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聲聞無量(雲雲)答。
悲花經說。
無诤念王願雲。
無聲聞(雲雲)與法藏比丘願可是一事。
但二經互有出沒欤。
複可會釋之。
或約應化雲有。
約實類雲無。
或約不定令有。
約決定聲聞雲無也。
約一化名決定也。
所引國中無有聲聞等雲。
他師所引非今所引也。
然不許之。
違經故。
今取之。
問答耳。
但不可進之欤問。
于極樂世界有證小果者。
爾中輩欤下輩欤。
問。
兩方玄雲。
一雲。
下輩生于花中退菩提心。
出生之後受二乘果(雲雲)知是下輩也。
若雲爾者。
觀經說。
中輩取小果(雲雲)大經下輩亦不雲取小果如何。
答。
此以中輩望上輩且稱下輩欤。
又非大師自所引也。
教迹義短釋
章雲。
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等(文)意何。
答。
成論師意(梁三大法師也)依大經說。
以五味相生立五時教欤。
即引經說雲。
十二部經·修多羅·方等·般若·涅槃次第相生雲此文意也。
問。
爾者章主許此義乎。
答。
以五味相生配五時教者。
是成論師之古義也。
章主以教行因果相生明之不許彼五時次第也。
問。
今見大經文相可是諸教說時之次第是以初雲從佛出十二部經(乃至)雲般若涅槃。
并是教門之名稱諸經之部類也。
以說時配次第舉諸教論相生。
能□經旨巧存義理。
今宗家何不用此釋乎。
若不取其義者。
今依何義門成五味相生乎。
答。
夫今宗者廢立四五妄談顯一極玄宗。
于諸大乘經無有淺深之差别。
何以一味大乘之習令同五時之穿鑿耶。
故出成論之五時已雲今謂不爾(雲雲)于大乘諸部強論淺深者。
遠違三經三論之誠說。
近忌一極一味之禀。
是以依教行因果之相生成五味之次第是明也。
十二部經是顯别相修多羅。
出修多羅者即通相修多羅也。
從通别兩教起大乘之萬行故。
雲從修多羅出方等萬行之般若為主。
是謂終方等出般若。
從此二因明得涅槃果。
故雲從般若波羅密出大涅槃。
故章雲。
此乃教行因果相生。
非是判五時教也(文)(淨影涅槃義記五約教理因果解也。
與今釋意大同也。
天台配五時教。
與成論小異也)玄雲。
且是一道三義說之。
無境不照故名般若。
真極無二稱為妙法。
常恒不變目為涅槃(文)三論玄雲。
略引三經三論證之○(大品經·法花經·涅槃經也)智度論雲。
佛法有二。
一者三藏。
二者大乘藏。
地持雲。
十一部經名聲聞藏。
方等大乘名菩薩藏。
正觀論曰。
前為聲聞說生滅法。
次為菩薩說無生滅法。
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無五時矣。
法花遊意雲。
大品·思益·法花·涅槃此四部經皆對昔少稱歎今大(文)仁王疏上雲。
今依菩提流支直作半滿分教言。
對諸經論斯言當矣(文)又雲。
夫欲弘宣正法須識教之偏圓(雲雲)偏圓即半滿也。
何名二藏教耶。
答。
二藏者。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是其二藏教也。
問。
爾于此二藏教攝一代諸教悉盡欤。
答。
以聲聞菩薩二藏攝諸教悉盡可雲也。
故章雲。
但以二門攝無量法藏(文)問。
以二藏教攝教門可不盡。
夫佛為三根之衆生設三乘之教法。
以四谛六度之教非被聲聞菩薩。
以十二緣起之法更授中乘之機根。
故經中雲。
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雲雲)二藏之外何無緣覺藏之法耶。
依之考普曜經說案入大乘論文。
以三乘之教法即名三藏也。
今唯立二藏者何能盡說教耶。
答。
雖立二藏不漏緣覺之法藏。
夫立大小乘教門存半滿教不同諸教并盡。
即以半滿二藏立聲聞菩薩之二藏也。
緣覺猶是小乘故屬聲聞藏中。
故淨名玄第一卷雲。
聲聞藏中亦有緣覺(文)但至普曜經文入大乘說者。
佛為緣覺之因人說教法門為三藏。
亦無相違可答申也。
問。
所答申疑難未遁。
夫佛為緣覺不說法者。
不立緣覺藏可爾。
既許說教。
于其機何不存緣覺中機法藏耶。
加之經論說三藏習三乘之教法者。
何強沒緣覺藏偏存二藏之教耶。
大少半滿名義寬故攝諸教可爾。
聲聞菩薩者其名既狹。
何以彼成此義乎。
三乘人行因得果不同。
所學之教門何得相從耶。
若強許相從者亦緣覺藏以聲聞可從之。
偏立聲聞藏以緣覺從之有何道理耶。
況複以三乘為三藏事非唯經論誠文有。
亦章主傍釋中立大小合論之三藏。
謂聲聞緣覺菩薩之三藏也。
今唯立二藏兼違傍解釋。
爾者何可答申乎。
答。
依教法之偏圓立二藏之教迹。
所以二乘雖異同是狹劣偏小之行也。
所設教門合為一種之小乘。
然于小乘中以聲聞為正立其名。
以是禀教之機故。
夫緣覺之人非禀教之機。
其得道之時以不從師故也。
但言為求緣覺人說十二緣教者。
約發心位依遠方便論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