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四

首頁
    耶。

    答。

    般若佛自顯教密化。

    淨名菩薩顯教密化。

    教大化小不出佛菩薩也。

    又般若令小人說大。

    顯教菩薩密化二乘。

    淨名大人說大。

    顯教菩薩密化二乘。

    是故為異。

    上來就實行聲聞作釋。

     今次就權行聲聞釋者。

    内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行。

    有二種義。

    一是贊揚大道。

    二引諸小行。

    華嚴本是教菩薩法。

    而二乘在座有若盲聾。

    則具前二意。

    一欲顯菩薩道高二乘劣。

    令菩薩進求大道不退取小乘二令小乘人深自鄙劣舍小求大。

    故身子與六千眷屬承佛神力得見文殊咨受大法。

    即其事。

    次至淨名般若之座。

    親自貶斥小乘。

    贊揚大道。

    令菩薩人不退大求小。

    小乘之流使舍小求大。

    爾前與物同迷。

    至于法華将機共悟。

    此皆大士利物之方便也。

    問。

    不思議解脫即是二智。

    二智。

    猶是般若。

    何故二乘聞不思議解脫如盲者之前托衆色像。

    聞般若而得領悟。

    答。

    大品明實慧。

    即二乘小分知之。

    方便即絕分。

    此經明二智亦然。

    但大品多明實慧少現神通。

    此經多現神通少明實慧。

    故聞二經有迷有解。

    上來明二乘衆竟。

     今次辨為菩薩衆。

    問。

    花嚴已為菩薩說大法竟。

    此經複化何人。

    答。

    菩薩道根熟有前後。

    花嚴為其早成。

    般若淨名化其次熟。

    又釋論雲。

    華嚴有智菩薩說。

    即知般若淨名通化小大。

    又華嚴之座雖已得解。

    于般若淨名更複進悟也。

     次就菩薩聲聞二種四句。

    一顯教菩薩非密化二乘。

    即花嚴教是也。

    初成道時大機已熟故顯教之。

    七會無二乘衆。

    又大機未成故不密化。

    二顯教二乘不密化菩薩。

    即三藏教。

    小機已成故顯教之。

    菩薩大器不須小化。

    三顯教菩薩密化二乘。

    即般若淨名等經。

    菩薩大機已成故顯教之。

    二乘小執當移大機遠動。

    是故密化。

    命說付财即其事也。

    四顯教菩薩顯教二乘。

    則法花教。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

    謂顯教菩薩。

    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則顯教二乘也。

     次約開覆明四句。

    一正顯真實傍開方便。

    則華嚴為諸菩薩說大法門。

    謂正顯真實。

    亦令菩薩傍識小教。

    故傍開方便。

    故賢首品雲。

    或示聲聞小乘門。

    或現緣覺中乘門。

    或現說無上大乘門。

    性起品又廣明先化菩薩次及二乘。

    譬如日出前照高山後及平地。

    皆是傍開小方便也。

    二者正隐真實。

    正閉方便。

    即鹿苑教門。

    說三乘教故隐一乘真實。

    不雲二是方便故閉方便門。

    三正顯真實傍閉方便。

    即般若淨名教也。

    化菩薩故正顯真實。

    未明三乘是方便故傍閉方便。

    開覆四句者。

    可尋見第四句。

    問。

    既未開方便門。

    雲何已得顯真實耶。

    答。

    顯真實有二種。

    一者對開三乘方便門。

    顯一乘為真實。

    二者以大小相對顯于真實。

    大乘是究竟真實。

    小乘為小分真實。

    對小分真實明究竟真實。

    問。

    何文證般若未開方便已顯真實。

    答。

    法花信解品雲。

    一切諸佛有秘藏。

    但為菩薩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即指大品時事也。

    問。

    若爾三藏中亦對中下二乘歎佛最上。

    何故不名顯真實耶。

    答。

    三藏教中廣明二乘法小明菩薩法。

    以少從多故不名顯真實義。

    又三藏中雖明佛乘猶是隐覆。

    說王宮賓生從凡得佛。

    般若已去正說大法。

    傍及二乘。

    又明佛乘皆已具足。

    故是正顯真實傍閉方便。

    問。

    大品中辨真實。

    法華一乘真實何異。

    答。

    舊雲大乘則劣一乘則勝。

    今說不然。

    大品對小明大。

    法華除小顯大。

    大無二也。

    如長者付财及委家業二時即異。

    而火宅七珍猶是一耳。

    大品中菩薩作佛二乘未作佛。

    法華之中菩薩二乘并皆成佛。

    而佛乘不二也。

    問。

    若爾攝大乘論雲乘有三種。

    一者小乘。

    二者大乘。

    三者一乘。

    一乘最勝。

    答。

    法華正明能乘之人一切作佛。

    以此為勝。

    不言所乘之法有優劣也。

     (裡書雲) 四論玄第十一開路義雲。

    問。

    他立引經論。

    今亦引經論。

    若為有異。

    答。

    不相開有三節不同。

    一者他家大小異。

    大小異故小非大因。

    小既非大因即不因小得大。

    本因小為大方便。

    小既異大小。

    即非大方便。

    若爾學小終不能趣大。

    今所用大小不二。

    若是他就大小中學大小故大小成二。

    今就波若中學大小。

    波若無異故大小即是不二。

    不二故大不異小。

    小不異大。

    何者。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大那得異小。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小那得異大。

    故此大小因緣假名。

    不大不小而說大小耳。

    二者他雲三乘是權所以須廢。

    一乘是實所以須立。

    今明不爾。

    若使諸法之中有一乘道理無三乘道理。

    可得廢三立一。

    而諸法實相中無二無一。

    既廢三亦廢一。

    若使立一亦應立三。

    豈得廢三而立一耶。

    今明三之與一悉是方便。

    非但廢三亦須廢一。

    非三非一始是實相也。

    三者他雲大乘是實所以表道。

    小乘非實故非表道。

    今明不爾。

    何意說小為欲顯非小。

    何意說大為欲顯非大。

    故說大說小表非大非小。

    所以大小并是假名。

    一往對他有此三節之異也(文) 又雲。

    釋五味相生。

    五味中波若是第四教。

    但此間人用波若是第三時。

    此即不可。

    今且難。

    經言波若是第四時。

    汝為第三時者。

    經雲涅槃是第五時。

    應用為第三時。

    經雲涅槃是第五時。

    而今不為第三時者。

    經雲波若是第四時。

    那得制為第三時。

    故成不可。

    問。

    釋五味與五時教成配既破不許。

    今解五味其相若為。

    答。

    且明五味之意。

    經何意作五味說。

    解。

    正為稱歎涅槃。

    譬如從牛出乳展轉相生訖至醍醐最為上味。

    涅槃亦爾。

    于諸經中最為殊勝。

    如歎經王各言第一。

    何關說五味即配五時教耶。

    故成不可。

    今依真谛三藏解雲。

    而言從佛出十二部經者。

    明十二部經即是言教音聲為體。

    明佛八音七辨說此名味句。

    故成論雲。

    是法音聲性。

    既能出如此名味句言教。

    所以道佛出十二部經也。

    次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者。

    此言法本。

    法本隻是法句。

    法句治衆生病之良藥。

    如瞋恚多者教慈悲觀。

    貪欲多者教不淨觀。

    愚癡多者教因緣觀。

    明十二部經隻诠表此法本門。

    故言十二部經出修多羅也。

    次從修多羅出方等者。

    明方等即是行。

    既識治病之良藥。

    所以如法伏行。

    既其修于方等更導大行。

    故言從修多羅出方等。

    次從方等出波若者。

    在行既重。

    即能發生智慧。

    是故從方等出波若。

    智慧既生。

    即能斷除煩惱得常樂我淨。

    故言從波若出涅槃也。

    三藏法師。

    作如此解。

    極有意氣也。

    次今一師相承解雲。

    明如來能出此言教。

    故道從佛出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抽出修多羅。

    修多羅猶自通慢。

    方等于中最勝。

    是故從修多羅出方等。

    方等之言猶自通漫。

    智慧于中最勝。

    是故從方等抽出智慧。

    故言方等出波若。

    波若即是不生不滅之因。

    能得大涅槃不斷不常之果。

    故言從波若出大涅槃也。

    若止觀法師雲。

    佛教有四種。

    一者毗尼。

    二者波若。

    三者法華。

    四者涅槃。

    若他辨定。

    三乘别教既是小乘。

    今明不爾。

    此乃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菩薩無生法忍分别二乘之智斷。

    當知此三乘猶是大乘。

    那得言定小。

    雖有四教終不出因果二門。

    故波若與毗尼此即因。

    涅槃即名果。

    法華若為。

    解雲。

    還攝在波若何故爾。

    明波若則散說帶得。

    亦是法花束明菩薩行。

    雖複散束不同。

    同明菩薩行處不異。

    是故還攝波若。

    同是因門。

    毗尼那得攝在波若。

    解雲。

    此毗尼此乃一往攝于淺近根性。

    令其調伏身口七支。

    七支既淨即了無生。

    若了無生即是大乘故。

    經雲。

    毗尼學者即大乘。

    所以毗尼攝在波若。

    同為因位故。

    毗尼即是身戒。

    波若即是心慧。

    故身戒心慧二種莊嚴。

    若是興皇師。

    雲有三教。

    爾時為王講華嚴經雲。

    初作此三教。

    一者根本教。

    二者方便教。

    三歸宗教。

    根本教者即是花嚴。

    華嚴明正法之性非大非小。

    所以是根本。

    波若法華維摩思益等。

    此非大非小而能大小方便故。

    名方便教也。

    若是涅槃前雖方便說大說小。

    至涅槃教結還非大小。

    以是義故名歸宗教。

    佛教大意略如此(文)(已上裡書) 玄。

    釋論雲般若不屬二乘但屬菩薩者。

    大論四十二(文) (裡書雲) 大論第四十二雲。

    是般若波羅蜜。

    菩薩成佛時。

    轉名一切種智。

    以是故般若不屬佛。

    不屬聲聞辟支佛。

    不屬凡夫。

    但屬菩薩(文) 玄。

    在經何故勸三乘同學波若者。

    大品經第三曰。

    善男子善女人欲學聲聞地。

    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欲學辟支佛地。

    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欲學菩薩地。

    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

    是中菩薩摩诃薩聲聞辟支佛當學。

    大論四十一釋此文曰。

    問曰。

    波若波羅蜜是菩薩事。

    何以言欲得三乘者皆當習學耶。

    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