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世谛。
準此可知。
裡書雲
互相釋義事。
論迹義雲。
若為是橫論顯發。
如俗以何為義。
俗以真為義。
真以何為義。
真以俗為義(文)準此釋互指為義。
故雲互相釋義也(已上裡書)
玄四無方釋義者中以色為義等者。
二谛章曰。
第四節無方釋義者。
明俗以一切法為義。
人是俗義。
柱是俗義。
生死是俗義。
涅槃是俗義。
無方無礙故。
一切法皆是俗義也。
問。
何故明一切諸法皆是俗義耶。
解雲。
從前第三義生前第三義。
雲俗不俗義真不真義。
真俗悟不真俗。
此則悟無礙道。
既悟無礙道故有無礙用。
以得無礙用故。
所以以一切法為俗義也。
前則是從用入道。
今則從道出用也。
問。
若為得一切法并是俗義用耶。
且引例通。
汝家有别待通待義。
長短真俗因果待即别待。
長待不長俗待不俗。
此即通待義。
所以俗待不俗為通待者。
明除俗之外一切皆不俗。
故雲通待也。
一切法是不俗。
不俗待俗。
不俗既是俗義。
故一切即俗義也。
又泛簡待義。
從來雲長短待因果待瓶衣二果不得待。
今明瓶衣二果相待也。
問。
高下相傾有無相生可得待。
瓶衣二果雲何待耶。
反問。
汝是非得待不。
是瓶待非瓶不。
彼雲。
是非得待。
瓶待非瓶也。
若爾衣是非瓶。
非瓶既待瓶。
衣即待瓶也。
衣既待瓶則瓶衣因緣。
衣是瓶義。
瓶是衣義。
衣既是瓶義。
一切物皆是瓶義也。
又明。
一切法是俗義者。
就如義顯之。
色如。
一切法如。
色如即一切法如。
一切法即色。
舉譬如破僧佉大有與瓶一義。
為有瓶不異有即瓶。
有與萬法不異。
萬法亦即瓶。
今亦爾。
如與俗不異。
俗即如。
如與一切法不異。
一切法即俗。
何以故。
體如故也。
花嚴何意雲一念無量劫無量劫一念耶。
體道故如此。
何者。
一念即是道。
無量劫亦是道。
故無量劫即一念。
何以故。
無礙道故。
體無礙道故得無礙用。
一念無量劫。
無量劫一念。
無量劫一念非一念。
一念無量劫非無量劫。
非一念非無量劫。
而一念無量劫。
此中橫豎無礙具足。
故經雲。
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也(已上)
二谛私記曰。
第四無方釋義。
前第三門即悟無礙道故。
今于此第四門示起無方用。
所以雲真以一切法為義。
俗以一切法為義也。
問。
言無礙道又言無方用者。
是何等義耶。
答。
非真非俗不二之理是無礙道。
不二之理通融而無彼此隔礙。
故名無礙也。
不二之理虛通故名道。
證此無礙道故所起之用無有定方。
故稱無方用也。
問。
言無礙道無方用者可爾。
何言證無礙道而起無方用故俗以一切法為義耶。
答。
既證無礙體故。
所起之用亦無礙。
用亦無礙故。
一法即一切法。
一切法即一法。
是故俗以一切法為義。
真亦以一切法為義也。
問。
何故體無礙道。
而所起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耶。
答。
非真非俗中道之理非一非一切。
中道之理非一非一切。
而于一緣成一。
于一切緣成一切。
于一緣成一。
是一切之成一。
于一切緣成一切。
是一之成一切。
一切成一是一即一切。
一成一切是一切即一。
所以一俗即以一切法為義。
一真即以一切法為義(已上)
裡書雲
大品疏第一雲。
四者無方釋。
大以空為義。
大以有為義。
乃至以瓶衣等為義。
然此語大通漫。
今問。
大以一切萬法瓶衣為義。
此法都有相關義作此釋。
而都不相關故作此釋。
解雲。
此亦相關故。
花嚴雲。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也。
問。
相品雲。
一切法隻是一法。
一法隻是一切法。
何故爾。
一切法隻是一如。
隻一如為一切法。
故是相關得相待相類也(文)花嚴經第五四谛品雲。
文殊師利菩薩偈雲。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展轉生非實。
智者無所畏(文)四論玄第五。
十地義雲。
若無方假論之。
無柱不是者。
故一微塵中有無量法。
故一毛孔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也。
故花嚴經雲。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如是展轉生非真實。
智者無所畏(文)四論玄第九。
二智義雲。
一從無量生。
無量從一生。
故言展轉生。
一為無量故一非實。
無量為一故無量非實。
一無量非無量。
無量一則非一。
是則非一非無量。
智者解了故無所畏也(文)又雲。
地攝兩論等。
一是真如一也。
無量者二義。
一理起性萬用無量。
二于真如上起妄用也。
論師雲。
一是真谛。
無量是世谛。
非一故也。
今明不一不多。
而一而多。
故一為多。
多為一也(文)(已上裡書)
問。
四種釋次第雲何。
答。
二谛章曰。
然此四義次第不得前後。
何者。
第一就世俗以釋義。
俗浮虛義。
風俗義。
且随情釋也。
第二漸深明俗真義真俗義也。
第三從真俗入不真俗。
從用入道。
第四悟道竟從道起用次第相生也。
就真俗釋第四義。
例一切因果人法等皆爾也(已上)
二谛私記曰。
問。
何故有如是次第耶。
答。
初門示自性義。
次門示因緣義。
而伏自性執。
第三門斷前門所伏執而令悟無礙道。
第四門示既證無礙道故起無方用。
所以有如是次第也。
問。
何故初門名為自性。
次門稱因緣等耶。
答。
初門雲俗定是浮虛義。
真定之真實義。
所以是自性義。
次門明真是俗義。
俗是真義時。
即前俗是定俗。
真是真實執所伏。
所以雲第二門明因緣義也。
既知因緣真俗故悟真不真俗不俗。
永斷前所伏之執而證非真非俗中道理。
所以雲第三門永斷所伏執而證無礙道也。
既證無礙道故有無方用。
故一法即一切法。
一切法即一法。
所以俗一法以一切法為義。
真一法亦以一切法為義。
所以雲第四門從無礙道起無方用也(已上)
問。
章既釋四義次第。
不得前後。
而何處雲解釋次第不同耶。
答。
其不同何問。
今玄列次第如文。
論迹義略有三種。
一者橫論顯發。
二者豎論表理。
三者依名釋義。
此即因緣顯道依名之次第也。
此等皆違章次第焉。
章列依名因緣顯道無方。
終結雲然此四義次第不得前後等。
次第不同大旨如此。
有何意耶。
答。
古來義雲。
依義次第列之者皆須如章。
今玄并論迹等非依義次第列。
此若依義次第不可與章異。
一義如此。
若又會者。
或有從因緣用入道機。
或有從依名直入道機。
又依名此世間法。
後三此出世法。
故列依名于前。
又有依名同出世法。
而體道上用義。
故置依名于後。
列次不同。
皆非無所以。
如此思準。
二谛義曰。
若如他釋。
俗以浮虛為義。
真以真固為名。
世是隔别為義。
第一莫過為義。
此是随名釋義。
非是以義釋名。
若爾可謂世間諸法者有字無義。
今明俗以不俗為義。
真以不真為義。
若具足論之。
應以非俗非不俗遣四句為俗義。
但今對他浮虛是俗義。
今明不俗為義。
是名出世法者。
有字有義。
世間出世次第準此可知。
裡書雲
大品疏第一雲。
一者依名釋。
二者豎釋。
三者橫釋。
四者無方釋(取意)與今玄次第同也(已上裡書)
玄。
所言一中者一道清淨更無二道者。
八不義初引華嚴經曰。
文殊法常爾。
一切無畏人。
一道出生死。
更無異趣也。
二谛義及重牒八不曰。
名為圓中。
大乘正法一切皆實故也。
故疏第二曰。
具足真俗非真俗。
義乃圓正。
述義曰。
言一道者。
一切聖人所遊之路更無異趣。
故名一道。
亦名一乘。
無萬有差别義為一。
所履為道。
道以能通為義。
雖能滅除一切煩惱。
出煩惱外而不離諸煩惱。
無所不遍故稱能通。
言清淨者離諸見義。
謂了悟諸見解脫無二無别本來寂靜。
以如此義故為不二。
裡書雲
四論玄第一初章中假義雲。
問。
若一切衆生共行一道故無二者。
經那雲三乘各道耶。
答。
道未曾是三。
但随緣說三耳。
如大經雲。
觀中道者有三種。
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
上智觀者得佛無上菩提。
此是同觀一中道。
而得悟自有淺深。
菩提未曾是多種。
亦如十地。
正道未曾十。
但約三義說十地階差不同(文)(已上裡書)
玄。
所言二中者等者。
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