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四

首頁
    。

    斷相續時滅(文)中論疏第十雲。

    成論師雲。

    有餘滅二心。

    無餘滅空心。

    故滅三心名滅谛(文)同疏記第八(本)雲。

    言成論師雲等者。

    述義解雲。

    有餘滅二心者。

    有餘涅槃時滅假實二心也。

    無餘滅空心者無餘涅槃時滅無漏智。

    以灰身滅智故。

    今案。

    聰法師成論章第四雲。

    滅三種心名為滅谛。

    又雲。

    一明三心滅。

    論言為心滅滅谛。

    謂假名心法心空心。

    一等四執。

    執為我心名假名。

    或執實法五陰心名實法。

    或緣泥洹心名為空心。

    二或是所治。

    空心為能治。

    所治是因患。

    能治是果患。

    故對舉三心以明滅谛。

    準之可知。

     四谛平等事。

    四論玄第十成壞義雲。

    論師釋論宗有二家義。

    一者法雲格法師釋此論宗。

    雖辨四谛為宗。

    而四谛有二種。

    一方便假名四谛。

    二正觀平等四谛。

    今此論正。

    用平等四谛為宗。

    類如涅槃經。

    雖雙明因果而用果當其宗矣。

    今論亦爾。

    具明二種四谛。

    正用空平等四谛為其宗。

    故法師雲。

    論主以四谛平等為本。

    言迹中不顯也。

    二者今諸大德并雲。

    方便假有四谛為論宗也。

    故阿含經雖明彌勒成佛記。

    而未說菩薩行故。

    今此經廣明菩薩行。

    故知初教未明大乘菩薩行。

    故方便四谛為宗也。

    問。

    此論見四谛平等得道。

    何不以空平等四谛為宗耶。

    答。

    彼舊雲。

    非無此義。

    但非三藏教意。

    論主正申初教也。

    故論主造論大意自明言。

    正解三藏中實義故正申初教。

    初教既以方便四谛為宗。

    故論宗還以方便四谛為宗。

    而論滅谛聚中雲唯見一谛得道。

    此意破毗昙一枝義。

    非論之正宗也(略抄)中論疏第十雲。

    成論者雲。

    四谛平等即是涅槃。

    大品盛有此說(文)同述義下雲。

    大品盛有此說者。

    彼經第三十八卷末。

    佛言。

    須菩提。

    是四聖谛平等故。

    我說即是涅槃(文)同疏記第八(末)雲。

    聰章初卷雲。

    第一大意者。

    佛說四谛。

    蓋是法輪之始。

    化聲聞法凡有二意。

    一逼引要門。

    二入空勝诠。

    此有近遠。

    遠者為除三惑先調其心。

    近者令四谛平等入第一義空也。

    令四谛平等者即有兩義。

    一從苦谛入空。

    謂以無常等拆法作不有不無觀。

    則入第一義空。

    四谛一時平等。

    二者相待入空。

    謂苦不自生由集而有。

    既無自性苦則非苦。

    苦既非真集則不有。

    苦除為滅。

    苦既不實滅則為空。

    由滅空故道亦不真。

    如此相待觀門入第一義空。

    準之可悉(文)大品經第二十九差别品雲。

    佛告須菩提。

    非苦聖谛得度亦非苦智。

    乃至非道聖谛得度亦非道智。

    須菩提。

    是四聖谛平等故。

    我說即是涅槃。

    不以苦聖谛不以集滅道聖谛。

    不以苦智不以集滅道智得涅槃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行等是四聖谛平等相。

    須菩提。

    若無苦無苦智。

    無集無集智。

    無滅無滅智。

    無道無道智。

    是名四聖谛平等相。

    複次須菩提。

    是四聖谛如不異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

    有佛無佛法相常住。

    為不诳不失故(文)(已上裡書) 玄。

    一者小乘拆法明空者。

    述義曰。

    以慧分拆知人法二空。

    既五陰和合成人。

    為色陰是人耶。

    為受陰是人耶。

    如此推求都無有人。

    乃知人空。

    其知法空者如細色成粗色刹那成念。

    粗色無自體故空。

    刹那成念亦如此。

    求六十刹那為一念。

    故得知法空。

    所以聲聞觀因成假。

    緣覺觀相續假也(已上) 問。

    細色既存。

    刹那猶在。

    何名法空。

    答。

    苦無常等互相緣集故。

    細色等亦空。

    又成論曰。

    滅三種心名為滅谛。

    謂假名心(準論假名有二。

    一者假人。

    二者假法。

    執此名故名假名心。

    )實法心(謂五陰細相名色二法。

    執此為實名實法心)空心(即能空智體也)問。

    雲何滅此三心。

    答。

    假名心或以多門因緣智滅。

    或以思惟因緣智滅。

    實法心在暖等位。

    以空智滅。

    空心入無餘涅樂斷相續時滅。

    中論疏曰。

    成論師雲。

    有餘滅二心。

    無餘滅空心。

    故滅三心名滅谛。

     玄。

    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說不空等者。

    中論疏曰。

    五者小乘人但見虛妄不生。

    不見中道佛性無生。

    故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不行中道。

    大乘則異之見虛妄不生。

    又見中道佛性無生也。

    謂二乘但見生死空。

    不見大涅槃不空。

    故雲但見等。

     言故涅槃經雲等者。

    彼具文曰。

    智者見空及不空。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謂大涅槃。

    見一切空不見不空。

    不名中道。

    中道者名為佛性。

    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

    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

    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

    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問。

    中道佛性者其相雲何。

    答。

    涅槃經曰。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者名為智慧。

    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

    祖師釋曰。

    以第一義空為佛性。

    此第一義即是正觀。

    正觀能盡一切斷常虛妄。

    故名空。

    若有一毫虛妄不盡此即不空。

    正觀即不生。

    以能盡一切煩惱轉倒故正觀即生。

    故名第一義空。

    此第一義空即是佛性。

    此是以空為佛性。

    又是離義。

    又涅槃果果性。

    言第一義空名為智慧者。

    以正觀盡煩惱虛妄故。

    即名為智慧。

    是以有為佛性。

    又是得義。

    又菩提果性。

    此兩句相成。

    以智慧淨照故斷常虛妄即空。

    亦以虛妄煩惱盡故智慧方淨照也。

    煩惱等本未曾生今即無滅。

    以本無生故不見不空。

    以今亦無滅故不見空。

    故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也。

    非空非不空故名為第一義空。

    智慧亦爾。

    不見智與不智名為智慧。

     (裡書雲) 涅槃經第二十五師子吼品雲。

    智者見空及不空(文)涅槃疏第十六雲。

    若是見空見不空。

    此是正名為中道。

    若但見空不見不空。

    此則偏故不名中道。

    若餘時以兩非為中道。

    今明此猶是偏。

    兩非對兩是。

    今時兩非者則是偏。

    非是中道。

    今此中明中者。

    空有具足故是中。

    但有空而無有故是偏。

    偏故不行中道。

    不行中道故不見佛性。

    乃至我無我兩皆爾(文)(已上裡書) 玄。

    四者小乘名為但空謂但住于空等者。

    智論三十七曰。

    空相應有二種。

    一但空。

    二不可得空。

    以但空堕二乘地。

    以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

    即無處可堕。

    複有二種空。

    一者無方便空堕二乘地。

    二者有方便空即無所堕。

    直至阿耨菩提。

     (裡書雲) 大品疏第三雲。

    不可得空者是無所得空也(文)大乘玄二智義雲。

    二乘不知空亦複空。

    以空為妙極故名但空。

    所以證空菩薩知空亦空。

    名不可得空。

    故不證空即能涉有。

    故名為權(文)又雲。

    問。

    于空無著。

    于空不證。

    有何異耶。

    答。

    二乘入空不存四句。

    但是不着而不能不證。

    菩薩入空既無可存。

    又即能涉有。

    故名不證。

    問。

    二乘菩薩入空同無所依。

    何故聲聞住空。

    菩薩不證。

    答。

    二乘以空為妙極。

    依此無依。

    是故住空。

    菩薩不以空為妙極。

    知空亦空。

    名不可得空。

    不依此無依故能不證。

    如大品雲。

    行亦不受等(文)大品遊意雲。

    一往開者。

    小乘是但。

    大乘是不但。

    何者。

    小乘是為淺行人說四谛因果法門。

    名為但也。

    大教為大士開不住法門。

    以示諸法無迹。

    為不但也(文)(已上裡書) 玄。

    格優降第七等者。

    智論三十七曰。

    舍利弗欲以須陀洹同得解脫故與諸佛菩薩等。

    而佛不聽。

    譬如以毛孔之空與虛空等。

    淨名玄雲。

    二乘得小空如毛孔空。

    菩薩得空廣遍如十方空。

    問。

    空有何大小耶。

    答。

    二乘爾能别相不一一知諸法空。

    但總相知十二入空。

    故名為小。

    菩薩能别相知一切法相。

    謂粗細大小淺深法。

    然後知其是空。

    故空廣大。

    述義曰。

    如阿含雲。

    二乘不知赤鹽白鹽。

    問他方知。

    餘物亦爾。

    又大品雲。

    菩薩名一切種智。

    以别别知諸法故。

    二乘名一切智。

    唯總知諸法故。

    是知二乘有小分方便智。

    唯就自行以總相知因緣假法智。

    而無他方便智也。

    粗細等者。

    若就教法。

    小乘教粗。

    大乘教細。

    大小例之。

    大乘所說之理大故能顯教法亦大。

    小乘反之。

    淺深亦例。

    小乘法淺。

    大乘法深。

    若就事法。

    四微是細。

    柱等是粗。

    廣明如名記第三卷也。

     玄法華信解品雲四大聲聞自述取得空(雲雲)等者。

    彼經具說曰。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衆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于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複志願。

    而自于法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疏釋曰。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下合第九陶練小心譬。

    就文為二。

    初明保小故不欣大因。

    二明保小不樂大果。

    所以但明此二者。

    大品已後諸方等經陶練小心。

    凡有二種。

    一者以大因陶練。

    二以大果陶練。

    故今但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