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者。
彼經第三十五普賢菩薩所說偈文也。
所引全同。
述義曰。
四句為趣。
以非四句名為非趣。
而正道絕四句與非四句。
故雲遠離等。
故疏主釋曰。
夫正法性非有非無。
非亦有亦無。
非非有非非無。
故雲遠離一切趣。
裡書雲
正法性遠離事。
四論玄佛性義雲。
正法者正因佛性也(取意略抄)花嚴經第三十五卷性起品雲。
正法性遠離一切語言道。
一切趣非趣。
皆悉寂滅相。
一切諸如來。
境界亦如是。
遠離語言道。
不可為譬喻(文)(已上裡書)
玄。
肇公物不遷論雲等者。
元康師曰。
莊子雲。
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
遷徙也。
人謂物皆遷徙變易無常。
今明物本不遷。
當世各有言。
雖變常義仍合道。
故雲物不遷論也。
言觀方知彼去等者。
述義曰諸法本不生不滅故無去來。
又推假實為即為離。
從來無當。
畢竟空寂複無去來。
觀方知彼去者。
就俗谛言既至既去。
不至方者。
就真谛言不去不至。
何以故。
去義至義不同立故。
私曰。
如先有人有城邑。
得有所趣者。
法去者去處皆相因待知去。
故雲觀方知彼去也。
去即畢竟寂滅故雲去者不至方也。
裡書雲
中論疏第四雲。
如人靜坐直是人耳。
正動一足便名去者。
因此之動稱為去法。
亦名去業。
将步之前名為未去。
足動所經名為已去。
取其現動名為去。
餘步形此名為異去。
餘足之所履稱為去處。
然則衆緣和合虛受其名。
谛察之無一可得(文)仙光記雲。
餘步形此者。
當之足動名為正去。
取去已去等而名餘去(文)(已上裡書)
玄。
理教釋義者中以不中為義等者。
二谛章(中卷)曰。
第三就顯道釋義者。
明俗是不俗義。
真是不真義。
真俗不真俗義。
真俗不真俗即名義。
不真俗真俗即義名。
真俗不真俗教理。
不真俗真俗理教。
斯則名義理教中假橫豎也。
何處作如此說也解雲。
即如花嚴所明。
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
以達有不有故不有為有義。
達無不無故不無為無義。
亦如了達明無明二不二。
既達二即不二故不二為二義。
了達真俗不真俗故不真俗為真俗義也。
問。
何故明不真俗為真俗義耶。
解雲前明因緣橫義動。
今真俗不真俗豎義拔橫義動豎義拔。
故一家從來明假伏中斷義。
言假伏者。
真是俗義。
俗是真義。
伏彼自性也。
既知因緣真即知真不真。
知因緣俗即知俗不俗。
悟真俗不真俗自性永斷。
為是義故前橫伏今豎斷也。
論迹義曰。
二者豎論表理。
如俗表不俗。
不俗是俗家之所以。
故俗以不俗為義。
如真表不真。
不真是真家之所以。
故真以不真為義。
故金鼓經雲。
知有非有本性清淨。
故花嚴經雲。
若知有非有則能見如來。
故因教識理悟佛法身也。
準此可悉。
彼大乘玄因緣釋名為橫論顯發。
顯道釋稱言豎論表理。
四論玄二谛義曰。
豎論表理者。
真是不真為義。
俗是不俗為義。
故居士經雲。
五受陰洞達空是苦義。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此即以非苦釋苦。
不無常明無常也。
大經聖行品雲。
知苦非苦苦聖谛。
知集非集。
集聖谛等。
故言豎論表理。
二谛私記曰。
問。
第二門據相即義言。
俗以真為義等。
第三門亦約相即義言。
俗以不俗為義。
此二何異耶。
答。
第二相即橫約用門。
真與俗相即。
第三門相即豎據體用。
真俗與不真俗相即。
相即言雖同。
所望各異。
問。
但約用而相即。
通體用而相即。
所望各異。
爾雲何二門必用相即義耶。
答。
相即是不二異名。
若約因緣門者。
俗即真。
真即俗。
真俗不二故。
俗以真為義。
真以俗為義。
若約顯道門者。
真即不真。
俗即不俗。
真俗即不真俗。
理教中假不二。
故真以不真為義。
俗以不俗為義。
真俗以不真俗為義也。
又雲。
問。
第三門顯道釋義。
若言俗以不俗為義。
真以不真為義。
真俗以不真俗為義者。
亦得言教以理為義假以中為義等不。
答。
正得言爾也。
所以章雲。
真俗不真俗是名義。
不真俗真俗是義名。
不真俗真俗是理教。
真俗不真俗是教理。
斯即名義理教中假橫豎也(已上)
問。
若爾名與教是能诠。
義與理即所诠。
又假是不自義。
中即離邊。
既能所異。
不自離邊别。
何得言教以理為義假以中為義等耶。
答。
若名與義教與理異者。
不得名以義為義教以理為義。
中假橫豎亦爾。
而今名即義教即理。
假即中橫即豎。
故名名為名。
以義為義等耳。
裡書雲
理教釋義事。
大乘玄教迹義雲。
二者豎論表理。
如俗表不俗。
不俗是俗家之所以。
故俗以不俗為義。
如真表不真。
不真是真家之所以。
故真以不真為義(文)準此思。
以教表理。
故雲理教釋義也(已上裡書)
玄。
所言互相釋義者等者。
二谛章曰。
第二就因緣釋義者。
明俗真義真俗義。
何者。
俗非真則不俗。
真非俗則不真。
非真則不俗。
俗不礙真。
非俗則不真。
真不礙俗。
俗不礙真。
俗以真為義。
真不礙俗真以俗為義也。
今就何物義釋耶。
解雲。
對有礙有得就無礙無得釋。
若言俗浮虛義真真實義。
此是凡夫二乘有得解義。
今明菩薩無得無礙義。
故明俗是真義真是俗義也。
他家無此義。
他俗定俗。
真定真。
三假定俗不得真。
四忘定真不得俗。
真俗有礙聲聞解義。
今明真是俗義俗是真義。
真俗無礙菩薩解義也。
問。
何故作如此說耶。
解雲。
對彼自性明今因緣。
因緣動彼自性執故。
經雲。
前以定動。
後以智拔。
今前明因緣動彼性執。
後當拔之也。
○彼明浮虛定俗義。
真實定真義為是。
故今動搖已明俗是真義真是俗義也。
問。
若為俗是真義真是俗義。
空是色義色是空義耶。
解雲。
大品經中自釋彼經雲色即空空即色。
真即俗俗即真。
既雲真即俗。
真豈非俗義。
又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因緣生法即是有。
有既是空。
真豈非俗義。
○又義是名之所以。
真是俗之所以。
故真為俗義。
經雲。
欲令衆生深識第一義谛。
是故如來演說世谛。
既說世谛令識第一義谛者。
則俗為真名真為俗義也。
俗谛既然。
真亦爾也。
論迹義曰。
若為是橫論顯發。
如俗以何為義。
俗以真為義。
真以何為義真以俗為義。
故經雲。
欲令深識世谛故說第一。
欲令深識第一故說世谛。
今問個自是欲令深識世谛故說第一。
何謂真以俗為義。
個自是欲令深識第一故說世谛。
何謂俗以真為義耶。
今明何故說世谛。
隻為欲令識第一。
豈不是真以俗為義。
俗是真家之所以故。
真以俗為義。
何故說第一。
隻為欲令識世谛。
豈不是俗以真為義。
真是俗家之所以故。
俗以真為義也。
準此可悉。
四論玄同橫論顯發。
彼釋同論迹義。
故略不引。
二谛私記曰。
問。
第二因緣釋義門。
為但約相即義名真以俗為義。
俗以真為義耶。
若複約理教義。
得言俗以真為義等耶。
答。
亦有此義。
所以章文引大經雲說世谛者令識第一義之文。
而釋俗以真為義等義也。
問。
何以說俗令識真。
而言俗以真為義等耶。
答。
義者所以之義也。
說俗識真故真是俗之所以。
故真為俗義。
問。
何言真為俗所以俗為真所以耶。
答言真是俗之所以者。
為令識真故。
所以真是說俗之所以。
又說真之所以者。
為令識俗故。
所以俗是說真之所以。
是故雲真是俗義俗是真義。
問。
章文雲。
俗為真名。
真為俗義(已上)此意雲。
俗為能诠名教。
真為所诠義理也。
今何言義名所以耶。
答。
義之言可通二。
謂所以與所诠義理也。
章上下句各示一義耳。
言如經雲說世谛令識第一義谛等者。
私記曰。
又大經第十七梵行品雲。
欲令深識世谛故說第一義。
欲令深識第一義故說世谛。
依此文立因緣釋義(已上)此則如四論玄義說。
引之而檢經說。
無深識世谛等文。
準深識第一義等文釋之而已。
即涅槃十七曰。
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即第一義谛。
何以故。
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于世谛。
又令衆生得第一義谛。
若使衆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
諸佛終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