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疏文义要第十(私抄)

首頁
    即是後文五種戒。

    謂菩薩根本業清淨戒如文(等文)後文五種戒。

    是三聚戒。

    開合别。

    非是在家五戒也。

     問。

    五篇七聚戒者。

    必是聲聞戒行欤。

    答。

    若小乘人持是。

    小乘戒。

    若菩薩持。

    即大乘戒也。

    問。

    五篇七聚。

    但是出家戒。

    而經雲比丘比丘尼。

    大師判為聲聞衆也。

    故知。

    出家出家戒。

    是聲聞戒耶。

    答。

    一雲。

    比丘比丘尼。

    是聲聞。

    然菩薩行同彼出家也。

    一雲。

    比丘總統大小。

    通在家出家。

    小乘極果。

    偏是出家。

    為簡大小故。

    于小乘。

    且雲出家比丘比丘尼也。

     涅槃疏四雲(四依菩薩作四果)舊雲。

    釋迦法中。

    無别菩薩僧。

    若出家即入聲聞類中。

    今菩薩何意出家○解雲。

    以其内有深解故。

    能弘宣大乘。

    同聲聞形服故。

    廣持戒律。

    所以須同羅漢(文第七卷文同之) 伽耶山頂經。

    四種發心事。

     法花提婆品疏雲。

    于刹那頃。

    發菩提心。

    得成佛者。

    迦耶山頂經。

    明有四種發心。

    一初發心。

    謂入初地。

    二行發心。

    二地至七地。

    三不退發心。

    謂八地九地。

    四一生補處發心。

    謂第十地。

    龍女發心成佛。

    是第四義也。

    然十信菩薩。

    亦能八相成道。

    位不可知也(文)(新撰疏同之。

    久速疾義可有也) 問。

    龍女發心。

    是第四發心者。

    不得顯法花速疾力。

    所以然者。

    設非經力。

    菩薩從一生補處。

    速至佛果故耶。

    答。

    夫速疾者。

    是頓悟義。

    而宗家意。

    一切菩薩。

    并是漸悟。

    四論玄判嘉祥雲。

    必是漸入。

    無有頓悟(雲雲)而言經力速疾成佛者。

    凡言速疾。

    乃有多意。

    一者方便示現速疾成佛(如疏雲速方便龍女刹那成佛)(四句如文)二者正觀一念成佛。

    如中論疏雲。

    階級之無階。

    唯一念無生(具如文)三者對二乘道于佛道。

    迂回稽留。

    一乘菩薩。

    無有留難。

    直至道場。

    故名速疾。

    四者九地已還。

    聞見佛性。

    十地眼見。

    眼見以上。

    乃名發心。

    發心即成佛。

    如大智論神通。

    神通乘仁王般若經。

    金剛頂皆名為伏等。

    據此文也。

    今此經。

    有速疾力者。

    正對二乘迂回稽留。

    一念決定。

    方名疾得。

    為顯此義。

    借文寄相。

    是故多意。

    相成一緻也。

     問經雲。

    于刹那頃。

    發菩提心。

    須臾之間。

    便成正覺(雲雲)此則凡夫。

    速至一生補處。

    應是頓悟。

    何必是善耶。

    答就究竟果。

    唯取一生補處。

    故知。

    非頓。

    若從凡地。

    速至一生補處。

    何妨前三發心。

    速得成佛。

    而但别取一生補處耶。

    然疏文少有隐事。

    至統略文。

    彌顯也(猶以速成因果力。

    可雲之。

    如法花抄之) 統略下雲(提婆品)依迦耶山頂經。

    明四種發心。

    一初發心。

    謂初地。

    以初證聖者。

    名初發心。

    二行發心。

    從二地至七地。

    更修諸行。

    名行發心。

    三不退轉發心。

    八地以上。

    免于三退。

    名不退發心。

    四一生輔處發心。

    謂十地終心。

    龍女若實成佛。

    則是後發心。

    若應成佛道前三也(文)着許實行者速者。

    何言實成佛。

    則後發心耶。

    後者則第四一生補處也。

    若應成佛。

    通前三也者。

    前三猶是始。

    從初地上。

    然十信菩薩。

    亦能八相成道。

    故知。

    非唯通前三亦通三十心及十信也。

     今案雲。

    今宗實行。

    唯許超劫。

    不許頓覺。

    又後案雲。

    亦可有頓悟。

    四論玄文難依之。

     貞元入藏錄雲。

     文殊師利問菩薩經一卷(七枚)伽耶山頂經一卷(十七枚)象頭精舍經一卷(九枚隋譯)大乘迦耶山頂經一卷(九枚) 彌勒所問經論第二雲。

    問雲○若初菩薩摩诃薩遠離一切寸治之法。

    得畢竟不退轉阿耨○菩提者。

    以何義故。

    文殊師利問菩薩經中。

    說初發心能過聲聞地。

    第二行發心。

    能過辟支佛地。

    第三不退發心。

    過不定地。

    第四一生補處心。

    安住定地。

    答曰。

    彼經中依勝進地。

    依遠離所治法。

    依上上地。

    說過不定。

    是故此說不違彼經○于初地中。

    斷菩提心相違因。

    謂身見等。

    一切煩惱。

    以得成就。

    深心等之修行。

    畢竟遠離。

    是菩提心因故。

    乃至八地中。

    得勝進遠中。

    遠離寸治法。

    名為過不定地。

    安住定地。

    以寸治法等故○又言過不定地者。

    求佛菩薩大涅槃心。

    未斷絕故。

    所起諸行。

    功用疲惓。

    名不定因。

    是故八地已上。

    始言過不定地。

    ○又得畢竟菩提心。

    因緣具足和合○若菩薩成就深心。

    畢竟不退。

    得大悲心。

    ○故言初發心時過聲聞地。

    第二發心過辟支佛地者。

    辟支佛人。

    勝聲聞人。

    畢竟不為他心。

    乃至若菩薩初觀察法性。

    上上觀。

    無生法忍地。

    ○皆悉能過聲聞辟支佛地○第三發心。

    過不定地者。

    于初地中。

    離不定因。

    得定因故。

    所有生心。

    過不定地。

    故言第三發心過不定地。

    第四發心。

    安住定地者。

    二地已上。

    遠離一切所治之法。

    是故安住畢竟定地。

    故言發心安住定地(文) 此論所引。

    文殊師利問菩薩經者。

    即嘉祥所引。

    伽耶山頂經也。

    說處。

    請主。

    立名雖異。

    彼此所引經。

    是一經也。

     問。

    伽耶山頂經。

    四種發心。

    分别菩薩。

    地位方何。

    答。

    如法花疏分别。

    問彌勒問論雲。

    不退發心。

    為初地。

    第四發心是二地已上(雲雲)大師所釋。

    違西天論藏如何。

    答。

    如經說多含多義。

    天親猶依一途(如八生一生菩薩等也)況所餘末代論師。

    豈必餘用哉(作者未詳之論文。

    引天親等說)有義雲。

    論八地過不定地。

    為不退發心。

    此是正意。

    而言初地為不退。

    二地已上。

    為第四發心者。

    示前位中亦有相似功德。

    而就實論。

    遠中之遠。

    八地為不退。

    十地為一生也。

    今雲。

    論有二釋。

    初意八地為不退。

    餘不分明。

    準理準疏。

    可配屬之。

    自又得畢竟菩提心因緣已下。

    為第二釋。

    初地為不退。

    二地已上。

    為一生補處也。

     經有二意。

    引文可知之。

     伽耶山頂經雲。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月淨光德天子)諸菩薩摩诃薩。

    有四種心。

    能成就因發心(經雲種子芽莖果)複次初發心。

    如月始生。

    第二行發心。

    如月五日。

    第三不退發心。

    如月十日。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

    如月十四日。

    如來智惠。

    如月十五日。

    複次天子。

    初發心能過聲聞地。

    第二行發心。

    能過辟支佛地。

    第三不退發心。

    能過不定地。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

    安住定地。

    ○複次○初發心從因生。

    第二行發心從智生。

    第三不退發心從斷生第四一生補處從果生(雲雲)有十餘。

    複次。

     又雲。

    複有二種道。

    ○智道者。

    從初地乃至七地。

    斷道者。

    謂從八地。

    乃至十地(雲雲)七地前為智道。

    第二發心。

    八地已上。

    為斷道。

    當第三發。

    但于智道之初。

    開出初發心。

    但于智道之初。

    開出初發心。

    于斷道之終。

    開出第四發心。

    故成四種之發心也。

     大乘伽耶山頂經雲。

    何等為四。

    者初發心。

    二者解行住發心。

    三者不退發心。

    四者一生補處發心(雲雲)初發心。

    為田中下種。

    故知種性地。

    第二名解行住。

    明知種性及與解行。

    說為初二。

    即以初地已上。

    為第三第四。

    彌勒問論。

    亦作此說。

    故知經中。

    總說四心次相生。

    然義兼通。

    論作二解。

    故法花疏。

    不違論文。

     大集經第二雲。

    菩薩有四種。

    一者初發菩薩之心。

    二者修行菩薩道。

    三者堅固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