。

    經雲。

    衆生見燒盡吾淨土不燒。

    是何淨土耶。

    答。

    羅什雲。

    是異質同處義。

    淨穢粗細不同故不相礙。

    如首真天子身不礙于地。

    又如無間地獄雖百千共處亦不違妨。

    又如醍醐不礙粗器。

    況淨穢二質而相妨耶。

    故燒穢不燒淨土(文)(鹿細同者猶尚不障況粗細不同耶)。

     問。

    就應迹土明一質二見義時。

    梵王依淨業得見佛淨土可雲耶。

    答。

    梵王見天土。

    而佛土非人天土(雲雲)問。

    經雲。

    身子不依佛直見穢土。

    梵王依佛直得見淨土(雲雲)依之玄上文雲。

    梵王見真成淨土(雲雲)而何今但雲見天土不見佛土耶。

    答(雲雲)玄雲。

    就迹為論。

    一質二見者。

    身子見佛土穢但見人土。

    梵王見天土。

    而佛土非人天土。

    如經雲。

    寶莊嚴土而況釋迦真土(文)又雲。

    身子見穢土梵王見真成淨土。

    下文十七句所明淨土是報土是指安地等淨土是應土(雲雲)私會雲。

    且對身子所見穢雲真成淨土耳。

    非雲見真土欤。

     問。

    付一質二見。

    穢土劫燒時淨土亦壞耶。

     答。

    惡業故見不淨燒。

    而淨實不燒也。

    問。

    淨穢二見雖異。

    同是一質也。

    穢土壞時淨土何不壞耶。

    例如淨土壞時穢土随壞耶。

    答。

    以淨土為質寄見穢故。

    其本質淨土壞時穢土随失也。

    若于穢土寄見淨土者。

    亦應穢土壞時穢土随壞也。

    如恒河水竭時天不見琉璃也。

    河水竭時天不見琉璃事更考知之。

     玄雲。

    問。

    一質二見可然。

    複淨質見穢。

    穢被燒淨燒不耶。

    答。

    惡業故見不淨燒。

    而淨實不燒也。

    問。

    淨質壞者穢亦壞不耶。

    答。

    穢随也。

    于淨寄見穢耳。

    以淨壞故即穢緣無所見。

    如鬼本于水見火水竭不見火也。

    于穢質見淨土亦然(文)。

     問。

    西方淨土教明常住。

    爾引何文證之耶。

     答。

    文雲。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故知是常。

    依論種種說常(文)問。

    法花明一乘雲。

    佛種從緣起(雲雲)雖明萬善同歸佛乘何必明常住義耶。

     答。

    究竟一乘經說有如來藏(雲雲)○法花遊意引寶性論也。

    尋雲。

    就極樂淨土明常住耶。

     答。

    亦有其義雲。

    通而論三種淨土皆以中道為體故也。

    問。

    極樂世界有細三界(雲雲)爾引何文證有三界耶。

    答。

    文雲。

    ○汝見彼國于地以上至于淨居天等(文)問。

    雖見地及諸天不雲三界。

    何忽為證。

    如法花經天人充滿。

    但是無障礙土非分段三界。

    今何引之為證據乎。

    答。

    既雲淨居天等。

    豈非有天趣耶。

     既有人天故亦是三界也。

     問。

    不雲有無色天。

    何雲有三界耶。

    答。

    經依有色明所見。

    理實亦應有無色天義準成也。

     問。

    極樂世界可有聲聞耶。

    答。

    可有也。

    問。

    無淨念王願雲。

    國中無有二乘之名(雲雲)應如香積佛土無有二乘如何。

    答。

    學者異義一雲。

    無實聲聞。

    但有應化聲聞也。

    一雲。

    有退心聲聞無二乘者。

    據譏嫌者。

    可謂無決定聲聞也。

    玄雲○今謂。

    如香積佛國無有聲聞之名。

    今此經言。

    有故應有聲聞(雲雲)或一本雲。

    故有應聲聞也(雲雲)又雲。

    實無禽獸而有應禽獸。

    故經雲。

    池中有鳥雁(文)上文雲為凡複有三乘賢聖(雲雲)。

     問。

    法藏比丘願有聲聞欤。

    答。

    願國中無有聲聞二乘之名(雲雲)問。

    四十八願中雲(雙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