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疏文义要第十(私抄)

首頁
    盡度一切(乃至)複次諸佛從初發心。

    乃至法盡。

    于其中間。

    所有功德。

    皆是作法。

    有量有量。

    初有後有。

    故所度衆生。

    亦應有量(等文)問。

    一佛盡度一切衆生者。

    可有何過耶。

    答。

    論雲。

    若爾餘佛則無所度。

    是則未來佛。

    為斷佛種(雲雲) 問。

    若盡被廣。

    則有無盡佛。

    又設無未來佛何過。

    以一切衆生悉得度故。

    何故雲斷佛種耶(人皆為此難以為難義。

    時人未有能通之)答。

    有通雲。

    衆生得脫。

    法有無量先後差。

    不可一佛之世盡度脫之。

    此義決定。

    于此義中。

    假設而言設一佛盡度一切。

    則無後佛。

    以無後佛可度者故。

    無有佛不度衆生故也。

    此約義勢而言。

    非理實說也。

    今言不爾。

    此約實義(雲雲)雲何若一佛于一切衆生。

    為能化者。

    則一切衆生。

    得脫雖有。

    先後差别。

    唯屬一佛。

    不假餘佛。

    餘佛則無所可度者。

    無起度衆生願行。

    即無大悲。

    不發心菩提心。

    菩提心是佛種子。

    世間無有發心菩提心者。

    故斷佛種也。

    問。

    一佛度一切。

    皆當發菩提心。

    何斷佛種。

    若不發心。

    則非度一切。

    何雲一佛度一切衆生耶。

    答。

    一佛令一切得樂即四無量義也非必令衆得佛果也。

    世間之樂。

    三乘出世之樂。

    但名樂也。

    若許一切。

    普為一切衆生與樂者則有無(乃至)一人。

    發救一切衆生之願也。

     起信論雲。

    差别緣者。

    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

    從初發意始求道時。

    乃至得佛。

    于中若見若念聞。

    ○平等緣者。

    一切諸佛菩薩。

    皆願度一切衆生。

    自然熏習。

    恒常不舍。

    以因體智力故。

    随度見聞。

    而現作業(雲雲) 唯識論第十雲。

    諸有情類。

    無始時來。

    種姓法爾。

    更相系屬。

    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

    故所化生。

    有共不共。

    多佛久住世間。

    各事劬勞。

    實為益。

    一佛能益一切生故(文) 法爾系屬。

    雖非今家所用。

    而共不共之理。

    義勢相法耳。

     法華義疏第四雲(釋佛種從緣起)種子有三。

    一以一乘教為種子。

    故譬喻品雲。

    斷佛種故。

    即破教也。

    二以菩提心為種子。

    華嚴經雲。

    下佛種子。

    于衆生田。

    生正覺芽。

    三以如來藏佛性。

    為種子。

    ○佛種者。

    即是無所得菩提心。

    為佛種子也。

    ○一乘教。

    即發菩提心緣也(雲雲) 問。

    藥草品疏雲。

    釋未度者。

    今度木也。

    故肇師雲。

    結僧那于始心。

    終大悲以趣難。

    即同此文意也。

    璎珞經明約四谛立四弘誓願。

    未度苦海。

    願令度之。

    故雲未度者今度(等文)當世人以之衆生無邊誓願度等。

    為四弘願。

    可尋本文。

     大論第九雲。

    釋迦佛在十方說法。

    亦不能盡度一切衆生。

    随有邊故。

    則無未來世佛故。

    然衆生不盡以是故。

    應更有餘佛(文) 又雲。

    佛為斷此三苦。

    令得三乘。

    故出世(雲雲) 九十一雲。

    既自作佛。

    而以三乘。

    度脫衆生(雲雲)準此等。

    約三乘化導故。

    且假說耳。

     統略下雲。

    如燈明佛及迦葉佛。

    不說涅槃也(文) 雲迦葉佛時雖有涅槃。

    以人根利。

    不須說之(文) 授記事 問。

    授記凡有幾種耶。

    答。

    四種授記(雲雲)花玄第七。

    授記義雲。

    次明四種授記。

    出首楞嚴經。

    猶未見經。

    本可更看經文揀之。

    及釋論。

    一未發心授記。

    二發心授記。

    三不現前授記。

    亦名密授記。

    四現前授記(雲雲) 又雲。

    未發心授記有二種。

    一者昔是具縛衆生。

    都未預五乘善所攝。

    而佛懸記其未來成三乘果。

    如釋論鴿事。

    未來八萬大劫。

    猶受鴿身。

    後過無數劫。

    乃舍鴿身。

    方得人身。

    發行行。

    得辟支佛也(雲雲)二者輕毛位。

    猶名未發。

    具如本文。

     問。

    辟支佛。

    但學因緣得道。

    又無十地本。

    而本論雲。

    發心願佛。

    于三阿僧祇劫。

    修行六度。

    十地滿已。

    方得作佛。

    度無量衆已入涅槃(取意)今何雲得辟支佛耶。

    答(雲雲)舊來雲。

    應是文謬。

    不可言辟支佛。

    有人雲。

    成三乘果故。

    引釋論顯大菩提果。

    言得辟支佛者。

    舉中乘。

    略無聲聞果也。

    又雲。

    依同性經。

    緣覺亦有十地等(雲雲)此皆不可辄用之。

    具如法華抄。

    今且雲應有别本論(雖無别證。

    而傍文多本不同。

    如我年二十九等也) 百緣經三雲。

    小兒發願。

    來世成正覺。

    度衆生。

    如佛無異。

    佛即記○過三阿僧祇劫。

    成辟支佛廣度衆生(雲雲)此卷名辟支佛品。

    又明光從頂入。

    然律獨光覺事。

    光眉間入(雲雲) 問。

    佛與記聲聞者。

    為實成佛故記之。

    為當何耶。

     問。

    付受記不同。

    亦可有自授記他受記不同耶。

    答(雲雲)有經中雲(文殊師利刹莊住中卷文不空譯)虛空王偈雲(文殊本事也)我今自授記成佛。

    不應疑(文) 毛道衆生釋 金剛般若疏第□雲(釋凡夫者。

    如來說非凡夫)論經具足雲。

    須菩提。

    凡夫生者。

    如來說非生。

    是名毛道凡夫生。

    ○問。

    論經何故雲毛道凡夫耶。

    答。

    愚癡不解一毛端聖法故也(文) 花玄略述第一雲。

    凡夫者。

    或言小兒别生。

    有論雲小兒凡夫。

    梵言婆羅必栗托仡那。

    此雲愚異生也。

    但起我見。

    不生無漏故。

    又雲嬰兒凡夫(雲雲)者。

    義譯也。

    然案梵語。

    毛言縛羅。

    愚言婆羅。

    但毛與愚其音相濫。

    緻有斯謬。

    或言毛道凡夫。

    或言毛頭凡夫。

    皆謬也(雲雲) 調達造逆先後事 花玄第九雲。

    釋論雲。

    ○父王即敕國中豪貴子等。

    應盡資身并令出家。

    調達于時入道。

    而無信心。

    但欲學通。

    不欲求道。

    得通已後。

    遂便失之。

    求徒衆。

    佛不許之。

    于是遂造逆罪。

    初則破僧。

    以化戒人。

    不得破僧。

    故知。

    前未犯餘罪。

    而前破僧。

    破僧已後。

    次推微壓佛。

    金剛神以杵拟石。

    石破傷佛大指出血。

    故次出佛身血。

    花色比丘尼。

    眼出血而死。

    故次殺羅漢。

    具三逆罪。

    次第如是也。

    此中釋調達造逆次第。

    與律中明不異也(文)今且雲不異者。

    正可有異欤。

     論第十四雲(度千二百比丘也已)提婆達多。

    出家學道。

    誦六萬法藏。

    精進修行。

    滿十二年。

    ○。

     求學神通。

    不為說。

    舍利弗等。

    五百皆不說。

     是時阿難。

    未得他心智殺其兄故。

    如佛所言以授。

    ○生心破僧得五百弟子。

     僧還和合。

    便生惡心。

    而出佛身血。

    如是等廣說如論文也。

     義章五逆義雲(淨影)雜心雲。

    先破僧。

    後出血。

    律中說。

    先出血。

    後破僧。

    而釋雲。

    并是聖言。

    難定是非。

    若欲和會。

    律中所說。

    就最初者出血無後犯。

    故得破僧。

    雜心所論。

    據彼後時所信者。

    語若先出血。

    不得破僧(雲雲) 問。

    就最初等者。

    意何。

    答。

    先德傳雲。

    付出血罪。

    有加行根本。

    出血加行在破僧先。

    故雲律中處說。

    就最初者。

    最初即是加行異名也。

    而作出血僧後。

    故雲雜心所論據彼後時所信者。

    語謂就出血根本。

    故雲後時不作。

    根本故雲後時名所信者也。

    又一說雲。

    出血之事。

    在破僧先。

    五百新學。

    初不知之。

    破僧已後。

    方乃知之。

    故律依初事論。

    約後知之。

    今謂于一出血事。

    有犯無犯别也。

    若未制戒前。

    作即無犯。

    若制戒已。

    作即有犯。

    雜據制戒之先。

    作出血者。

    各據一義說之。

    故不相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