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七

首頁
    要曰。

    此二中者。

    又是體中用中為二也。

    此料簡意者。

    約二谛門分體用時者。

    真谛為體。

    俗谛為用。

    即一假一中之廢立故。

     玄。

    所言四中者謂對偏中等者。

    中論序疏曰。

    但中有三。

    一者對斷常之偏明中。

    此是對偏中。

    二者盡偏中立于中名。

    欲盡于偏病故名盡偏中。

    又一意。

    隻為偏病盡得有于中也。

    問。

    盡偏對偏及絕待。

    此三何異。

    答。

    玄意已明。

    今重略叙。

    對偏中者。

    此約所诠之理對破偏病。

    故名為中。

    盡偏中者。

    蓋是洗淨斷常故。

    強名為中。

    雖盡于偏而有于中。

    如經雲。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斷二常。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絕待中者。

    凡有二種。

    一者如涅槃雲。

    有小涅槃有大涅槃。

    小涅槃者待苦說樂。

    大涅槃者絕此苦樂乃名大樂。

    此之絕待猶是待義。

    二者此絕待涅槃不可說其苦樂。

    不知何以美之。

    強名為樂乃稱大樂。

    方是絕待樂也。

    中義亦爾。

    須深見此意。

     問。

    獨空與絕待中何異。

    答。

    人多不體獨空之旨。

    但依智度論文。

    十八空是對有明空。

    稱相待空。

    非空非有無所因待。

    稱為獨空。

    今謂。

    蓋是一種方言。

    尋獨空意不然。

    以本來畢竟無所有唯有實相法性。

    故稱為獨。

    正宗爾也。

    攝大乘論雲真如獨故。

    亦同此意問。

    何故此獨作空名說耶。

    答。

    以畢竟無一切患累有法故稱為空。

    又大集雲。

    不可說故無相貌故。

    名為空也。

    法花經雲終歸于空。

    義亦如是。

     裡書雲 涅槃經第二十五師子吼品雲。

    善男子。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文)(已上裡書) 玄。

    故此論雲若無有始終等者。

    中論第二卷破本際品。

    問曰。

    無本際經說衆生往來生死本際不可得。

    是中說有衆生有生死。

    以何因緣故而作是說。

    答曰。

    大聖之所說。

    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

    亦複無有終。

    佛所言說無不是實。

    說生死無始。

    何以故。

    生死初後不可得。

    是故言無始無終。

    汝謂若無初後應有中者是亦不然。

    何以故。

    若無有始終。

    中當雲何有。

    是故于此中先後共亦無。

    因中後故有初。

    因初中故有後。

    若無初無後。

    雲何有中。

    生死中無初中後。

    是故說先後共不可得。

    疏釋曰。

    品開為二。

    前問次答。

    初引經。

    次問論主。

    ○是中說有衆生有生死。

    第二外人引佛經難論主。

    經說有衆生者有人也。

    有生死者有法也。

    以何因緣而作是說者。

    疑經有衆生有生死何故無本際。

    答曰為二。

    初破無生死本際。

    第二末後兩偈例破無一切法本際。

    初為二。

    一破無生死始終中間。

    是故于此中下。

    第二破無生死。

    就初又二。

    前偈明無始終。

    次半偈辨無中間。

    上半明無始。

    下半辨無終。

    此則是申佛經明無始。

    以破外人計生死有始。

    即是破本際義。

    第二半偈破中間易知。

    即是破中義。

    本對偏病。

    是故有中。

    若無二邊。

    何中可得。

    如是生死涅槃真之與妄。

    義皆例然。

    準此可知。

     問。

    中實中與中假中相對辨時。

    以今四中雲何可配屬耶。

    答。

    前三中約中實内明之。

    第四成假中即當中假之中。

    如就成假中分别單複疏密等。

    皆此意也。

    問。

    其中實義與中假義相對辨相何。

    答。

    中論疏第二問雲。

    八不是無畏之中心。

    方等要觀。

    文既重出。

    豈非繁哉。

    答此問雲。

    二周明八不者。

    極有深緻。

    今略述六牒。

    其第一義雲。

    初牒八不明中實義。

    次牒八不明中假義。

    初明中實者。

    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

    皆是生滅斷常一異來出。

    障中道正觀故。

    命初宜洗之。

    以求其生滅不得故雲不生不滅。

    乃至來出亦然。

    所以此為中實者。

    計有如此生滅斷常。

    悉是虛妄。

    實無此颠倒。

    橫謂生滅斷常。

    故名為實。

    以橫謂有此生滅斷常。

    故是偏邪。

    無如此生滅斷常。

    故名為中。

    所以初牒八不明中實義。

    次重牒八不明中假者。

    既破洗有所得生滅斷常畢竟無遺。

    始得辨假名因緣二谛。

    此假名因緣二谛能通不二中道。

    是故中假義具足。

    記釋曰。

    所以名此為中實者等者。

    睿師序雲。

    以中為名。

    照其實也。

    碩法師遊意雲。

    中是實為義。

    正為義也。

    今此處文虛實相對。

    中偏相對。

    ○計有如此生滅等者。

    約外人名為虛。

    實無此颠倒等者。

    約論主名為實也。

    以橫謂有此生滅等者。

    約外人為偏邪。

    無如此生滅斷常等者。

    約論主名為中也。

    今檢有疏雲。

    若能了知此等八計。

    畢竟都無。

    名之為實。

    名之為中。

    若言有八者即為虛為偏。

    無此等計強名為實為中。

    何但八計。

    凡有所計。

    一切皆無名之為實。

    謂橫洗二十七條。

    豎淨五句。

    畢竟清淨強名為中。

     次重牒八不等者。

    碩法師遊竟雲。

    若是中實中即假前中。

    若是中假中即是轉假明中。

    假有無非有無也。

    即是假後中。

    此即中實義與中假中相對而言。

    有疏雲。

    言中假者。

    既破如此等計。

    便謂無二谛故。

    次明中假義。

    無汝所計性有無。

    有如來假名因緣有無。

    洗彼性有無盡。

    顯如來假有假無。

    還令悟識中道如佛無異。

    故四依出世。

    當知是大乘二啟閻浮(已上)問。

    以今四中約四重階分别之者。

    其相雲何。

    答。

    前三中約第一階中實。

    委明三種。

    第四成假中。

    此第四階體中也。

    第二第三階用中。

    此假之上不自離邊二義。

    合為成假之假也。

    問。

    以今此四中約假前中與假後中相對明之者。

    其相雲何。

    答。

    前三中假前中。

    第四成假中此假後中也。

    問。

    假前中假後中者其相雲何。

    答。

    疏六條中第二義雲。

    二者前牒八不。

    即是假前中義。

    未辨于假前破此性生滅有無不可得。

    故言非有非無稱中道。

    次重牒八不。

    得辨而有而無。

    而有而無即是假說有無。

    名中後假。

    假有無豈是有無。

    故假有無非有無。

    名為中道。

    謂假後中。

    故再牒八不義乃圓備。

    又初牒八不。

    是破無不圓。

    後重牒。

    八不中無不備。

     裡書雲 絕待中成假中事。

    私雲。

    絕待中與成假中者。

    一體義分也。

    謂絕有無用入體時。

    謂絕待中也。

    謂從複假入複中也。

    亦名因緣表中也。

    從體出假名成假中也。

    謂從複中出複假也。

    如非有無假說有無也。

    猶能能可尋之。

    四論玄第一中假義雲。

    興皇大師辨中假亦無量。

    但要者或開三種中。

    有時開四種中也。

    假亦然也。

    三種者。

    一者對偏中。

    二盡偏中。

    三者絕待中。

    四種者。

    三如前。

    第四明成假中也。

    對偏中者。

    如内學禀佛二谛教。

    則空有成斷常二見迷辟于中。

    如百論三外道中。

    亦如開善二谛義明三種等。

    有所得家中故。

    論主說不生不滅中道。

    對破彼偏執則為說正中義故。

    對偏明中也。

    盡偏中者。

    盡淨于偏。

    名之為盡淨中也。

    何者。

    明唯直辨中。

    對偏而已。

    複須洗除此偏盡淨乃得名中。

    故言盡偏明中也。

    絕待中者。

    亦名實相中也。

    不從對偏為名。

    亦不從盡淨為目。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四句五句所不可得。

    強秤歎立中名。

    以顯正法實相義也。

    又中本對偏。

    偏病既去。

    中亦不留。

    非偏非中。

    不知何以美之。

    強名為中。

    故名為絕待中也。

    問。

    若絕中名為中。

    亦應絕待名為待耶。

    答。

    待不待絕不絕是一例。

    絕中無複中。

    名為絕中。

    絕待無複待。

    名為絕待也。

    成假中亦名接斷中也。

    成假中者。

    絕本對不絕。

    不絕是假。

    所以第四明成假中也。

    明中道實非有非無。

    因此非有非無得起有無。

    以中成假故名成假中也。

    佛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說有無為顯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是中。

    因此中起假也。

    接斷中者。

    中偏既去謂絕斷。

    作解沈空。

    故接起假名中。

    故名接斷中也。

    此即治病中也。

    又藏公雲。

    論主破外道。

    外道心無所安。

    成斷見求○覓法。

    論主将佛二谛接斷。

    亦得接斷二谛。

    是百論意也。

    中論直诤佛二谛回生滅心。

    向無所得心故不别二谛來接。

    故不名接斷。

    若生滅心去。

    無所得心接不無此義也。

    問。

    接斷中之中。

    是能接為中。

    是所接為中耶。

    答。

    外人既被破心無所安。

    泛沒在空。

    佛正教有無二谛能接之。

    二谛為中亦得。

    又實相之中沒在。

    從所沒中為中亦得。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