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為真身。
于其迹身。
雖有粗細。
令為迹身(亦是自德為一/化他為一之義)言俱開者。
于本隐顯。
分之為二。
隐名法身。
顯曰報身。
于迹粗細。
開之為二。
細化舍那。
粗化釋迦(五凡夫論之/意如是)開本合迹。
此有二義。
一就隐顯。
開本為二。
隐名法佛。
顯稱報佛(此并/自德)化他之身。
合而為一。
名應化身(法華/論意)二據理智及功德異。
開本為三。
謂理法身。
名如如佛。
于智法身。
具有衆德。
取彼智德。
稱智慧佛。
取餘衆。
目功德佛(此三并/自利德)化他之身。
合為一身(楞伽/經意)開迹合本。
謂于本身。
有理有智。
合而為一。
名之法身(此自/利德)利他之身。
開而為二。
謂應身之與化身也。
又于迹身。
而開三句。
化而非應。
應而非化。
亦應亦化。
其本身名非應非化。
此亦是開迹合本義(并金/光意)嘉祥法師。
釋十佛雲。
無著佛。
安住世間。
成正覺故。
願佛。
出生故。
業報佛。
信成就故。
諸行皆成。
但略說信。
住持佛。
随順世間。
不斷絕故。
涅槃佛。
取滅度故。
法界佛。
于一切處。
無不現故。
心佛。
善安住故。
三昧佛。
成就無量諸功德。
而無所著故。
性佛。
善決定故。
如意佛。
以普覆故。
未詳何開。
有人解雲。
且随粗相。
配三身者。
初五化身。
次二法身。
後三受用。
若準此釋。
應言本迹俱開之義。
問。
為橫論三身。
為豎談三身耶。
答。
有橫豎義。
橫者法身以為本身。
應彼二緣故。
現二身。
應地上機。
而現應身(亦名/舍那)應地前機。
而現化身(亦名/釋迦)豎者本身現舍那。
迹舍那現釋迦迹身。
舍那身是末中之本。
本地法身。
是本中之本。
問。
何以得知有橫豎義。
答。
金光明雲。
法如如。
如如智。
亦無分别。
以願自在故。
衆生有感故。
現應化二身(已上)明知本地法身。
照機而現二身故。
是橫義。
梵網經雲。
盧舍那佛言。
千釋迦。
是吾化身。
千百億釋迦。
是千釋迦化身。
吾已為本原(已上)。
由是得知豎談三身。
問。
舍那釋迦。
為是一佛。
為是異佛。
若言一佛雲何得言舍那名本釋迦為迹。
若言異佛。
何華嚴經雲。
或名舍那。
或名釋迦。
答。
二佛有一義。
亦有異義也。
華嚴明一。
梵網明。
問。
異義可爾。
既言二佛。
何複言一。
答。
一體異名。
何者。
一佛有其二名。
若據功德。
名盧舍那。
盧舍那者。
名普遍淨。
故功德名。
若約種姓。
名為釋迦。
釋迦翻能。
是本姓故。
種姓名。
又據見者。
為二佛。
二乘見釋迦。
菩薩見舍那。
問。
若爾功德之與種姓。
有二名耳。
何盧舍那。
名為本身。
釋迦名迹。
答。
此是異義。
若言但一。
即失本迹。
若言但異。
亦失一體。
故具一異。
問。
攝論法身。
與法華論所明法佛。
有何差别。
答。
異。
攝論隐顯真如。
俱名為法身也。
法華經論。
隐法佛。
顯稱報佛。
問。
攝大乘論。
法華經論。
同天親所造。
何由明義。
各不同耶。
答。
嘉祥法師。
凡作二釋。
一雲或可。
譯人不解其意(攝論真谛三藏所譯。
法華/經論菩提留支三藏所翻)一雲。
開合不同。
二論各異。
非譯人咎。
何者。
攝論開迹合本。
法華經論。
開本合迹。
天親菩薩。
造二部論。
各示一義。
問。
且就開本無垢真如。
何名報佛。
答。
酬因所顯。
故名報佛。
問。
若爾法身。
有二種身。
謂理法身矣。
智法身矣。
無垢真如。
既稱報。
修成報佛。
于何處攝。
答。
還攝報佛。
酬因同故。
彼體同故。
彼法華論。
以利他用。
合為應化。
開自利德。
為二佛故。
問。
酬因義同。
名報佛者。
應化亦爾。
何不名報。
答。
據通義。
三身皆是酬因之故。
俱名報佛。
何者自德及化他德。
酬萬行因之所得故。
俱名報佛。
别而為論。
化他之用。
從本法身。
而現起故。
非正酬因。
是故不名為報佛也。
問。
若爾舍那。
亦是化用。
何名報身。
若不名報。
像法決疑經雲。
我為報身。
千萬釋迦之所圍繞。
攝大乘論雲。
化菩薩故。
示現報身。
是何佛耶。
答。
此是通義。
或可。
應機而現身故。
名之報身。
化身亦應機而現故。
可名報身。
然所化機。
有勝有劣。
是故應勝。
名為報身。
應劣且隐。
問。
三身命根。
是如何耶。
答。
真如理是法佛命根。
二智即是報佛命根。
随緣是即應化命根。
問。
雲何如是。
答。
命連持義。
真如體性能持。
即照而令凝然。
名法身命。
二智為主。
能持衆德。
而令常住。
名報身命。
随緣長短。
而現色形。
決定久近。
謂緣長時。
色形久持。
物感短時。
色形近住。
故以感緣。
名應化命。
問。
三身命根。
長短若為。
答。
法佛命根。
無始無終。
報佛之命。
有始無終。
應化之命。
有始有終。
問。
雲何始是。
答。
真如體性。
無始無終。
命根亦爾。
二智始起乎金剛後心。
一得已後。
湛然不及。
是故名之有始無終。
若以衆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應言應化無始無終。
但以此沒彼現義故。
有始有終。
問。
佛有三身。
土亦有三以不。
答。
身是能栖。
土即所栖。
能栖既三。
土何不然。
問。
三佛土何。
答。
法報二身。
同栖光土。
應化二身。
俱居應土。
問。
光土是何。
答。
普賢觀經雲。
毗盧舍那。
處常寂光土。
常寂光土。
是真如理。
法華論及以璎珞經。
名為中道第一義土。
仁王般若。
名曰淨土(仁王經雲。
唯佛/一人居淨土)問。
一真如理。
何有如是衆多名耶。
答。
于一真如。
望義别故。
立多名字。
形于二遍。
名之中道。
望乎世谛。
稱之第一。
望于報土。
目之淨土。
随義名異。
體即無二。
問。
智身以如為所栖土。
身與土别。
于一真如。
分身土何。
答。
于一真如。
有照了義。
有寂靜義。
照了是智。
寂靜即境。
智住于境。
境是所栖。
智即能栖。
能栖名身。
所栖目土。
問。
應化身所栖土。
何名應土。
答。
于所化土。
佛應而住。
故名應土。
問。
應化二身。
所栖淨與之穢。
二土俱是應土而無報土之義以不。
答。
所化衆生。
四住為緣。
有漏業因。
感三界内淨穢二土。
無明為緣。
無漏業因。
感總三界外之淨土。
故名報土。
佛斷内外業既盡。
故無有報土。
但佛應入所化報土。
而土位故。
名為佛土。
亦名應土。
一淨穢土。
于所化緣。
名之報土。
于能化佛。
名為應土。
亦名佛土。
三身及以淨土之義。
捌而且博。
難以具述。
略叙大體而已。
宗緻幽邃。
确而窮。
今題十條。
以叙大況。
一家又或悉檀涅槃等衆義科。
恐煩不述矣。
大乘三論大義抄卷第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