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欲界非想地心志微劣故無無漏。
若依成實。
非想雖無增觀無漏非無順舊遊觀無漏。
故彼論說。
入滅盡定時。
必從非想無漏心入。
餘同毗昙。
若依大乘。
無漏遍在一切地中。
雲何得知非想亦有。
如龍樹說。
雲何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
是為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
明是無漏(文)
苦集理事。
義章四谛義雲。
若依毗昙。
苦集有二。
一粗二細。
○就粗以論。
苦集及道一向别體。
若據細辨。
苦集同體。
道谛不同。
相狀如何。
一念有為從前集起義說為苦。
即此有為能生于後義說為集。
其猶世人望父為子望子為父。
是故苦集一向同體。
道是無漏。
不同前二(文)(已上裡書)
玄。
論文直言離有離無等。
彼論有無品第二十三曰。
離有離無名聖中道。
玄。
而論師雲中道有三等者。
中論疏第一曰。
問。
雲何學佛教人三中不成。
答。
他雲。
實法滅故不常。
假名相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名世谛中道。
今謂。
不常猶是斷。
不斷猶是常。
唯見斷常。
何中之有。
又言。
因中未有果事故言非有。
有得果之理故言非無。
非有非無為世谛中道。
考而論之。
非有猶是無。
非無猶是有。
亦無中矣。
又雲。
真谛四絕故名為中。
今請問之。
為有四絕之理。
為無此理耶。
若有四絕之理則名為有。
不得秤中。
若無四絕之理則無真谛。
亦非中矣。
彼二谛合明中道者。
謂非真非俗中為中道。
是亦不然。
非真猶是俗。
非俗猶是真。
還是二谛更無别中。
以此推之三中不成。
述義曰。
他雲實法滅故不常等者。
成實義雲。
實法謂五陰。
五陰是念念生滅故。
前念後念名為實法滅故。
不常者以有為法一念不住故。
前念實法滅處。
後念實法相續不斷也。
大義記假名實法義雲。
假名實法者。
謂三種假名七實法也。
三假名者。
因成相續相待也。
七實法者。
五塵及心無作也。
又雲。
真谛四絕故名為中者。
名玄第六舉成實義雲。
三假有為世谛。
三假空為真谛。
即三假而四忘故。
有不自有。
即四忘而常三假。
故空不自空(已上)三假如前。
四忘謂絕四句之名也。
若有四絕之理等者。
此作自語相違難。
謂若有此四絕之理即名有句。
汝何上絕四故名作有。
○若無四絕之理等者。
此作自教相違難。
謂若無此四絕之理者。
即智無所會。
凡不可成聖。
何汝宗雲會真成聖故非無耶。
彼二谛合明中道等者。
碩法師雲。
如俗即真故非有真即俗故非無。
所以二谛合明中道亦非有非無也。
又道松師大乘中道義出開善義雲。
二谛者以不二中道為體。
而無别非真非俗法為二谛體。
直是真谛非有非無不非真俗二谛合明中道故。
不用非真非俗中道為二谛體。
而言中道為體者。
以真谛是無名無相四忘之理故雲中道。
還是真谛。
故彼序雲。
二谛者一真不二之理。
而非非真俗二理為一中道故為二谛體也。
有時雲。
非真非俗者互望為論。
以俗是非真故雲非真。
以真是非俗故雲非俗。
非非真俗為非真非俗也。
碩法師疏曰。
即世所行亦雲有三種中道。
彼雲。
實法滅故不常。
假名相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名為世谛中道。
今謂不爾。
不常猶是斷。
不斷猶是常。
何中之有也。
又彼雲。
真谛四絕故非有。
不妨會真成聖故非無。
所以真谛中道。
所言非有非無即不生不滅也。
今謂不爾。
汝真谛四句絕故是無。
會真成聖故是有。
隻是有無。
有中道。
彼雲。
俗即真故非有。
真即俗故非無。
即非真非俗中道。
今謂不爾。
非真猶是俗。
非俗猶是真。
還是二谛更無别中。
均正師十二卷章八不義曰。
成實師解八不不同。
一雲。
八不并是真谛。
中道亦是真谛。
二雲。
不生不滅是中道。
即是真谛。
不有不無中道。
餘六不是俗谛中道。
準此等釋可悉。
玄。
如攝大乘論師明非安立谛等者。
二谛義大意門曰。
問。
何故作此四重二谛耶。
答。
對毗昙事理二谛明第一重空有二谛(乃至)四者大乘師複言。
三性是俗。
三無性性非安立谛為真谛故。
今明。
汝依他分别二真實不二是安立谛。
非二非不二三無性非安立谛。
皆是我俗谛。
言忘慮絕方是真谛。
文含多義。
後文當釋。
後攝法門又雲。
九者約相待門明得失。
問。
此對治何人耶。
答。
為學攝論人不執三性存三無性理。
三性者。
依他分别真實。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
為識所分别故言分别性(六塵由分别顯現故是分别性。
七識分中所取是五塵。
能取是法塵攝故。
與六塵為分别性亦不相違)依他性者。
本識為種子所依。
故名依地(本識中持諸種子生一切法。
皆是因緣生。
從其種子皆屬本識。
故言唯以本識為依他性。
餘非因緣生。
但妄情所現法。
并是分别性。
以因緣生義邊屬阿梨耶故)真實性者。
二無我真如。
三無性者知塵無相。
故言分别無相性。
依他無生性者。
知本識無生故言無生性。
知無我理無性故真實無生性。
三論雲無性法亦無。
他家不遣三無性。
今論遣三無性。
故言皆得相待也。
淨名玄第六曰。
為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不取三性。
存三無性理。
三性謂依他性分别性真實性。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
以為識所分别名分别性。
依他性者。
心識依六塵及梨耶本識起為依他性。
真實性者。
即是涅槃。
故名為三性。
三無性者。
知六塵無相可得名無相性。
六塵無相故。
六識無生名無生性。
無相無生乃是真實性。
但塵識虛妄既無真實性亦不遺。
無性性故。
用此以為妙極。
今對此故。
中論雲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已上)
問。
二谛章以本識為種子所依名依他性。
淨名玄心識依六塵及本識起為依他性。
雲何相違耶答應是學彼論者有異義也。
又可謂因緣生法名依他性故。
能生所生并是依他。
然至極論。
七識并是本識變異。
皆屬梨耶。
故二谛章唯論本識。
然淨名玄文且論因緣所生法。
其相顯故。
但明諸識種子所生耳。
故二文亦不違也。
裡書雲
三性事。
攝論第六雲。
若談識體。
從種子生。
自屬依他性(文)又雲。
一識從種子生。
是依他(文)是二文以心識為依他性也。
又攝論第二卷雲。
阿梨耶識是依他性。
餘一切法是分别性(文)此文分明以第八識為依他也。
攝論第五雲。
于依他性中。
以别道理成立為三性。
○何者。
别義說為依他。
從熏習種子生系屬他故(文)攝論第八雲。
若菩薩見名自性假說至别假說唯分别為體。
得入分别無相性。
若菩薩但見亂識無六種相。
此亂識體不成故不可說。
因緣不成故不可說有生死。
此中分别既無。
言說亦不可得。
則入依他無性。
若菩薩見此二義有無無所有則入三無性。
非安立谛(文)同論第十一雲。
一切佛法以無所得為性。
此是正說。
由三無性不可定說有無故。
雖以無得為性。
亦有能得義。
若離佛法不能得了别所對治惑。
不能安立能對治道故(文)十二門論疏上雲。
因緣生是依他性前有自性則分别性也。
言依他性者。
果依于因故也(文)大乘止觀下雲。
所言總明三性者。
謂出障真如及佛淨德悉名真實性。
在障之真與染和合名阿梨耶識。
此即是依他性。
六識七識妄相分别悉名分别性(文)又雲。
更有一義。
以明三性就心體平等名。
真實性。
心體為染淨所系。
依随染淨二法名依他性。
所現虛相果報名分别性。
又複更有一義。
就依他性中分别為三性。
一者淨分。
謂在染之真即名真實性。
二者不淨分。
謂染法習氣種子及虛相果報。
即是分别性。
二性和合無二即是依他性也(文)(已上裡書)
玄。
義本者以無住為體中等者。
文義要引今文雲。
今正義以無住為體。
此是合門。
于無住中開出真俗為用中。
即是開門。
用分真俗故名開也。
私曰。
教以中為義。
其義中以體中為本。
故雲義本等。
又今正義故雲義本欤。
問。
大乘玄論迹義曰。
言悟入者。
教辨真俗。
緣悟不真不俗。
教說因果。
緣悟不因不果。
其餘例然。
故因教悟理。
悟理故了教。
教是理門(已上)若爾以不真不俗不因不果為無住體中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