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于谛耳(文意明前二文。
是于谛也)。
涅槃經十九雲(佛告法王)涅槃雲。
體非本無今有。
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
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以諸衆生煩惱覆故。
不見涅槃。
便謂為無(雲雲)(是真谛常欤)。
同經三十四雲(迦葉品)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文)(于谛可為證文)。
涅槃十七雲。
○一切世谛若于如來。
即是第一義谛。
何以故諸佛世尊。
為第一義故說于世谛。
亦令衆生得第一義。
若便衆生不得如來第一義者。
佛終不空說世谛(文)。
始句明于之真谛耳。
玄所引之文也。
問。
攝論師所立。
三無性如何。
答。
六塵之無相。
名分别無相性。
本識無生之依他無性。
二無我理無性。
名真實無性。
性是攝論師所立之三無性理也。
問。
爾今宗家之意。
可許攝論所說三無性理。
為正義乎。
答。
攝論所說。
三無性理。
可是正義也。
問。
夫三無性者。
續遣三性之法相。
立無生之一義。
既滞凡相之一偏。
隔中道之圓旨。
若明無性義。
宗者豈葉正觀旨歸哉。
故中論文雲。
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雲雲)今論宗既舉無性法。
亦能遣之。
章文自之今論遣三無性故。
言皆得相待(雲雲)今何凡所破之異義。
還為自宗之正理乎。
凡魚目為夜光。
采瓦礫謂黃金。
豈非此謂哉。
答。
三無性理。
本出經論誠說。
攝大乘論。
正是天親論主之釋文也。
既是大乘了義之旨歸。
今何強嫌此義乎。
誠破性執之迷失。
明分别無相性。
付真俗之中道。
談無生無性理。
既開正觀之玄門。
豈非無得之素宗乎。
故存三無性理。
可為正義也。
但今論意。
遣三無性者。
遣定執之無性。
非遮無性之真理之學。
攝論師者。
是漢土之學者。
非關論主意。
故淨名玄中雲。
問二論主如何相破。
答。
二論主義實相成(文)龍樹天親二論師。
悟似相破。
中觀攝論兩部文意。
互相成雲也。
是知天親立無性為成。
正觀之中道。
龍樹破無性。
非違攝論之宣通可答申也。
攝論師所立。
三無性如何。
答。
如前。
問。
爾者正觀論意。
破三無性法乎。
答。
大乘正觀意。
可破三無性法也。
問。
正觀意破三無性。
答申如何。
夫三無性理者。
般若真空之旨歸。
無生正觀之境界也。
無著天親之弘教。
甯背龍樹提婆之宣通乎。
破邪顯正之談。
還嫌大乘之正義乎。
答。
夫正觀論意者。
執無不破。
理無不顯。
非性非無性一更之淵符。
斯顯雲二雲不二。
三觀之虛明彌清。
然尋攝論之無性者。
且遣三性之妄執。
成皆空之一偏。
破二我我情相立無性之真如。
遣執未盡。
顯理有餘。
是故今論宗猶可破其說也。
但無差天親之宣通不可違。
龍樹之弘經者。
誰言龍樹之正觀。
遮無著天親之說。
但是學攝論之輩。
不解論宗之旨趣。
滞無性之一門。
妄中道之正觀。
故出無性法亦無雲文。
重遣其偏執耳。
此乃對學教成迷之執心。
非破論師之正義可雲也。
玄雲。
三無性者。
知塵無相。
故言分别無相性。
依他無生性者。
知本誠無生。
故言無生性知。
無我理無性。
故真更無性得相縛(文)。
淨名玄第六雲。
一為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
不取三性故三無性。
○以此為妙極。
今對破此。
故中論論諸法複異。
故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
問。
二論主雲何相破。
答。
二論主實相成。
天親供無性破故。
偏歎無性而學人不可遂守無性。
龍樹明中實遠離諸邊颠倒(雲雲)。
梁攝論第八雲。
若菩薩見名自性假說。
至别假說。
唯分别為體。
得入分别無相性。
若菩薩但見亂識無六種相。
此亂識體不成故。
不可說因緣。
不成故不可執。
有生死。
此中分别既無。
言說亦不可得。
則入依他無生性。
若菩薩見此二義。
有無無所有。
則入三無性。
非安立谛。
文。
攝論十一雲。
一切佛法以無所得為性。
此是正說。
由三無性。
不可定說有無。
故雖以無得為性。
亦有能得義。
若離佛法不能得了别所對治。
或不能得安立能對治道故(雲雲)。
問。
十三雲真如是大乘法。
大乘十二部經所說法門。
皆共顯此真如一切正說。
于真如法則同一味故名相。
問。
付斷結得道義。
可有見有得道者乎。
答。
無見有得道者也。
問。
衆生根性非一準。
泥洹法實有多門。
何皆見空得道。
複無見有斷結者乎。
依之成實明人法二空。
人悟之超凡。
毗昙存三世實有。
緣受之成聖。
偏言見空得道者。
恐可堕偏執之一門。
全嫌見有得道者。
為非圓通之論談。
依之大師傍釋。
雲毗昙之人見有得道以有解斷惑(雲雲)(道理之上)違文在傍如何可成申乎。
答。
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