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问答第六(一乘义玄卷第三中)

首頁
    所說明也。

    更不通果地之功德。

    若爾文理共破義勢自違。

    如何可成申乎。

     答。

    乘有多義。

    不可為一途。

    是以法花玄中。

    (第六)具明四句義。

    一但果乘。

    或但因乘。

    或亦因亦果等也。

    今玄章文。

    亦明義有多途。

    然總論之。

    大乘寬含因果萬善也。

    故雲大乘即因果為乘(雲雲)會勝萬文雲。

    此約用為言乘體不出佛果(文)意者果地萬德亦有運出之功。

    而自善已滿不更可運出。

    故雖無運出之用。

    猶有乘體備。

    可運出之功能也。

    加之自行雖滿。

    而有運他之用故。

    法花玄雲(第六)果乘但有運他之義(雲雲)統略文雲。

    車之運動。

    必由于牛。

    大乘化物要是慈悲(文)又望自德亦得有乘用故。

    法花玄第四卷。

    以緞任自在名運載。

    望自德亦有乘用(雲雲)(取意)法花經中。

    自有二文。

    諸子所乘乃是因車如來所乘即其果乘也。

     十二門論。

    明六義大乘。

    亦具舉因果之大乘。

    故今所答申。

    通果位之萬善也。

     就法花大白牛車。

    唯果乘義通因果義有處處文。

    可考之。

     章雲。

    各白文言願賜我等三種寶車(文)顯何事乎。

    答。

    雲為經師意為顯三乘人俱有索車之義。

    引經文也。

    所謂諸子于門外求三車雲。

    故知三乘之人俱有索車義。

    雲此文意也。

     問。

    爾章主許此義乎。

    答。

    以十義推之。

    非三人有索(雲雲)此則菩薩無索車義雲也。

    問。

    菩薩如何無索車乎。

    夫索車者。

    以今無三教。

    征昔三教也。

    菩薩聞今無三之說。

    甯不征昔之三乘乎。

    何況經明索車雲。

    爾時諸子結三種寶車也。

    諸子語寬。

    何為二乘人哉。

    既舉牛車。

    知亦菩薩索車有事。

    舊經師所存既契于經旨。

    今何不許之。

     答。

    索車者。

    是一經之大宗。

    開會之旨歸也。

    八軸之通塞。

    蓋在一科之迷悟旨欤。

    夫舊經師者。

    是光宅等師。

    四乘之義家也。

    先難三車之六文之一也。

    具明十義。

    如傍釋文(法花玄第六)今此中略明其兩三耳。

    謂本以三車譬三果。

    三車并在門外。

    然二乘人出三界之門外。

    至許車之處覓其自乘果。

    不得故宜可索之。

    菩薩未至許車處。

    無覽自乘果不得之義。

    何謂有索車乎。

    是其一義也。

    二乘聖果。

    昔教說有。

    今經雲無。

    故付今經以昔教疑今經。

    可有索車義。

    今昔大小諸教皆明有佛乘。

    始終無改反。

    故不索佛乘也。

    是其二義也。

    又二乘人。

    于正使之門外。

    覽果不得。

    故須索佛果在習氣無知之門外。

    菩薩亦盡習氣即便成佛。

    故無索車也。

    但至諸子語寬者。

    義衆解之。

    雲蓋是總相。

    稱為諸子非是門外三人名為諸子(等文)心顯也。

    結雲三種寶車又列羊鹿牛車者。

    義疏解之。

    雲一人二人俱得索三無所疑也(文)。

     意者。

    二乘人可得索三車也。

     問。

    二乘但可索二乘果。

    何可覓佛果乎。

    望昔教故乎。

    又菩薩全無索車者。

    義疏何雲亦有索也。

    答。

    二人未索三者。

    以今無三教。

    總征昔三乘。

    非必求覓自乘果也。

    又菩薩亦有索車之義。

    謂約門内疑情耳。

    故義疏雲。

    若據門外無菩薩索。

    若通論門内約疑情者。

    昔說有三。

    今說無三。

    菩薩以無征有。

    亦有索也(文)。

     章雲。

    通而為言三身俱常(雲雲)意何。

     答。

    付三身常無常。

    有通别二門。

    今依通門論之。

    三身俱常。

    雲此文心也。

     問。

    且就化身常有疑難。

    夫随緣起盡之形。

    無而忽有之身也。

    依何今得雲常住乎。

    依之金光明文雲。

    化身是假名之有。

    念念滅故。

    是無常也。

    法花義疏。

    雲應化壽量有始有終(雲雲)八相作佛猶不免。

    灰炭之無常。

    一時化現。

    亦不歸如幻之虛無乎。

    既有一期刹那之二無常。

    何處有常住之義。

    答。

    疑難之旨。

    是别門所明也。

    今通門意。

    非唯法報二身是常住。

    化身亦是常住者。

    化身之用雖是無常。

    論其體實者。

    是大悲法門也。

    即是真如相應智慧。

    帶據苦之義。

    名大悲法門。

    故就體論之。

    化身佛亦是常住也。

    故章雲。

    化身以大悲為體故是常(文)若依法花玄意者。

    化二乘人。

    無暫息時。

    故化身亦常也。

    若依四卷金光疏者。

    是相續常故常也。

    如來化身以二佛為體。

    以衆生為緣。

    體緣無盡故。

    化身亦無盡也。

    故化身亦雲常住也。

     章雲。

    一卷滿不成乘用(等文)明正義意欤。

    答。

    是申不正義也。

     問。

    佛果之圓德。

    不可頓階。

    必備萬善。

    方可得證。

    依之一心具萬行。

    顯無生之證入。

    普賢包衆善。

    宗毗盧之果海。

    加之小乘淺近之宗。

    尚雲依因圓德之力。

    得果圓德之位。

    雖無漏之淨惠雖殊勝自性。

    念經不能斷煩惱。

    定以彼思之其義亦可爾。

    一善若不滿。

    不成乘用。

    豈非正義之意乎。

     答。

    有人之偏執。

    何當自宗之正釋乎。

    夫今意因位有萬善。

    各備運出之用。

    譬如百川萬流之一一。

    有向海之義。

    是故佛果萬德。

    要雖由萬行之因滿。

    一一善行各可運出之功能雲也。

    何執因成假之一義雲一善。

    若不滿者。

    不成乘用乎。

    故其所言非正義之旨也。

    何名三後辨一乎。

    答。

    以法花一乘。

    名三後辨一。

    謂法花爾。

    前之教明三乘之支未。

    今會彼三乘之支未。

    歸根義之一乘也。

    故章雲。

    三乘之後說。

    法花教門。

    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