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法。
名無教。
說常住法。
稱之為常。
問。
此言何出。
答。
涅槃經雲。
昔于鹿園。
說無常等。
今于此間。
說常樂等。
問。
涅槃經雲。
二乘名有所得。
菩薩名無所得。
若爾應立有得無得而為攝教。
今何不立。
答。
有得無得。
據禀教人。
有得失也。
今立十門。
正叙佛說。
故不立之。
問。
智度論雲。
小乘顯示教。
大乘秘密教。
又法華經雲。
昔波羅奈。
說生滅法。
于今複說無生滅法。
中觀論雲。
初為小乘人。
說生滅十二。
後以生滅無生滅教。
而攝教那。
答。
生滅無生滅。
與前常無常。
義則不異。
故不更别立之。
不立顯示秘密教者。
或可小攝教非但十門。
不言唯有十門攝教(雲雲)大品疏。
列于十門迦通别教秘密顯示。
問。
嘉祥亦立三種法輪(根本法輪枝末法/輪攝末歸本法輪)攝一代教。
其義若為。
答。
佛初成道。
華嚴之會。
純為菩薩開示一因一果法門。
謂之根本。
即華嚴是。
于彼二輪。
則有二義。
謂三一義。
及空有義。
若據三一鈍根之流。
不堪能聞一因一果故。
于一乘。
分别說三。
名之枝末。
華嚴已後。
法花以前。
三乘教是。
四十餘年間。
說三乘教。
陶練其心。
至今法華。
始得會乎彼三乘。
而歸一道。
稱之攝末歸本法輪。
若約空有。
波若經等。
攝末歸本。
說一切法本性空故。
阿含深密等。
是枝末法輪。
依圓有故。
問。
與前十門。
有何差别。
明義小異。
何者二藏以大小别。
開而為二。
據三法輪。
即有二意。
若一往義。
華嚴根本。
自華嚴後。
法華之前。
若大若小。
存三之教。
盡稱枝末。
法華一乘。
名之攝末。
若再往義。
法華束一化始終。
該羅頓漸。
則具三輪。
問。
三輪之言。
出何處耶。
答。
于法華經。
文處甚多。
且牽二文。
信解品雲。
長者居師子座。
眷屬圍繞。
羅列寶物(此指華嚴會/即根本法輪)^6□子不得故。
密遣二人。
脫珍禦服。
着弊垢衣(隐一說三/即枝末教)如彼長者。
知子志劣。
柔伏其心。
乃教大智(攝末/歸本)譬喻品雲。
如彼長者。
雖複身手有力。
而不用之(隐根/本教)但以殷勤方便。
濟諸子火宅之難(起枝/末教)然後各與珍寶大車(攝末/歸本)是故知有三種法輪。
一家教疏。
粗爾如是。
于教迹内。
應辨三藏十二部經等義。
恐煩略而已矣。
三身義第十
一家三身博播難。
今以三門。
束而論之(叙意門一。
辨名門/二。
問答門三)三身者。
蓋是至德之妙唱。
撫會之義稱矣。
積萬善于曠劫。
蕩遺塵于終心。
薩芸冥乎無疆。
而靈覺獨存。
如如融乎性相。
以名相斯三。
弗知何以目之。
強稱之法身。
照而後現。
等水鏡之像。
感而後應。
同鐘谷之響。
對之莫知所以來。
随之罔識所以往。
恍兮而有。
忽焉而無。
動始逾寂。
隐而逾彰。
開八正之平路。
示衆庶之夷途。
馳六通駿馬。
乘五禦之安車。
撫會之功。
難可得而稱之者。
斯乃應迹之化用焉。
次釋名義。
實相正法。
以為身。
故稱之法身。
又諸恒沙功德法之所依止故。
目之法身。
内契應如。
外起應機。
總詺應身。
而忽有。
稱之曰化。
色形積聚。
名之為身。
故言化身。
身有五義。
謂自體焉。
所依焉。
真實焉。
積集焉。
相續焉。
若是法身。
體依實義。
名之為身。
若應化身。
即是通五義。
非血肉之所成名實。
後叙問答。
問。
三身次第若為。
答。
陳列三身。
凡有二門。
一謂行門(統略雲從本/至末之次第)即列法身應身化身。
二謂說門(統略雲從末/至本之次第)即列化身應身法身。
問。
二門意那。
答。
有佛性故。
發心修行。
法身即是本有佛性。
是故列初。
修行滿足。
佛性顯現。
稱為報佛。
故次報身。
報身自德。
自德既次合化物。
故後化身。
若說說門。
示現八相成道化物故。
前化身。
此之化身。
由報身現故。
次報身。
報身亦由于法身。
故後明法身。
問。
此二次第。
出何處耶。
答。
金光明經。
法華論雲。
化身應身報身(此說/門次)金剛般若論雲。
法身佛報佛化佛(此行/門次)。
問。
是經論中。
但說三身。
而不增減。
有何意趣。
答。
三身義圓故。
不增減。
何者。
佛德無邊。
往收但二。
謂自德與化他德矣。
于自德中。
有隐顯故。
開之為二。
化他之德。
以為一身。
故但三身(法華/論意)又于化他。
分之為二。
能化菩薩。
名為應身。
能化二乘等。
名化身。
自利之德。
名曰法身。
故立三身(攝論/等意)若依金光明經為言。
由滅三相之與三心故。
得三身。
故但立三。
而不增減。
問。
三相三心。
何者是乎。
答。
分别相。
依他相。
成就相。
謂之三相。
起事心。
依根本心。
根本心。
名之三心。
能解分分相故。
得化身。
能滅依他相故。
得應身。
能淨成就相故。
得法身。
滅起事心故。
得化身。
滅依根本心故。
得應身。
滅根本心故。
得法身。
問。
三相三心。
其體何耶。
答。
分别相者。
是六塵境界。
能與六識。
所分别故。
名分别相。
依他起者。
六七八識。
不能自起。
名依他起。
六識依他根塵故生。
第七陀那。
依他本識。
而得生起。
第八本識。
依他種子故。
得生起。
是故八識皆名依他。
成就相者。
即是真如。
六塵當情。
不解境空。
不得依身。
不滅染分依他識。
故不得應身。
未斷障故。
真如不顯。
不得法身。
反此即得。
起事心者。
是六識也。
于六識中。
能起業事。
依根本者。
第七識也。
能緣本識。
起我慢等。
名依根本。
根本心者。
即是梨耶。
能與六七及以諸法。
而作根本。
名根本心。
由能伏斷此三心故。
得三身也。
問。
前雲佛德無邊。
往收但二。
謂自德與化他德也。
若爾但以應立二身。
何立三身。
答。
佛經所說。
各各不同。
或說一身。
或說二身。
或說三身。
或說四身。
或說十身。
言一身者。
如三寶中之佛寶也。
言二身者。
謂真身。
及與應身。
故金光明雲。
佛真法身。
猶如虛空(真身)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應身)言三身者。
如前已說。
言四身者。
應佛。
功德佛。
智慧佛。
如如佛(出楞/伽經)又法身。
報身。
舍那身。
釋迦身(出五凡/夫論)言十身者。
無著佛。
願佛。
業報佛。
住持佛。
涅槃佛。
法界佛。
心佛。
三昧佛。
性佛。
如意。
問。
佛經何故如是不同。
答。
開合不同。
故佛經異。
何者開合凡有四句。
一本迹俱合。
二本迹俱開。
三開本合迹。
四開迹合本。
問。
四句意那。
答。
迹合者。
此有二義。
一謂本迹合而為一。
故本迹合。
如言佛寶。
二謂本迹開而各各故本迹合。
何者。
本身雖有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