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如何。
定雲。
此問意也(經師者五時教之師也)問。
章主如何答之乎。
答。
引智論·涅槃等諸文明般若經非三乘通教。
是即非舊經師義也。
故章雲。
即知般若非三乘通教等(文)問。
有人所存能葉經旨。
夫般若一教普益三乘根緣。
大小齊學。
誰雲獨菩薩之法耶。
三乘通教之名誠有其謂耶。
是以般若經文雲。
欲得聲聞地當學般若(乃至)欲得菩薩地當學般若(雲雲)又經文自雲。
是般若中廣說三乘之教(雲雲)此既異法花但教菩薩之說。
又異花嚴一因一果之旨。
豈非三乘通教耶。
答。
般若教奧專在廣說大行。
良般若不在二乘心但在菩薩心中。
故章引論之三處文雲。
今欲為彌勒等廣說菩薩行故說般若。
又論雲。
般若不屬二乘。
又論雲。
在菩薩心中名般若。
在聲聞心中名道品等(文)加之若三乘通學般若故為三乘通教者。
涅槃經文三乘之人同觀中道。
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等(雲雲)亦同可是三乘通教。
又智論中舉十種大經雲。
般若波羅密最深最大。
小般若經又雲(金剛般若經也)此經為發大乘者說。
為最上乘者說(雲雲)考經論文唯大非小也。
又經說三乘同學者密說一乘也。
更非三乘通教之意(此于密說一乘有三文。
經師已會法也)章主依此等意破三乘通教之習也。
問。
既許三乘同學。
何非三乘通教耶。
若以三乘同學習密說一乘者。
涅槃等說同觀中道。
亦可是密說一乘。
若舉涅槃難他師者。
還以涅槃可難自宗也。
況複雲。
密說一乘者未及顯了之一乘。
彼三乘通教之義彌可成耶。
答。
三乘通教三乘同觀其旨遙異也。
夫三乘通教者。
以般若一教通被三乘。
三乘并以般若得道果習也。
經勸三乘同學般若者。
令三乘人同入一乘也。
但聲聞乘人一乘機根未熟故。
雖聞此說猶未改自乘之保執。
若望教大旨者。
專明一乘法也。
夫摩诃般若者。
此雲大慧。
即聲聞寶稱歎雲平等大慧是同。
故是菩薩所得不屬二乘。
若論三乘同觀者。
隻是實相之境。
三乘之人雖同學之。
唯大乘人能生大慧。
其二乘人但生少解。
是般若氣分舊經師不解其旨。
故便謂般若經為三乘通教。
故中論玄雲。
般若有二。
一者摩诃般若。
此雲大慧。
是菩薩所得故不屬二乘。
若以實相之境則三乘同觀等(文)至密說一乘□三乘通教者。
顯說密說雖異。
考宗緻者隻是一乘也。
二乘人未悟之者機緣不相葉也。
何判教門可雲三乘通教耶。
非于舊經師之說其意如此。
章雲。
亦如西方九品往生為凡。
複有三乘賢聖(文)心何。
答。
付凡聖同居土出二種淨土。
且安樂世界有九品往生差别故。
凡夫賢聖共居一種淨土雲此文意也。
問。
爾于九品往生凡聖各别受生雲欤。
為當九品一一共有凡聖類欤。
答。
于九品往生之中總有凡聖二類。
如上品上生中生及中品上生者是大小乘之聖者。
餘品之往生是凡夫之類可雲也。
問。
所答申不可爾。
見章文相。
先舉九品往生總雲為凡也。
故如九品皆為凡夫設雲事。
次雲複有三乘等者。
于九品往生名交賢聖雲也。
況案道理本為凡夫人設下劣淨土。
九品雖異并應凡夫生處。
若凡夫互隔者。
何得同居名耶。
依之說三輩九品之行。
并是凡夫之分齊初心之境界也。
何分九品之階級可相配凡夫耶。
答。
夫凡聖同居者。
于一佛淨土凡夫賢聖共生。
于五塵之境界互交見聞也。
九品往生者依行業之階級感果緻貴賤。
如此穢土之中人九品之果報何以雲凡聖同居。
一一悉具凡聖耶。
章文先舉九品往生意顯凡夫共生也。
若以九品不分凡聖者。
直雲西方淨土可足。
而先标九品。
知以之為分凡聖也。
加之經說行業或說大乘不共之業雲。
于第一義心不驚動。
或說共凡之因行雲孝養父母行世仁善(雲雲)修因分上下作業異凡聖也。
不可九品修因皆是凡夫之行業。
故九品往生以凡聖可分之也。
問所答申猶未明。
夫上品上生中生人者初地已上菩薩也。
既離分段生死不感三界之果報。
定知于分段之土唯可應化之受生。
若爾權化必同實行。
定可有所引之實類。
上品上生無實行之凡夫者。
地上權化何所引耶。
又三果學人生彼土之時。
于凡聖雜居之處受生。
雙觀經中說彼土相。
别有淨居天宮殿與寶地上處異也。
若夫生凡聖雜居之處者。
何雲中品上生偏是聖人耶。
爾者何可成之耶。
答。
地上菩薩生分段土之時。
偏是應化之受生也。
故上輩之三生各别成能引所引之義也。
中品上生雖是住凡聖雜居之處。
然依果報優劣約得益早晚開三品不同。
又不可相違故。
猶雲凡聖别配九品可無其過(矣)。
就西方淨土有聲聞無聲聞義如何。
答。
經中說。
于西方淨土有得羅漢果者雲。
此解釋不同。
或實有聲聞或實無聲聞雲也。
問。
此二義中以何可為正義耶。
答。
以有聲聞義可為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