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四

首頁
    二種也。

    初文為二。

    前明不欣大因。

    次二偈解釋也。

    問。

    何以知此文是合陶練小譬耶。

    答。

    前章明為他說大乘。

    今文辨從他聞大。

    故知是付财之後諸大乘教也。

    所以者何下二偈釋不欣大也。

    空無大小者。

    此是成論人聲聞空也。

    成論師不體此意。

    謂是探明大乘。

    蓋是小乘教中自有二說。

    毗昙悟人空但得其淺。

    成論悟法空則得其深也。

     問。

    成論亦辨法空與大乘何異。

    答。

    略有四異。

    一者大乘明人法本性空。

    小乘明拆法空。

    是大乘是真空。

    小乘非真空。

    故方便品雲。

    小乘涅槃非是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大乘涅槃方是真滅。

    滅谛即是空。

    滅既有真僞。

    空亦然也。

    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空。

    空義即短。

    大乘明三界内外皆空。

    空義即長。

    三者小乘人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大乘人具見空與不空。

    故名中道。

    以空無諸累不可言有。

    有于衆德不可言無。

    非有非無即中道。

    四者小乘人入空則失有。

    出有則失空。

    是故取舍行心斷常二見。

    中論雲。

    若有所受法。

    則堕于斷常。

    當知所受法。

    若常若無常。

    大乘人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故即有而常空。

    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即空而常有。

    故不堕斷常名中道觀。

     問。

    大乘何位得并觀耶。

    答。

    成論師雲。

    六地未并。

    七地學并。

    八地真并。

    而璎珞經雲初地已并者。

    成實師釋雲。

    凡夫著有。

    二乘沈空。

    今初地對此故雲并耳。

    其實未并。

    雖言八地并。

    然照空之智終自四絕。

    鑒有之智萬像不同。

    空有恒異。

    何由并耶。

    今明初心去即習并。

    至後并義方成。

    随位辨之。

     我等長夜下第二聞佛果德不生欣樂。

    就文為二。

    初一行正明不欣果德。

    次三行釋執小故不欣大。

    三行複開三意。

    初半偈謂小是究竟與佛德齊。

    故不欣大。

    次一行半所作已竟。

    故不欣大。

    第三一行明報恩已畢故不欣大。

    依教得果是法供養。

    前二明所作已辨。

    此序報恩已畢故不進求也。

     問。

    陶練小心譬之意何耶。

    答。

    經曰。

    複經少時。

    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

    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雲雲)疏雲。

    複經少時下第九陶練小心譬。

    所以須此譬地者。

    二乘聞大品既不悟。

    何因緣故至法華便解耶。

    故須明大品已後諸方等經陶練其心。

    令稍鄙小心漸欣大道。

    至于法華方得取悟也。

    父知子心漸以通泰下。

    第十委屬定業譬。

    就文為三。

    一父知子大志譬。

    二正委付家業譬。

    三領解歡喜譬。

    初有二句。

    第一句明大機動也。

    自鄙先心下第二句明小執移。

    異上付财中有二一不取大二不舍小也。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下。

    第二正說法華。

    準此可知矣。

    雖此偈迦葉所說。

    四人同意故雲四大聲聞也。

     (裡書雲) 實法空事。

    四論玄第一雲。

    成論等明十二假十一實法。

    此為有。

    十二假者。

    四大五根衆生及井河也。

    十一實者。

    五塵四無為及心無作也(文) 小乘内不明生死即畢竟空事。

    中論疏記第四(本)雲。

    智度論第十九雲。

    複次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

    何以故。

    智慧不深入諸法故。

    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

    智慧深入諸法故。

    如佛告須菩提。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色空。

    空即是受想行識。

    空即是涅槃(疑脫涅槃二字)即是空。

    惠影師雲。

    此意明小乘經中既都無此義。

    故二乘所行道品非摩诃衍。

    今日所明菩薩智慧深入諸法。

    解知世間即是涅槃色即是空。

    何況三十七而獨是小乘法。

    此中明菩薩摩诃薩諸法不實故無性。

    無性故即空。

    空故不可得。

    不可得故清涼不變。

    清涼不變故常。

    常故即是涅槃。

    不破于色始得是空。

    即色是空。

    不除世間始得出世間。

    出世間實相即是涅槃。

    此是性淨涅槃。

    據其體實為語也。

    本來自淨不假修習然後始淨。

    若據德為言則名方便。

    方便淨體即是性淨(文) 寶窟下(本)雲。

    唯知四谛因緣假有無性之空。

    此成論宗也(文)華玄略述第三(末)雲。

    相與無相義即相違。

    何言說諸相者無相。

    答。

    諸法實性離相離性。

    離性故随因緣成諸相。

    離相故同一無相。

    相及無相雖複二義。

    體即無二。

    相是無相中相。

    無相是相中無相。

    如此相即無相。

    無相即相。

    譬如空中鳥迹與空差别亦無差别。

    此亦如是(文)彌勒經遊意雲。

    第一明因行。

    經與論不同。

    如摩德楞伽藏經雲。

    于一一地中經百千大劫。

    方成一地之行。

    不數軟根者也。

    若如大智論。

    迦旃延子雲。

    三阿僧祇劫修習果行也。

    問曰。

    迦旃延子申半教。

    而辨菩薩積劫解行者。

    何謂半教。

    則是大乘滿教也。

    答。

    亦難知之。

    但有傍有正。

    迦旃延雖正明小教。

    而傍明大乘滿教菩薩行何妨也。

    如成實論雲。

    正解三藏中實義。

    而不妨彼論大小。

    利業品雲。

    檀等六波羅蜜得阿耨三菩提果也(文) 涅槃經第二十四德王品雲。

    若依聲聞。

    言不見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破戒邪見。

    若依如是大涅槃經。

    不見惠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持戒正見(文)(北本經文也)中論仙光記下卷雲。

    此有二義。

    一者聲聞不知實相。

    以不知實相心而言無布施。

    名破戒邪見。

    二者放生是布施。

    若無布施即不持不殺戒。

    故名破戒邪見(文)(已上裡書) 玄。

    秦弘始七年天竺有刹利等者。

    序疏曰。

    秦弘始七年。

    天竺刹利泛舶至長安。

    聞羅什門徒三千解大乘之教。

    以中百二論咨而驗之。

    羅什因為剖拆。

    刹利乃頂受絕歎不能已。

    已白雲。

    跋荼阇梨當以此明振晖天竺。

    何因蘊此摩尼乃在邊地。

    又雲。

    羲和鸾辔蘊明于無目之地。

    甚可恨也。

    夜光之寶鬻珍于田父之客。

    甚可惜也。

    此刹利述天竺論師呵諸小乘人。

    歎羅什雲。

    我在天竺聞。

    諸論師深怪。

    罽賓小乘學者自美其師。

    以為比方如朗月之照。

    其師是鸠摩羅陀造日出論。

    又自彌帝戾已後罕有其比。

    天竺論師呵雲。

    偏悟小才。

    非此喻也。

    若是□止那國鸠摩羅耆婆法師以當此喻。

    無所愧也。

    何故羅什如朗日之照無所愧。

    以其善解中百故。

     (裡書雲) 刹利事。

    維摩疏第二雲。

    羅什雲。

    刹利胡音含二義。

    一言忍辱。

    二言瞋恚。

    言此人有大力勢。

    能大瞋恚忍受苦痛。

    剛強難伏。

    因以為姓也。

    釋肇曰。

    刹利王者種也。

    此言田主。

    劫初人食地味。

    轉食自然粳米。

    後人情漸僞各有封殖。

    遂立有德處平分田。

    此王者之始。

    故相承為名(文)智度論第八十八雲。

    如罽賓國彌帝隸菩薩手細缦。

    其父惡以為怪。

    以刀割之。

    言我子何緣如鳥(文)彌勒經遊意雲。

    彌勒者亦名彌帝禮。

    或名彌帝隸也(文)(已上裡書) 玄。

    爰至齊司徒文宣王等者。

    南山曰。

    昔齊文宣王撰在家布薩儀。

    元照釋曰。

    齊即南齊蕭子良。

    生封竟陵王。

    死谥文宣王。

    允堪曰。

    第一生在齊名僧護。

    第二生在梁名僧祐。

    竟陵文宣王請講。

    聽衆八百。

    白黑徒一萬一千餘人。

    第三生南山道宣是也。

     (裡書雲) 司徒事。

    周禮地官司徒曰。

    乃立地官司徒。

    使師其屬而掌邦教。

    以佐王安優邦國(優亦安也)尚書舜典曰。

    帝曰。

    契。

    百姓不親。

    五品不遜(五品五常遜順也)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五常之教務在寬也)周禮曰。

    大司徒之職。

    以五禮防萬民之僞。

    而教之中。

    禮所以節止民之侈僞使其行得中。

    名玄略述第一(本)雲。

    其三公者。

    一人尉公主領天下萬姓。

    二司徒公主領刀仗兵器。

    三司空公主領日月曆數。

    然即大尉公當大政大臣。

    三公之名有種種說(文)維摩斷簡雲。

    齊者時。

    司徒者官。

    竟陵者所得封。

    文宣王字(文)(已上裡書) 玄。

    每感嘉瑞者。

    經音義曰。

    嘉瑞上賈遐反。

    下時惴反。

    爾雅雲。

    嘉善也。

    美也。

    蒼颉篇瑞應也信也。

    言有善美之德。

    即應之以信瑞也。

    齊竟陵王内傳曰。

    王得熱病夜中再死。

    夢見金像手灌神湯。

    因遂平複也。

     玄。

    為履道之津涯正法之樞鍵者。

    津謂水渡也。

    涯即水際畔也。

    元照曰。

    津是水濟。

    度生死津。

    允堪曰。

    津者水可渡處也。

    書傳雲。

    涉渡水曰津。

    以出家五衆欲渡生死之流。

    悉以戒舟為津渡也。

    南山曰。

    然涯之一字世濫者多。

    或山下安涯則山邊險處。

    若水右安涯則水邊畔際。

    今喻海界不可兼山。

    發揮曰。

    山下安涯。

    爾雅釋文五衛反。

    即山崖也。

    釋名雲。

    山邊曰涯。

    水右安涯。

    釋文魚佳反。

    旁通魚奇反。

    凡水邊曰垂曰涯曰幹曰漬曰濱。

    言樞鍵者。

    元照曰。

    樞即門樞。

    亦取要義。

    又釋關鍵曰。

    關即是門。

    鍵謂鎖鑰。

    城邑宅舍用此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