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问答第二(二谛义短册之上玄第一之中)

首頁
    。

    真谛亦爾。

    此即難意也)三卷章下卷雲。

    ○師雲。

    若約此義而論。

    得作斯判。

    若約餘義。

    則不得也。

    此是二谛。

    一枝之别義耳○故涅槃答文殊問中。

    開十種二谛。

    皆以有為世谛空。

    為第一義谛(雲雲)。

     問。

    十種之中。

    第二法二谛。

    雲無法為世谛。

    有法為真谛。

    如何違乎。

     答。

    此且就世谛中。

    更分為二。

    故非正意也。

     大論釋不共佛法中雲(二十六)如無明指。

    亦長亦短。

    觀中指則短觀小指。

    則長長短。

    皆實有說無說亦如是。

    說有來時是世俗。

    或時是第一義。

    說無或時是世俗。

    或時是第一義。

    佛說是有我無我皆實。

    問曰。

    若是二事皆實。

    佛何以故多贊歎空而毀此有。

    答曰。

    空無所有。

    是十方諸佛一切賢聖法藏。

    如般若波羅蜜。

    屬累品中。

    說般若波羅蜜。

    是三世十方諸佛法藏。

    般若波羅蜜。

    即是無所有空。

    佛或時說有法為教化衆生。

    故久後皆當入無所有法藏中(等文)。

     問。

    對三修比丘故。

    明妙有非二谛正意心何。

    答。

    經雲(第一)諸優波塞。

    深示觀察。

    諸對治門。

    謂常無常我無我等(雲雲)故對三修比丘者。

    亦是對治。

    悉旦之用非第一義悉旦。

    若以空為真谛。

    乃是第一義悉旦雲也。

     問。

    若總論諸教正意。

    唯可以正法中道。

    為至極也。

    若雲真空。

    雲妙有。

    并是對治用耳。

    若就用中。

    大品等經以空為真谛者。

    涅槃等經亦可就用中。

    以常住為真谛。

    常住乃是妙有不空也。

    答。

    此難極也。

    先善可立此難旨也。

    但今以空為真谛者。

    至極中道。

    心行處滅。

    語言道斷。

    強名為空。

    即第四重真谛也。

    法花雲。

    諸法寂滅。

    相不可以言宣。

    華嚴雲。

    一切諸法語言斷。

    心行寂滅如虛空(雲雲)若利根者。

    即付初番空有二谛中。

    于真空悟理實。

    若稍遲者。

    次第二三方悟正道。

    最純之者。

    至第四重得悟乃周。

    故以空為真谛。

    其緻遂通徹。

    依此義門。

    今作定說耳。

    此即以中道體。

    從空義用談之。

    若體用别明之時。

    諸經唯以中道為正。

    餘皆傍耳(此義可秘之)。

     涅槃經二十四雲。

    如來亦空。

    大涅槃亦空。

    是故菩薩見一切法。

    皆悉是空。

    是故我在迦毗羅城。

    告阿難言。

    汝莫愁惱悲泣。

    阿難即言。

    如來世尊。

    我今眷屬皆殄滅。

    雲何當得不悲泣耶。

    如來與我俱生此城。

    ○阿難汝見迦毗。

    真實是有。

    我見空寂悉無所有(文)。

     問。

    對阿難小乘。

    心智城實有。

    明佛所見皆空也。

    明知是世谛中之空也。

    何忽以此為至極理乎。

     答。

    若但是世谛中空者。

    何雲如來亦空。

    大涅槃亦空乎。

    涅槃五雲。

    空者謂無。

    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

    一切相。

    一切有為行如瓶。

    無酪則名為空。

    不空者謂真實善色。

    常樂我淨。

    不動不變。

    猶如彼瓶。

    色香味觸故名不空(文)。

     二十五雲。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

    謂大涅槃。

    乃至。

    無我者。

    即是生死。

    我者謂大般涅槃。

    見一切空。

    不見不空。

    不見中道(雲雲)。

     第十九雲。

    涅槃之體。

    非本無今有。

    若涅槃體。

    本無今有者。

    非無漏常住之法。

    有佛無佛性。

    相常住。

    以說衆生煩惱覆故。

    不見涅槃。

    便皆為無(文)。

     三十四雲(加葉品)十二因緣。

    有佛無佛。

    性相常住(雲雲)十二雲。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

    ○有善方便。

    随順衆生說二谛。

    ○善男子有名無實者。

    即是世谛。

    有名有更者。

    是第一義(文)(此難文也)。

     問雲。

    何名世界悉旦耶。

    答。

    佛為衆生說瓶衣等。

    世法名世界悉旦也。

    故章引智論說雲。

    如瓶衣等法。

    世界悉旦即有(文)問。

    爾此世界悉旦智論文說不破不壞乎。

     答。

    論說之雲。

    前三悉旦。

    可破可壞(文)故世界悉旦。

    可破可壞雲也。

    問。

    二谛悉旦。

    是開合不同也。

    尋相攝之意。

    實義無異矣。

    所以世界悉旦。

    即世谛因緣法也。

    中道正觀之習。

    更不壞因緣世谛欤。

    是以不壞假名。

    而說實相。

    是宗家之旨歸。

    山門之要樞也。

    而今習世界悉旦不壞者。

    雖依論文。

    猶可設劬勞乎。

    答。

    四悉旦。

    誠如來教門因緣二谛也。

    更非可破壞。

    然言前二悉旦。

    可破可壞者。

    本設尋論文。

    随出論文也。

    論言可破壞者。

    且對真谛實相之理。

    作此說也。

    意者第一義谛。

    是究竟至極理。

    實其義無改變。

    世谛假名法。

    其義未究竟。

    若入第一義谛中者。

    乃失其名相。

    依此義邊。

    且雲可破境也。

    故章雲如瓶衣等法。

    世界悉旦即有。

    第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