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问答第三(二谛义短册之下玄第一之下)

首頁
    問。

    大品所說。

    三假如何。

    答。

    以四塵成根大。

    為法假衆生。

    假人是名受假。

    一切名宗。

    皆是名假也。

     問。

    今此三假中。

    且其名假者。

    唯取能诠名宗欤。

    為當通所诠義欤。

    答。

    名假中廣攝能诠也(所诠)。

     問。

    案章現文。

    但以能诠名字。

    立名假也。

    故玄章文引經。

    雲一切名字為名假(雲雲)明知唯取能诠之名字也。

    依之淨影義章中。

    依智論意申二釋。

    并以所诠不為名假。

    爾今依何文理。

    雲通所诠義乎。

    況若以所诠既為名假也。

     更以何可為法假受假乎。

    答。

    宗家正意。

    在圓假圓中之旨。

    若論其圓中者。

    無法非中道。

    若論圓假者。

    亦一切悉假名也。

    良以諸法稱盡。

    假名之中以三假。

    攝諸法意在名假矣。

    故章雲。

    名假本通。

    就名假中。

    取能成義為法假(等文)所言本通者。

    總為别宗本。

    故稱為本廣攝能诠。

    并合能成所成名之為本通也。

    但言一切名字為名假者。

    通能诠所诠總稱名字。

    意顯諸法。

    但有假名無有實事耳。

    夫名假本通者。

    法受名三假之中。

    以名假為其體。

    故其義尤廣攝諸法也。

    若取能诠名字者。

    既雲不攝所诠義。

    何旨本通之稱耶。

    例如圓成等。

    三假中以相待為本。

    其義尤廣。

    無非相得假故。

    雲相傳為本。

    雲相傳假通也。

    今以名假為本例之可習也。

    至淨影解釋者。

    更存别義門。

    與今意可異矣。

     玄第三門雲。

    經文言一切諸法。

    但有假名。

    但有名無實(雲雲)。

     涅槃十二雲。

    有名無實者。

    即是世谛(雲雲)。

     玄雲。

    故大品雲波若及五隐為法假菩薩為受假一切名字為名假(雲雲)經第四卷三假品。

     問。

    大品所說三假如何。

    答。

    (雲雲)問。

    且名假中。

    唯取能诠名字欤。

    為當如何。

    答。

    唯取能诠名字。

    立為名假也。

     問。

    名假之中。

    廣可攝能诠所诠也。

    夫取所言說皆是相待之假法也。

    故章下文雲。

    亦得中為假。

    一切言說皆是假故(文)既以中道之正法。

    于亦為假法。

    況所餘諸法畢。

    加之章正申三假相。

    雲名假本通就名假中取能成義為法假(等文)意者名假是總也。

    于中開法假受假雲也。

    既其總也。

    何不通所诠義乎。

     答。

    凡以三假論之。

    諸法悉假也。

    而假法家之能诠通為名假。

    于所诠義中。

    分法假受假故取能诠。

    為名假之體雲也。

    故章雲。

    今所用者。

    以四微成根大并法假。

    衆生假人此是受假一切名字皆是名假(乃至)故大品雲。

    一切名字為名假(等文)心顯也。

    淨影義章中。

    亦取能诠。

    不取所诠也。

    但雲就名假中取能成為法假等者。

    就名假雲所诠義中。

    開法假受假雲也。

    非是取所诠為名假矣(此者一往之傍義。

    以前義可正也)問。

    章雲有于凡實空于聖實(文)意何答明于之二谛也。

    所謂有于取為實。

    是名世谛空。

    于聖實是為真谛也。

     問。

    爾凡聖二人所。

    凡空有二境。

    為真俗二谛欤。

    答。

    今此于二谛者。

    唯空有之兩情為谛。

    不取空有之二境也。

    故章雲。

    不凡空有二境為谛(文)。

     問。

    夫真俗二谛正是空有之二境也。

    謂如一色望凡為色。

    望聖為空。

    此則望取聖兩情論空有二境故。

    下攝法門中雲。

    色等于聖是空。

    于取是有(乃至)有佛無佛性相常住(雲雲)既雲性相常注宣非空有之境乎。

    又第二門中明得失。

    三句雲前二句即于境後一句教境(等文)若但取二情為于谛者何得雲于境耶。

    爾何今雲不取空有之二境乎。

     答付空有二境。

    可有二意也。

    與言之者。

    有心必有境。

    既有兩情。

    何無二之境哉。

    故且雲于境也。

    然論實義時者。

    離凡聖之兩情無有。

    空有之二境。

    諸法曾非空有。

    而為空為有者。

    但是情之前相也。

    是故但有空有之情。

    無空有之境也。

    今依此理故。

    雲不取空有二境為谛也。

    或又谛者是實義也。

    空有更非更而以為更者正在兩情故。

    雲不凡空有二境為谛也。

    非全無空有之境矣。

    或未于二谛是迷教之于谛也。

    此唯取空有之情。

    若論所依二谛者。

    亦可通情理也。

    如來之于谛以中道為境。

    即以中道境為真谛也(又以因緣二谛即可為如來之二于谛也)。

     玄雲。

    次二文證二谛非教。

    若言真谛是教者。

    經雲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而教即有佛。

    方有無佛即無。

    何即得常住。

    經雲十二因緣。

    有佛無佛。

    常自有之。

    故知世谛非教(雲雲)。

     難二谛。

    唯教之有五難。

    二文此是二文也。

     玄答文也。

    又雲。

    谛有二種。

    一于谛二者教谛。

    于谛者色等未曾有。

    無而于凡是有名俗谛。

    于聖是空名真谛。

    于凡是有名俗谛。

    故萬法不失。

    于聖是名真谛故。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教谛者諸佛菩薩了色。

    未曾有無為化衆生。

    故說有無。

    為二谛教。

    欲令因此有無悟不有無。

    故有無教而舊義明二谛是理者。

    此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