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
般若波羅蜜中說諸法實相。
即是無餘涅槃。
三乘人皆為無餘涅槃故精進習行。
複次般若中種種因緣說空解脫門義。
如經中說。
若離空解脫門無道無涅槃。
以是故三乘人皆應學般若。
複次舍利弗自說因緣。
于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相。
是中三乘人應學成。
大品經又曰。
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
而有三乘之教。
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也。
玄。
答波若有二種等者。
如玄二智義并法花玄第三卷具述之矣。
(裡書雲)
華玄第三雲。
又學波若成二乘者。
此是波若少許氣分耳。
何以知之。
釋論二乘證空比菩薩空。
譬如毛孔空比十方空。
問。
若如後意者。
即以此言證波若是三乘通教。
既得少許氣分。
豈非通耶。
答。
若得少分便說波若是三乘通教者。
大經雲如人得食亦名涅槃。
二乘斷三界惑。
豈不得涅槃少分耶。
不應以少分之言證三乘通教(文)
華玄略述第二(末)雲。
實相有二。
謂體實相與用實相。
今是用實相也(文)此釋我等同入法性文也。
義章教迹義雲。
若言波若說三同觀淺法花者。
涅槃經中亦言。
此經出聲聞故名聲聞藏。
出辟支佛名緣覺藏。
出菩薩故名菩薩藏。
又師子中說十二緣。
下智觀故聲聞菩提。
中智觀故緣覺菩提。
上智觀故菩薩菩提。
上上智觀阿耨菩提。
彼經亦說三乘同觀。
應淺法華。
又勝鬘中說摩诃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及出世一切善法。
彼經亦應淺法華。
彼既是深。
大品同觀何為獨淺。
答言波若不破三乘淺法花者。
大品經中舍利弗問。
若都不退空複不異。
何故得有三乘差别。
不唯一乘。
須菩提答。
無二無三。
若聞不怖能得菩提。
此與法花無二無三。
其言何别。
而言非是破三歸一。
又龍樹雲。
當知波若于華手經法花經等無量經中最以為大。
雲何言淺。
若言波若不說佛性淺涅槃者。
經說佛性亦名波若波羅蜜亦名第一義空。
大品所說般若及空即是佛性。
雲何說言不明佛性。
又大品中宣說真如實際法性。
龍樹釋言。
法名涅槃。
不戲論法性名本分。
猶如黃石金性白石銀性。
一切衆生有涅槃性。
此與佛性有何差别而言不說。
佛性既齊。
淺深之言無宜辄施(文)(已上裡書)
玄。
大品呵二乘為癡狗者。
大品十五曰。
須菩提。
譬如狗不從大家求食反從作務者索如是須菩提。
當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
棄深般若波羅蜜而攀枝葉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
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玄。
淨名貶聲聞為敗根者。
淨名經不思議品曰。
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義解脫法門歎未曾有。
謂舍利弗。
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現衆色像非彼所見。
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
智者聞是。
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心。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
于此大乘已如敗種。
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皆應号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門者。
一切魔衆無如之何。
大迦葉說是語時。
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略述曰。
維摩經中。
大迦葉言。
塵勞之俦為如來種。
我等不複堪任發心。
譬知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複利。
聲聞諸結斷者亦爾。
于佛法中無所複益。
永不志願。
是故凡夫于佛法有反覆。
而聲聞無也。
僧肇注曰。
凡夫聞法能續佛種。
即為報恩有反覆也。
聲聞獨善其身。
不弘三寶于佛法為無反覆也。
挫折也。
貶猶墜也。
又貶滅也。
玄。
但在五時之說雖辨同歸未但常住者。
法華遊意曰。
問。
今明一乘為妙。
與舊何異。
答。
釋此經者凡有三說。
一雲。
此經雖辨一乘之因。
猶感無常之果。
是以文雲過去過塵沙未來倍上數。
又藥草喻品雲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
終歸于空者。
終灰身滅智入無餘涅槃。
故猶是無常。
至大涅槃方辨常住。
既是無常則應是粗。
但對前諸經未辨過去過塵沙未來倍上數。
故歎此經以為妙耳。
若望涅槃則猶是粗。
第二釋雲。
此經已辨于常猶未顯了。
但是覆相明常。
所以然者。
此經未除八倒。
不明四德。
但明壽命無窮。
故是覆相辨常。
至涅槃教方顯了辨常。
第三釋雲。
自小乘之教則辨無常覆相之說。
一切大乘經皆常住顯了無餘。
今總評此三說。
初釋是下根之人。
次釋是中根之人。
第三是上根人也。
所以然者。
初釋為謗法過甚深故是下根。
次說毀呰少輕稱為中根。
第三乃言究竟而封執成迷。
故是上人也。
此皆是就有所得中自開三品。
玄。
而天親之論釋法華初分有七處佛性之文者。
法華玄論第一曰。
晚見法華論。
明佛性義有七文。
今略引二文。
初釋方便品唯佛與佛究竟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者謂如來藏。
法身之體不變異故。
佛性亦名如來藏故雲隐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
大經雲。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
次第二文釋法師品雲知佛性水不遠得成三菩提。
智光略述釋之。
曰言七文者。
初文今此所引是也。
如來藏者。
衆生身内正因佛性。
即無二智之性。
雖言諸法實相而傍義耳。
勝鬘就隐顯時以為正因正果義也。
第二文雲。
二者同義。
以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
如經欲示衆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
法身平等者。
佛性法身更無差别故第三文雲。
三者身平等。
多寶如來已入涅槃後示現身。
自身他身法身平等無差别故。
如是三種無煩惱人。
染慢之心見彼此身所作差别。
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悉平等故。
第四文雲。
菩薩授記者。
如不輕品示現。
應知禮拜贊歎言。
我不輕汝汝等皆當作佛者。
示諸衆生皆有佛性故。
第五文雲。
三者法佛菩提。
謂如來藏性淨涅槃。
常恒清涼不變故。
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等。
第六文雲。
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者。
受持此經得佛性水。
成阿耨菩提故。
第七文雲。
畢竟知者。
決定知法界故。
言法界者。
名為法性。
彼法性者。
名為一切諸佛菩薩平等法身故。
平等法身者。
謂真如法身。
初地菩薩能證能入。
是故受持六十二億恒沙等佛名。
受持觀世音名字功德無差别也。
如來為諸煩惱之所隐覆不現前故。
名如來藏。
勝鬘經意。
如來藏與法身更無有二。
隻是隐顯之名。
望正道言。
未曾隐顯。
但于颠倒衆生不了為隐。
約緣了悟。
所以雲顯即名法身。
起信論中。
真如内熏衆生令厭欣等。
大經雲。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又密嚴經。
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
華嚴性起中。
一切衆生心中有無師智無相智等。
皆就真如本覺性得之智。
為出世法作正因也。
無我即生死義。
故我即是如來藏。
又無我謂二乘。
我即如來藏。
是名不颠倒也(已上)問。
如今玄釋者。
法華初分有七處佛性之文。
而略述解釋。
何前後兩段合數以為七文耶。
答。
(裡書雲)
七處佛性事。
華玄第一雲。
此經始末多有佛性之文。
方便品雲。
開佛知見使得清淨。
則是一文。
佛知見者。
謂佛性之異名。
衆生本有佛知見。
為煩惱覆故不清淨。
法華教起為開衆生有佛知見。
此則是佛性義。
若無佛性者教何所開耶(文)次下又雲。
晚見法華論明佛性義。
佛性義有七文。
今略引二文。
初釋方便品唯佛與佛究竟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者謂如來藏。
法身之體不變故。
佛性亦名如來藏。
故雲隐名如來藏顯名法身。
大經雲。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
次第二文釋法師品雲。
知佛性水不遠得成三菩提(文)法華遊意同之。
大乘玄第三一乘義雲。
法華論雲七處明正因性。
今略出四處。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者。
此明自性住佛性。
又雲同入法性。
此是佛性之異名。
又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論釋知見明佛性。
普賢菩薩及授惡人記。
有正因性故(文)準此等文思之。
言七處佛性者。
一方便品諸佛智慧(文)論名證甚深。
疏引勝鬘經。
如來藏自性清淨以釋之。
又大乘玄引文。
引此文故。
二方便品諸法實相(文)論名如來藏故。
花玄引此文故。
三方便品佛知見(文)論雲。
以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文)花玄引此文故。
四方便品諸法從本來(文)論雲。
于大乘谛中。
真如法界實際人無我我等(文)大乘玄引此文故。
五譬喻品我等同入法性(文)論雲。
以人無我法無我一切諸法平等故(文)大乘玄引此文故。
六法師品釋論文雲知佛性不遠(文)處處引此文故。
七不輕菩薩授惡人記。
論雲。
示諸衆生皆有佛性故(文)
問雲。
不輕品是後段之文也。
何故前段之七處佛性之數引之耶。
答。
論釋前段經文處。
釋七處佛性可得意也。
不輕品文三平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