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要钞

首頁
    退轉(已上上生經)問。

    先勸唯識三昧觀。

    今又修念佛三昧。

    二行移轉一世難熟答。

    念佛三昧即是唯識觀也。

    先觀彼天依報。

    四十九重摩尼寶殿。

    五百億行頗利樹王。

    一一莊嚴曆然在心。

    無邊器界皆是同地。

    一切衆生阿賴耶識之所變也。

    知足天宮同在此界。

    可知本來在我心中。

    心若往彼可得持身。

    是同出過三界淨土。

    凡應變淨為大過。

    願始往生又不所遮。

    凡愚迷亂雖變不見。

    今依教修。

    第六意識觀念之中漸得顯現。

    熏種在心。

    後生現行。

    般若論雲。

    智習唯識通。

    如是取淨土。

    淨名雲。

    若欲勤修嚴淨佛土。

    先應方便嚴淨自心。

    今淨兜率天宮行亦複如是。

    佛地論雲。

    随心淨處即淨土處。

    何得定方别是極處次念佛有五重。

    一念名号。

    名号雖不相應假法。

    緣所依聲亦熏種子。

    靖邁師雲。

    稱念佛名時熏習種子。

    百千萬念念念熏增。

    勢力增長。

    心得明廣。

    臨終時緣熟必憶二念佛身。

    經雲。

    兜率陀天七寶台内摩尼殿上獅子床座。

    于蓮華上結跏趺坐。

    身如閻浮壇金色。

    長十六由旬。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

    頂上肉髻绀琉璃色。

    釋迦毗楞伽摩尼寶。

    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

    其天冠寶有百千億色。

    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

    諸化菩薩以為侍者。

    随意自在住天宮中。

    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

    流出衆光。

    作百寶色。

    三十二相。

    一一相中五百億寶色。

    一一相好亦有五百億寶色。

    一一相好出八萬四千光雲。

    與諸天子各坐華座。

    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已上)龍樹雲。

    十六由旬相好身。

    如玉如金超日月。

    三藏雲。

    身如壇金更無比。

    相好寶色耀光輝。

    神通菩薩皆無量。

    助佛揚化救含靈。

    如斯觀時。

    慈尊所變兜率實身以為本質。

    弟子閻浮觀念之中漸變相分可生實法。

    設在過未緣皆熏種。

    設雖無漏。

    悉以菩薩之自在力引自所變身令衆生緣。

    有漏散心變作實境名定通果。

    威德定所引相必有實用。

    不同不托他所變意解思惟。

    我心中既有實如來相。

    設不明了境體是實。

    過未五蘊雖相不明了熏成種子。

    此亦可爾。

    況複慈尊于彼威神若不見親質故無勝利者。

    設生兜率親得瞻仰。

    心親所緣是自所變。

    體猶有漏。

    相似無漏。

    一切凡夫見佛聞法皆亦如是。

    豈以之為賤耶。

    托境思惟令此觀心純熟自在。

    若夜夢中若心想前相好光明漸可得見。

    譬如朝日明相漸增遂照國界三念功德。

    四智三明。

    五眼六通。

    大悲三念。

    十力無畏。

    普門塵數無邊德海。

    皆悉成就(經說。

    等覺如佛所得而得之。

    況彌勒實身既成道矣)其一功德刹那威神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隻須憶想。

    不可具說。

    如是如來俱生威力暫歸才念。

    必滅生死衆多罪垢。

    況念念思惟觀緣。

    時時渴仰稱揚四念本願。

    昔為一切智仙人發大慈心。

    為諸衆生勤求菩提。

    行積三祇。

    誓滿四弘。

    豈于我一人不得調伏。

    善财童子贊彌勒雲。

    菩薩為化一衆生。

    普盡未來無量劫。

    如為一人一切爾。

    此救世者之住所(住所者海岸國大樓閣)故龍樹雲。

    我等久劫修願行。

    得聞彌勒大悲名。

    親承采道在明旦。

    乃至怯弱絕望意。

    慈尊昔住凡夫地時。

    必與我等互有因緣。

    或為父母。

    或為妻子師主伴兄弟知識。

    曠劫輪回之間值遇幾許。

    流轉苦海莫不恩愛。

    慈尊智眼明了照之。

    往昔劫海如今日事。

    如來昔求佛道。

    隻為我等剛強難化。

    三祇空過。

    佛力猶勝。

    既近得道。

    今身若默再去源底苦海流轉佛得雲何。

    若不念可舍。

    若不歎可惡。

    勵愚責曚。

    随分精勤能所機感。

    非此時者亦何日耶。

    仰願慈尊以天耳聞此語。

    以他心照此志。

    慈悲護念如影不離。

    舒金色手遙摩我頂。

    放白毫光常照我胸。

    舍離惡緣增長善願。

    臨終時決定來迎。

    親拜尊德後日幾程。

    我不惜壽。

    願早迎我五念法身。

    觀經雲。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此意先觀諸佛法身。

    體是我心。

    相性不異常住法界。

    夜夜憶念眠。

    朝朝還共起。

    妄念猶法性。

    況念佛心乎。

    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我心中之莊嚴也。

    稱名系念禮拜贊歎法身上之起滅也。

    相好是自心見分上影像也。

    見分即自心體功能也。

    心體又還因緣造作。

    離緣無性。

    體用虛假。

    歸性凝然。

    生是不生之生。

    不生即不滅。

    有是非有之有。

    非有即非無。

    須臾攝心衆相寂滅。

    身土微妙境智冥合。

    是即遣相證性唯心念佛也。

    念佛之相以鏡可知。

    道場之中懸一明鏡。

    以繪本佛像可對鏡前。

    鏡為行者自心。

    佛影像為兜率佛身。

    心鏡若淨佛影像必浮。

    雖淨若動見影不正。

    設雖善心。

    屬有散亂觀心不正。

    明了寂靜念佛方成。

    若欲觀佛土。

    以晝圖障子等或莊嚴可愛小塔形等可向鏡前。

    衆相普浮曆然可觀。

    若欲觀三身以鏡為佛法身。

    以其中光為報身智慧。

    以其上影為化身相。

    或鏡體報身。

    影像化身。

    二中空義法身佛。

    天智三皇發願欲造佛像。

    化人即以助睿念。

    所謂大安寺釋迦像也。

    後文武天皇又發願欲得巧匠。

    夢想中有人告雲。

    先王尊像化人所造。

    與靈山生身毫厘不違。

    化人不可再來。

    須以大鏡對彼尊像可觀其相。

    三身一體。

    能了佛身。

    所謂鏡是報身。

    影如化身。

    空如法身(已上可勘正文)或又以鏡三義可喻法身般若解脫三事圓滿。

    鏡體法身。

    鏡光般若。

    影像即空無有障礙。

    是解脫義。

    或時以鏡為如來心。

    影像可為行者身。

    如來憶念我身即在佛心之中。

    真言入我我入以之可知 三解疑者問。

    凡心難易不得寂靜。

    念佛豈能得成就答。

    然佛境界不可思議。

    觸之近之必除妄染。

    譬如秋月才向其光身心清涼寂靜安樂。

    況于如來淨妙法身甚深境界慈悲福智難思威力。

    現見末代。

    智行之輩增執增慢觸緣而退。

    念佛之人自然亡想後必升進。

    一一心自清力。

    二己餘緣力。

    三佛加被力。

    依此等德貪瞋癡本興盛人多除妄想。

    而以智慧多聞改本性者久遠得道。

    慧學雖勝。

    親近佛界不如稱念。

    往生人至臨終現種種奇瑞。

    或傳佛記之言。

    或語聖衆威儀。

    古今之聞其類寔繁。

    具載傳記。

    不可不信。

    佛子若實列兜率内衆者。

    見佛聞法發心得道萬善成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