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问答第十一(教迹义下玄卷五中)

首頁
    。

    故中論疏雲。

    立教之意正為禀教人。

    緣覺不禀教。

    聲聞禀教。

    故名聲聞藏(文)淨名玄文雲。

    第七聲聞藏中亦有緣覺聲聞。

    禀教故偏名聲聞藏(雲雲)于大乘中□□具辨。

    然以菩薩立教迹名不依佛□立佛藏之名。

    亦依禀教之義也。

    不立緣覺藏之名準例之也。

    但法花疏中立大小合之三藏者。

    是一往之傍義非立教之正意可答申也。

    難雲。

    菩薩成佛之時亦不依師教授故得無師智。

    若爾如緣覺亦不可名菩薩藏乎。

    答。

    菩薩入聖之時亦有禀教人。

    如緣覺入聖得果并不依教也。

     何名二藏教耶。

    答(如前)問。

    且于菩薩藏中可有淺深勝劣耶。

    答。

    今宗家意廢四五之穿鑿立一極之玄宗(維摩疏一花玄一)故諸部大乘相望無淺深勝劣之異也。

    問。

    于大乘教中何無淺深之差别耶。

    夫或說初心淺位之所行。

    或說果地究竟之三身。

    豈無淺深之不同乎。

    或談任道平正之法門。

    如花嚴之一乘。

    或說屈曲随情之化教。

    如般若法花等也。

    若爾根本法輪之花嚴平道法門之教迹可勝餘教。

    皆是随宜屈曲之方便也。

    何齊其旨乎。

    何可成之耶。

    答。

    諸大乘經所說雖異考其宗緻遂是一味也。

    同以無得正觀為大乘。

    以真如中道為正意。

    俱是無生滅之法輪悉皆一圓中之佛乘也。

    然一部一切部故。

    随義有諸部。

    為成諸部之不同一往論其異義時。

    義有傍正說分諸會也。

    但可任顯道無異之正意。

    不可滞随義分别之傍論。

    故法花玄文雲。

    一切大乘經明道無異則顯實皆同(文)今玄章中雲。

    須領衆經顯道無異而異名說之(文)若夫存顯道無異之大宗者。

    淺深傍正之枝條不可勞之者欤。

    問。

    所答申其義未成。

    夫以顯道之一邊謂之雖似無淺深。

    論開權之差異之時甯可無勝劣。

    夫直說一道清淨可是圓極之法門。

    猶如鈍金光晃。

    若夫為少根難方便為漸機開絕權。

    屈曲随緣與奪任機。

    譬如練金礦似瑩玉□。

    何不顧開權有異之勝劣。

    偏可雲依顯道無異之一偏乎。

    是以淨名玄文雲。

    花嚴淨名相對之。

    即花嚴明不思議事深。

    淨名辨不思議事淺。

    雖同是不思議而有淺深(雲雲)淺深之言既留大乘之内。

    強執顯道之一偏。

    勿全廢差别乎。

    答。

    宗家明義專存傍正之意。

    所以顯道無異是大乘之正意。

    開權有異乃諸部之傍義也。

    何者為諸菩薩說佛乘究竟之旨。

    其教理因果悉依中道正法。

    故花嚴經雲。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

    智度論文雲。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法花稱一乘淨名談不二。

    何于清淨之一道強存分破之偏執耶。

    但義用自在亦兼有淺深勝劣之談。

    諸部不同時時存傍正取舍之意。

    或住言方之不同或随一機之領解。

    雖且申淺深之義門。

    遂顯正法之旨歸。

    正論無得玄宗大乘諸部全無淺深也。

    問。

    花嚴是花台舍那于淨土中為純諸菩薩直說圓滿法門。

    法花等釋迦迹身于穢土境為諸乘機緣所施之屈曲教門也。

    說處化主徒衆教門淺深隔□。

    泥本定教相約機根之領悟任言教之能诠。

    何□雲言方不同随緣淺深強明二藏之相傳立一種之大乘耶。

    答。

    夫以大乘無礙之法門卷舒自在之義宗也。

    卷者收一塵舒盈法界。

    若夫随機宜開為教迹。

    萬珠聖教如塵。

    誰執四時五時。

    何但三宗四四耶。

    亦可立五十二地之教迹。

    或亦可存塵□之立教。

    若唯存一教者。

    言由弘大法。

    以何能可得悟學者耶。

    依之今對小歎大。

    故略存二藏之教迹廢異成一。

    故又廢四五之穿鑿也。

    雖非言淺深之傍義專所存一圓之正意也。

     何名二藏教耶。

    答(如先)問。

    且付菩薩藏教迹法花般若相對可有淺深之異耶。

    答不可有淺深之差别。

    問。

    凡案教門之不同原由所被之根緣。

    機根雖多不過大小之二種。

    然諸部般若雖大乘教門猶未廢小乘之機教。

    雖明實相之真理共勸三乘令學之。

    至法花教門者。

    調根機于一乘會今昔于權實。

    純以大乘等教萬類。

    若爾般若者三乘之淺教。

    法花者一乘之深法也。

    是以龍樹智論文雲(百)法花甚深秘密法。

    明羅漢作佛故。

    般若非甚深秘密。

    不明二乘作佛故(雲雲)若爾般若雖大乘。

    于菩薩藏猶未圓滿。

    法花為純諸菩薩之教。

    其義既具足。

    今何背文理雲全無深耶。

    答。

    法花·般若二部雖異。

    考其旨歸遂是一道也。

    故章雲。

    逗緣事相開避。

    隻是一道三義說之。

    無境不照故名般若。

    真極無二稱為妙法(文)(加涅槃雲三義也)若約傍義雖有勝劣。

    若論正意全無淺深。

    又論聲聞作佛之時亦何必可異耶。

    後分般若明二乘成佛故。

    但不欲為經正宗故。

    且雲不明聲聞作佛。

    前分般若多不說聲聞回心故。

    簡法花之秘密之許也。

    至論大乘之正意者。

    二種更無有淺深可答申也。

     章。

    問雲。

    有人言。

    般若經是三乘通教等(文)。

     意何。

    答。

    舊經師意以般若為三乘通教。

     爾者此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