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答。
此人迷文。
豈可有涅槃因着人天福樂中作與涅槃因耶。
将有此迷。
遺言之教重複決定。
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障未來故名為無性。
必當得故名為有性。
乃至廣說。
問。
若顯勝鬘重說一切悉有佛性。
何亦說言有三病人所患各異。
故涅槃雲。
譬如病有其三種乃至三遇與不遇必不可差。
既分五性準此之說佛地所成豈不契理。
何以惑之。
答。
說斷善位非說續善之後能詳覺耳。
問。
雖說悉有分明不說畢竟闡提。
何為決定。
答。
師子吼品雲。
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定當得阿耨菩提。
乃至凡有心者定當成佛。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天親釋曰。
佛性有衆生即非密。
衆生有佛性亦非密。
衆生即佛涅槃密義。
既是表處不舍闡提。
簡處不簡闡提。
豈一闡提獨無佛性。
雖說悉有猶有無性。
一切之言即應無用。
問。
既言少分一切。
因何為難。
答。
将有此迷如來翻覆标别十二因及心而說佛性。
故二十五雲。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乃至一切衆生平等共有。
是故我今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凡有心者定當得成無上菩提。
問。
此亦唯取可成佛者十二及心名為佛性。
非約無性。
答。
由起此迷。
汝師世親菩薩深呵啧言。
若執有一分無性者。
應立一分無六根之衆生。
乃至廣破。
準此今難曰。
應立一分無十二緣及無心衆生。
汝信因緣等有一言。
何迷佛性平等一教。
既彼心緣一切等有。
因何佛性不平等耶。
佛性非等因何心緣一切共有。
迷之甚哉。
問。
如文取義三世佛怨。
雖說一切悉有佛性。
佛意非必一切。
因何邪執。
答。
經言。
佛性者謂十二因緣。
一切衆生平等具有。
非佛性者謂牆石等無情之物。
則三十六總結雲。
言雖信佛性是衆生有。
不信一切悉皆有。
名信不具。
準此經文。
涅槃所明佛性。
說一切衆生皆有當果性。
猶如十二一切有情皆有圓信佛性有心一切悉有名信具足。
雖信佛性一分衆生有之。
一分衆生無佛性者。
名信不具足也。
豈汝欲說少分耶。
信不具足亦在誰矣。
汝欲立一分無性者。
如汝師教應立一分無十二類。
則為石等。
若爾則會教意自義亦立。
問若爾有教一切無常一切皆苦。
應無漏苦無為無常。
豈如文取義耶。
故知若于行性少分一切。
若說理性非全一切。
答。
此非甚難。
既言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菩提。
此即簡去無心。
亦雲為非佛性。
說于佛性非佛性者。
所謂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此簡去無情取有情也。
既唯取有心簡去無心。
唯取有情簡去無情。
分明簡持。
豈得同如說一切無常一切皆苦。
無簡持故容是少分。
亦非唯理說當得故。
故知是果。
若有理性必有果性。
故二十七雲。
一切衆生不退佛性定當得故。
定當見故。
名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準此第一義空理名佛性。
從當果立之故非同草木。
若信五性有理心者。
是信一切衆生皆有果性。
見有泥時知有瓶故。
見乳酪時知有蘇故。
問。
凡是有心即收一切有心。
悉成十方諸佛菩薩。
闡提亦是有心即應證果。
答。
此難不爾。
大悲闡提是觀世音。
曩昔久成正法明佛。
十方之尊已得圓果。
當得之言。
即簡已成。
又楞伽雲。
菩薩闡提能緣諸法本來涅槃。
不入涅槃。
今此文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以無明覆不能得見。
已得未得已緣未緣。
其緻既别。
因何妄難。
設佛雖說小分一切。
猶寄于寬以為大分。
據理何失。
況乎因圓無際廣大智海如來。
既敕悉有佛性以為最後遺言。
因何執少誤其後學。
又有惑者。
左右煩惱以不足破。
更亦不述。
問。
四十年前猶說五性。
成道十歲即說如來藏性。
甯以五性先說為權。
佛性後說為實。
答。
說理無别。
當成有異。
就緣因說即有不同。
就正因說即無差别。
如來藏經說性功德為如來藏。
然除非情全取有心分段。
簡持唯在涅槃。
故說佛性後為決定。
故涅槃雲。
若得聞涅槃經則見佛性。
喻如天雷見象牙花。
又雲。
譬如泉流皆歸于海。
一切契經諸定三昧皆歸大乘大涅槃經。
何以故。
究竟善說有佛性故。
問。
若以悉有為決定說。
何故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文。
後三十四雲。
或有說言須陀洹人乃至羅漢皆得佛道。
或言不得。
或有說言。
犯四重禁造五逆罪闡提等悉有佛性。
或說為無。
乃至皆雲不解我意。
答。
此是迦葉菩薩問也。
廣如經文。
佛答。
若有智者。
我于是人終不作二說。
是亦謂我不作二說。
于無智者作不定說。
如是無智亦複謂我作不定說。
準此經文。
說雖有二據義無别。
如說闡提。
障未來故名為無性。
必當得名為有性。
如楞伽說。
度分段故名之為滅。
未度變易名小滅也。
由此智者知佛不作二說。
問。
若爾何故如來自言。
我與波斯匿王說于象喻及箜篌喻。
佛性亦爾。
乃至不解我意。
如盲說象。
如盲問乳。
犯四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或說為無。
答。
準此經文不解有無義故二說不同。
若能智障未來故名之為無。
必當得故名之為有若能知如箜篌中聲。
乳中酪性。
種中芽性。
說有為執着。
說無為虛妄。
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現在無故。
未來有故。
因中未有故。
賴因方有故。
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兔角。
如是名為解佛意也。
故三十五雲。
衆生佛性非有非無。
所以者何。
佛性雖有非如虛空。
何以故。
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
佛性可見。
是故雖有非如虛空。
佛性雖無不同兔角。
何以故。
龜毛兔角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
佛性可生。
是故雖無不同兔角。
是以佛性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雲何名有。
一切悉有。
量諸衆生不斷不常猶如燈焰。
乃至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有。
雲何名無。
一切衆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法常樂我淨。
是故名無。
有無合故即是中道。
乃至如有。
問言。
是種子有果無耶。
應定答言亦有亦無。
何以故。
離子之外不能生果。
是故名有。
子未生芽是故名無。
以是義故亦有亦無。
何以故。
時節有異其體是一。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若言衆生中别有佛性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衆生即佛性。
佛性即衆生。
宜以時節異有淨不淨。
三十六亦爾。
此與瑜伽五十二同。
論雲。
無有别法名為種子。
準此經文于未有義恒決定。
然說闡提無性如乳無酪。
現無當有。
汝宗所執。
無種性人如水中無酪畢竟無也。
義既懸殊。
如何将涅槃經中無性同兔角無。
又準上教。
汝教異生位中子有無漏智種。
有無決定。
世親菩薩破同外道。
豈非決定。
問。
若爾何故三十五雲。
若言一闡提等定有佛性。
定無佛性。
名置答耶。
答。
以有有無之二義故不應定答。
汝若不解。
應看分别答。
障未來故為無。
必當得故為有。
名分别答。
問。
若爾何故三十六雲。
或有說言。
一切衆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準此經文。
豈我所立非決定耶。
答。
遠法師釋。
七人各一故法衆生定有佛性名謗三寶。
現未證故。
一人具七故道衆生定無佛性名謗三寶。
必當得故。
一乘章雲。
下自釋言。
若言一闡提未生善法便得菩提。
是人名為謗佛法僧。
若言一闡提人舍一闡提于異身中得大菩提名謗三寶。
名言一闡提人能生善根。
善根生已相續不斷得大菩提。
當知是人不謗三寶。
準此豈欲當恒無哉。
問。
若爾何故又雲。
若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常樂我淨。
不作不生。
煩惱因緣故不可見。
若言一切衆生都無佛性。
猶如兔角從方便生。
本無今有。
有已還無。
皆謗三寶。
答。
寶法師疏釋。
前當分别部佛性。
以虛空為體。
常樂乃至不生等。
後當薩婆多部佛性。
彼計無性得佛性。
先無後有入無餘依即無。
前執瑜伽聲聞地中破。
後執佛性論破。
小乘執品中破。
一乘章雲。
次即釋言。
若有說言。
衆生佛性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兔角。
何以故。
虛空常故。
兔角無故。
故言亦有亦無。
有故破兔角。
無故破虛空。
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準此未來有義豈非定耶。
又準此文。
佛性非如虛空。
先有後亦有。
非如兔角先無後亦無。
後闡提無性。
破虛空之常有。
說闡提有情破兔角常無。
若言一分法爾先有。
即同虛空常有。
若言一分畢竟是無。
即同兔角永無。
如是說者謗三寶也。
問。
三十六雲。
善男子。
我雖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衆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言語。
如是語者後身菩薩尚不能解。
況于二乘。
其餘菩薩是由一分衆生實無佛性。
說有佛性名随自意語。
大地尚昧。
汝何執定。
答。
上雲。
說十住菩薩少見佛性。
是随他意語。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是随自意語。
下雲。
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
是名如來随自意語。
今詳上下經意。
随自意語說佛性者。
一切衆生未有當果性。
唯佛意知有當果性名随自意語。
如說泥為瓶說乳為酪等。
非如說水為酪說縷為瓶名随自意。
因何樞要缪以為證。
問。
若爾何故三十五雲。
如是诤論是佛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若于此中生疑心者。
猶摧無量煩惱如須彌山。
若于此中生決定者。
是名執着不名為善。
不能摧壞諸疑網故。
準此佛性豈決定哉。
答。
教有三種。
一始終無二說教。
如須陀洹人不落惡趣等。
二随機不定教。
即如诤論中有無随機不定。
三後說決定教。
如四十年後決定說唯一切乘悉有佛性。
故法花第一雲。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臨般涅槃。
決定說佛性故。
涅槃二十七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