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迦有兩名。
盧舍那釋迦。
盧舍那名普遍淨。
乃是功德之名。
釋迦性名。
又土性。
見者不同。
有二佛故。
舍那在淨土說法。
釋迦在穢土說法。
故約見者。
修者為報佛。
短者化佛(雲雲)
名玄七雲。
依釋論意。
明華嚴為大菩薩說。
小乘不聞。
淨名等通為大小淺深人說。
故二乘得聞。
即華嚴明不思議事深(雲雲)
今案。
法華猶化二乘故應淺。
華嚴又同為菩薩故。
應無異(決之)
裡書雲
華玄三雲。
○華嚴任道平正。
無所行奪。
究竟圓滿。
望前諸教。
謂根本法輪(般若法華涅槃三部)皆是釋迦屈曲為緣。
故深隐說法(雲雲)
言望前諸教者。
上明般若法華涅槃三部宗趣已。
故雲爾。
既而華嚴為究竟。
亦名根本。
法華為屈曲為緣。
亦為深隐。
準此二經。
非無淺深。
今案。
準波若法華。
相對三意。
此亦有三義。
一者華嚴是勝。
任道平正故。
二者法華是勝。
二乘根熟。
同入佛惠。
一道顯了故。
三者無别。
二經同明一乘法故。
可具悉之(已上裡書)
問。
華嚴經意。
唯辨一乘欤。
為當何。
答。
設爾何過。
問。
二俱有失。
若唯明一乘真實者。
彼經雲。
大藥王樹。
二處不生。
二乘之人。
不生菩提心。
又入法界品。
二乘如聾啞。
未入法界。
故知。
非唯一乘也。
若非唯一乘者。
華嚴是根本法輪。
直說一道清淨之旨。
何存三乘差别。
若未廢二乘者。
與大品淨名等。
有何失耶。
答。
且明二義。
一義雲。
專明一乘。
傍兼方便也
一義雲。
既明一乘。
故無存方便二乘也。
問。
先付初義。
何通根本法輪之難耶。
答。
正直辨一道清淨故。
為根本法輪。
不遮傍存方便二乘也。
問。
付後義。
何通大藥王樹等難耶。
答。
彼約執小不生菩提心。
不妨回心得菩提。
如法華經難。
明一切皆當作佛。
而謗大乘人。
無數劫中。
不得作佛。
譬如深水火坑。
不能生樹。
火滅水竭。
不妨生芽也(此是大綱當臨文決之)
花玄三雲(破化師)又難言。
淨名大品。
未明二乘作佛。
亦未顯實者。
華嚴雲。
大藥王樹。
根不生二處。
謂深水火坑。
既言二乘不生菩提心。
若爾。
華嚴應未顯實也。
又華嚴法界品。
明二乘未入法界。
法華已明入一乘。
然一乘法界。
是異名耳。
豈可言華嚴未明二乘作佛故。
顯實亦未足耶。
問。
何故華嚴未明二乘作佛耶。
答。
華嚴多是初成道時。
二乘根緣未熟故。
說其未得成佛。
如淨名大品之時。
二乘根緣未熟故。
未開權。
諸菩薩道緣已熟。
故已顯實也(雲雲)
先兼方便者。
依此文立也。
既類大品淨名雲未開權。
故雖顯實究竟。
而未開權也。
若立華嚴唯顯真實者。
大品淨名。
有二乘故。
未開權。
華嚴未有二乘故未開權。
此即未開權略同。
故為例耳。
然經說大藥王樹譬者。
不對二乘人說。
但對菩薩說。
執小之者。
于此時中。
不能發大心。
以大小相違故。
良以未有二乘人故。
直對大人說此言耳。
又入法界品。
五百聲聞。
未聞華嚴教。
不如大品等聞而住小。
又大乘人。
唯知一乘。
但見聲聞。
于此位中。
不能入法界故。
于華嚴不同方便也
名玄七雲。
次就聲聞。
開二種四句。
一顯教菩薩非密化。
二乘即華嚴教是也。
初成道時。
大機已熟。
故顯教之會。
無二乘衆。
又大機未熟故。
不密化二乘○(般若淨名顯教菩薩密化二乘餘二句略之如文)次約開覆。
明四句。
一正顯真實。
傍開方便。
即華嚴為諸菩薩說大法門。
謂正顯真實。
亦令菩薩傍識小教。
故傍開方便。
故賢首品雲(六十經第七卷)或示聲聞小乘門。
或現緣覺中乘門。
或現無上大乘門。
性起品。
又廣明先化菩薩次及二乘。
譬如日出前照高山後及平地。
皆是傍開小方便也。
二者正隐真實。
正開方便。
即鹿苑教門。
○三正顯真實。
傍閉方便。
即般若淨名教也。
○未明三乘是方便故。
傍閉方便。
開覆四句者。
可見第四句(雲雲)第四句應是正顯真實正開方便法華也
法華統略雲。
頓非漸是華嚴教也(雲雲)
今依此等文。
華嚴經。
正顯真實。
于方便門。
唯是開而非閉。
故知。
無有存方便乘。
故正可雲開方便門而無閉方便門也。
若依先義者。
開覆四句。
是一往義也。
所以然者。
般若亦有開方便門。
即後分般若也。
然為成四句故。
但雲傍閉方便。
準知華嚴雖亦少有閉方便門。
但舉開方便義也
難。
般若華嚴。
俱有開閉二義。
何故華嚴偏為開方便耶。
答。
般若且約前分經為傍閉方便。
為對此故。
華嚴唯舉開方便也。
又難。
華嚴唯是根本一乘。
純教菩薩。
二乘雖未悟之。
不見聞其事。
不可開華嚴教。
又設見聞者。
咨受大法。
何言有閉方便門耶。
答。
此義甚難。
然試通之。
若正論華嚴。
可無閉方便。
以彼七會二乘不在座。
初道成時。
未有聲聞。
故後時雖在。
亦無見聞機故。
設有見聞者。
咨受大法故。
由此等義。
唯為顯真實義。
又雲開方便。
不雲閉方便門也。
然于法華玄中。
雲未開權者。
亦有小乘人。
傳聞盧舍那不思義境界。
自知鄙劣。
不親見聞。
故亦有未開權義也
名玄七雲。
問。
若爾何故。
入法界品。
明身子與六千眷屬得見文殊耶。
答。
就事而言。
承佛力故見。
任力即不見。
又前明始迷故不見。
後标終悟故得見。
○法界既後時說。
即小執漸移。
大機動。
是故在座。
複即見聞。
○上來就實行聲聞。
作此釋之。
今次就權行聲聞釋。
○華嚴本是教菩薩法。
而二乘在座。
有若盲聾。
○一欲顯菩薩道高。
二乘行劣。
今菩薩進求大道不退取小乘二令小乘人。
自鄙劣。
舍小求大故。
身子與六千眷屬。
承佛神力即見文殊。
咨受大法。
即是其事(文)
此釋第八會五百聲聞在會座也
見此文。
權行之者。
令諸實行。
小乘人等。
傳聞此事。
令其舍小求大。
準知。
亦有傳聞。
而機未動者。
為此小乘亦有閉方便也。
雖有二義。
此義應勝
問。
付十門二教。
且頓漸二教者。
雲何分别之耶。
答。
教迹章。
但列其名。
不分别之。
然準傍文。
有二義。
一雲。
即是大小半滿異名。
餘二藏等。
皆是大小乘異名。
此亦應爾。
一雲。
準法華疏。
别有頓漸二教義也
天親涅槃論雲。
半字者漸教。
滿字者涅槃滿足教故名滿字。
乃至形半字。
涅槃名頓教(雲雲)
法華統略雲。
一頓非漸。
謂頓化不得。
即華嚴也。
二漸非頓。
人天二乘教。
三亦頓亦漸。
大品等明大乘為頓。
未廢小為漸。
泯上三門。
歸一道清淨。
故一切教。
并歸法華(雲雲)今見此文。
以大為頓。
以小為漸。
宜善見之
法華信解品疏雲。
初化子不得。
謂華嚴頓教也。
從令水灑面說人天乘。
至法華教。
謂漸說大乘(雲雲)
若依此文。
漸通大小也
問。
華嚴經唯頓欤。
答。
爾也。
問。
身子與六千眷屬。
咨受大法。
應是漸教耶。
答。
唯頓者。
約前七會。
故雲頓化不得(雲雲)
又唯大故。
唯頓也。
此義先來未決。
今學者宜善思決之
問。
三轉法輪者何等耶。
答。
一根本法輪。
二枝末法輪。
三攝末歸本法輪也(亦依法華化城品。
明示勸證三轉法輪。
可見法華玄第八也)
法華遊意雲。
根本法輪者。
謂佛初成道。
華嚴之會純為菩薩。
開一因一果法門。
謂根本之教也。
但薄福鈍根之流。
不堪聞一因一果故。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謂枝末法輪也。
四十餘年。
說三乘之教。
陶練其心。
至今法花。
始得會彼三歸于一乘道。
則攝末歸本法輪也(雲雲)依信解譬喻文立之問。
以大品淨名等教。
攝何法輪耶。
答(雲雲)問。
就三種法輪案之。
俱所不攝。
既說三乘故。
非初後根本。
亦非枝末法輪。
以是大乘法。
正教菩薩故耶。
答(雲雲)
法華遊意雲。
一往則華嚴為根本法輪。
自華嚴之後。
法華之前。
為枝末法輪。
此經屬攝末歸本。
法華結末。
一化該羅。
頓漸則具足三輪(文)
若準此文。
般若等。
是枝末教也
一往者。
對下義。
謂法花一部中。
自具三輪故。
指前教明二輪。
即雲一往耳
又雲。
喚子不得。
密遣二人。
脫珍禦服。
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