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要钞

首頁
    就。

    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大智大悲諸菩薩親可禮拜。

    又無著世親正法藏等弘經大論師現可親近。

    又晨旦傳燈遍學三藏。

    慈恩淄洲。

    天台章安。

    智常智越。

    彌天道安。

    廬山慧遠。

    終南道宣等。

    才聞其名适見其德人一一奉谒近。

    又我朝弘法大師。

    明诠僧都。

    相應正實觀賢林扶等。

    宮殿砌邊。

    寶樹影下一會開眼。

    同席列體。

    豈非奇異耶。

    又過去慈父悲母。

    若兄弟知識黃泉幽冥一去再不見之人。

    三千界中始見其生所。

    二十五有之間親知其苦樂。

    若悅若悲。

    或助或導。

    歡喜踴躍未會有思亦複如是。

    憶念生生宿緣。

    曆觀彼彼境界。

    隻上生内院一事之力。

    日日割肉可代此類。

    生生挑眼難謝此事。

    何況床上安然才系心于佛有何苦行耶。

    小因大果不可不驚。

    此事既決定彼報不敢疑。

    隻抛萬緣須守一念 第七發心門 先示相者。

    心者道心。

    發謂發起。

    我無始具菩提心種子。

    無緣未發。

    今以心願資薰種子。

    且可令生起有漏菩提心現行。

    瑜伽雲。

    菩提心者決定希求以為行相。

    無上菩提一切有情義利為境。

    上求菩提。

    下化有情。

    于可愍廣大境界發起彼樂欲相應決定思願。

    幽贊雲。

    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

    能作有情一切利樂。

    譬如空界無不含容。

    大菩提心亦複如是。

    遍空有為皆厭離故。

    如空菩提皆求證故。

    盡空衆生皆深念故。

    此初發心雖為下劣一念。

    福聚尚難說盡(已上)又菩提心以信精進念定慧為體者謂後時行。

    發願是初發心也二引教者。

    經雲。

    一念發起菩提心勝于造立百千塔。

    寶塔破壞成微塵。

    菩提心種成佛道。

    有種種喻。

    略而不述三解疑者問。

    斷善人已滅善根。

    彼時無體耶答。

    永斷法種。

    唯聖道能。

    增上邪見斷善根者暫伏名為斷。

    種遂不滅。

    有漏善種至解脫道始棄舍之。

    一念發心實長遠因。

    設使三千塵點劫數久退菩提。

    還發如舊。

    衣裡明珠醉中不舍。

    今世人恐退不發實為不可問。

    小根大心如漏器水。

    豈不顧自辄趣菩提。

    若背本願欺诳三寶堕在地獄還妨見佛。

    不如漸進答。

    自恐而不趣。

    須趣而可恐。

    何寄過于發心求德于懈怠。

    然受菩薩戒犯堕惡趣。

    似得戒過此亦不爾。

    經雲。

    受有犯者勝不受無犯。

    有犯名菩薩。

    無犯名外道。

    智論雲。

    破戒堕罪。

    罪畢得解脫。

    況菩薩破戒生龍鬼等中多為其王。

    有大威力護法助人。

    彼翳羅葉大龍王等即其類也。

    恐犯不受者何日出離。

    若發心退為生無益。

    大通智勝是令身子等早發趣耶。

    世間思願一切惡故。

    舍大難得求小易成。

    無上菩提未來無窮。

    一進一退遂必成就。

    道種不朽豈無發心修行之期。

    此時難成。

    後世亦爾。

    太賢雲。

    初趣常難永無易。

    恐難不進何劫成。

    雖舍名利。

    何必背世間輕衣食。

    報父母仕師君之誠。

    随法王任世禮之勤。

    發心所求菩提正因也。

    況顯密修學。

    佛法順緣。

    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

    欺诳之罪過在家也 第八覺母門 先示相者。

    般若波羅蜜文殊菩薩是三世諸佛發心覺母也。

    體是智慧。

    在法稱般若經。

    在人号妙吉祥。

    般若有五種。

    一實相。

    謂真如。

    二觀照。

    謂真智。

    三文字。

    謂能诠言教。

    四境界。

    謂有無諸法。

    五眷屬。

    謂智餘萬行。

    觀照智慧。

    為正自體。

    餘是智性。

    或智資助也。

    漏無漏五蘊總名菩薩。

    文殊以智慧為本體。

    以真如為實身。

    大慈大悲無邊福聚皆悉圓滿故。

    般若波羅蜜文殊實體。

    說此般若文字章句亦名般若。

    能诠所诠不一不異。

    佛以善巧方便離言法中施設文字。

    從清淨法界平等流出。

    源流同水。

    教理俱法也。

    攝相歸性體實一物。

    文字有二。

    一能說者聲上屈曲。

    二色塵屈曲。

    謂黃紙上墨書形相。

    色聲雖異俱顯法性。

    以假随實色聲為體。

    八萬聖教皆雖般若。

    四處十六會一千二百九十七法門正說般若。

    以之為宗。

    廣說六度。

    五度為眷屬。

    親诠實相一如為自性。

    若口誦心思法性漸顯。

    譬如穿竹穴口吹手搖其聲有曲能發雜音。

    天地陰陽與此通氣。

    能調五行自取四季。

    人倫鬼神其性亦通。

    依聲哀樂有國理亂。

    管弦之功。

    音樂之能。

    移風易俗實以難測。

    是則上古達者能悟物理。

    或效耽吟。

    或傳風音。

    聖教顯理亦複如是。

    要内證真理。

    于外能說。

    故一字一句法性相應。

    唱之誦之佛德即備。

    甚深境界不可思議事隻須信敬。

    凡心難量。

    是以若于此經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恭敬思惟修習。

    滅無量罪生無量善。

    自身之中佛性種子依法流水漸被滋潤。

    于大菩提忽生欣樂。

    其心決定遂起勝行。

    最初發心雖是有漏。

    必引菩提資助無漏增長萬善。

    是即地前所修般若波羅蜜。

    又是文殊師利内證智慧。

    譬如父母生子之時分二親身始為子體。

    菩薩發心可知覺母實體一分地前三十心名聖胎。

    法身未顯故。

    若發心人已住般若文殊胎内。

    慈悲覆護不異世間母懷孕想 二引教者。

    大般若第八雲。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善法生母養母。

    能生能養布施淨戒乃至五眼等無量無邊功德故。

    又雲。

    能與一切善法為母。

    一切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善法從此生故。

    龍樹雲。

    諸佛及菩薩。

    聲聞辟支佛。

    解脫涅槃道。

    皆從般若生。

    佛為衆生父。

    般若能生佛。

    經雲。

    由此般若。

    一切菩薩從初發心。

    乃至金剛喻定。

    所有功德而出現故(已上般若佛母文)心地觀經雲。

    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佛以為母。

    十方如來初發心。

    皆是文殊教化力。

    放缽經雲。

    我今得佛度脫衆生。

    皆是文殊恩。

    過現當諸佛莫不依文殊。

    譬如世間小兒之有父母。

    文殊有光明名曰覺了。

    照觸衆生發覺了心。

    速出生死。

    又經雲。

    依夢覺三昧之力。

    令人夢中發菩提心。

    文殊五字儀軌雲。

    才誦此真言。

    一切如來所說諸法攝入五字真言中。

    能令衆生般若波羅蜜多成就。

    又雲。

    右手執金剛劍。

    左手當心作金剛拳。

    持青蓮華。

    華上有般若波羅蜜箧。

    又雲。

    阿字者樂欲義。

    羅字者染着不舍衆生義。

    波字者第一義谛義。

    左字者妙行義。

    曩字者無自性義。

    滿一切願。

    又雲。

    念誦五十萬反定獲無盡辯才 三解疑者問。

    佛力法力難知廣大。

    受命于天不改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